时间:2024-08-31
孙学文(中州大学纪委,郑州450044)
高校建筑与校园空间的文化内涵及命名探析
孙学文
(中州大学纪委,郑州450044)
作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且富于文化内涵的建筑与校园空间在改善学校物质环境、提升全体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培养他们审美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给高等院校建筑物和校园空间进行命名时,应该充分结合其文化意蕴,坚持物质特性、历史传承与精神风貌相统一的理念和思路,使高等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既要承担教育功能,又要在思想领域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高等院校;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命名原则
校园建筑与校园空间是构成高等院校校园物质环境的主体,是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工作与学习环境的场所,也为学生高雅文化气质的培养和优秀审美品质的塑造提供精神依托,具有物质教育与精神教育的双重功效。因此,高等学校的建筑与校园空间应该精心设计,在命名时应大力宣传。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等学校建筑与空间的命名工作,是实现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有机、和谐统一,并增强全体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弘扬校园文化价值,有效地发挥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的人文教育、精神内涵教育。
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的首要任务与主要目的是为全体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服务。因此,高等院校内的楼宇和公共环境空间在外观上就要与社会公共场所有所区别。比如,高等院校的建筑和校园空间不追求标新立异、时尚前卫,而是要简洁大方、庄重严谨,讲求实用功能与学校所倡导的人文情怀,还要与学校已有的自然风景和谐统一等。学校不仅是学习技术、知识的场所,更是人文精神塑造与养成的场所,高等院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包括建筑与校园空间在内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从文化角度看,高等院校的建筑与校园空间不仅是一种无言的、矗立的、技术上的建筑产品,承负着艺术的物质的价值,而且是具备特殊价值的人文景观。与社会中一般建筑类型相比,高等院校的建筑和空间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内涵上更加多元,从历史角度、思想角度、伦理角度、美学角度加以审视,在高等院校的建筑和空间中都有所体现。[1]
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物和校园空间,它们终究是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和空间之间的隐性组合,无论在造型上有多么独特和美观,无论其背后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有效地将高等院校特有的历史及意蕴显现出来并具有传播人文思想和精神追求的取向,我们必须通过给楼宇建筑和校园空间命名并赋予它们显性的文化征象来实现,使高等院校物质环境的人文精神升华,使校园文化建设锦上添花。这是发掘高等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命名的文化价值与作用的意义所在。[2]
1.优雅吉祥,彰显人文情怀
高等院校建筑物和校园空间的命名首先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体现志存高远,展现高等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特定的人文情怀。如郑州大学的东门广场有钟鼓楼,广场命名为“启明广场”,取自黄庭坚《春思》中“启明动钟鼓”之意,富于诗情画意,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中国传统命名学的一大特色;学校内的主干道有厚德大道、天健大道,命名取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校园内有泊月路、春华路、培英路等。这些都彰显出学校甘于奉献、辛勤耕耘、以培育英才为己任的校园文化。同样,在其他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如河南大学明德广场作为学校的主要活动场地,其命名取自于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个名称就传递出百年老校厚重的办校精神;校区的主干道伯襄路、文甫路分别以曾任该校校长的林伯襄先生与嵇文甫先生的名字命名,表达出河南大学对为学校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位校长的缅怀和敬仰;另外一些如“文澜路”“雪垠路”“雪垠湖”等建筑空间名称则是以该校著名校友之名命名,凸显出河大激励学子锐意进取的精神,同样彰显出河南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追求。
2.营造富于意境的人文氛围
对校园建筑和校园公共场所进行富于意境的命名,营造别具特色的人文意境,可以将建筑与文学进行虚与实的互映。比如郑州大学著名的松、竹、柳、荷园,置身其中,仿佛可以听见松涛阵阵、竹叶婆娑,看见杨柳依依,闻见荷花飘香;武汉大学的鉴心湖、月湖、樱花大道、桂园路等,校园内的景观名称与其周遭的楼宇建筑、风格等协调一致,互交互融,形成清新优美的独特意境,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心灵得到净化。
中州大学楼宇的命名以校训为基本依据,命名与校训形成统一的整体。以“德”“博”“惟”作为命名的三大关键词,取“修德敏学,笃行拓新”之意。高等院校以“立德”“育人”为宗,而德为百行之先,故综合性建筑以“德”命名。高等院校教育以学习为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师生不仅要博学,更应有深思的能力,故教学楼宇均以“博”起首命名。实验楼以“惟”起首命名,体现了实验楼的基本功能就是给学生提供掌握事物的规律、追求事物本质的实践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并不断地通过实践发现、探索、总结、印证,突出体现高等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总之,高等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的命名能够使校园物质环境得到升华,提升其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附着于实体建筑与空间上的一个个单纯的表征符号,更是饱含人文意义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和精神,引领着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从而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学校建筑与校园空间及其名称,都对学生们的理想定位和精神追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给高等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进行命名时,首先要充分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命名要与建筑本身的特征和学校办学宗旨结合。通过对它们的命名来增进全校师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了解,并强化师生员工深刻认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深化对学校的感情认同、思想归属和自身责任意识。[3]
1.集合校园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的命名原则
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文化传承是一所高校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结合这些文化底蕴与传统为校园建筑和校园空间命名,可以提高学生对校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主动探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校名师、名人的纪念热情,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起来,让历史人物与事件在现实中“活”起来,让校园文化接受者的心“动”起来。如河南大学的先闻湖,因其与学校公共教学楼相邻,在此每天都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因此取“朗朗书声我先闻”之意,同时也包含了该校著名校友、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李先闻先生的名字。二者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在彰显学校历史名人对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激励着后人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母校争光。[4]
2.集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命名原则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它是学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学校教与学的特色,以及基于特色基础上对办学方向的追求。办学特色要求学校各个方面要有机凝聚成一个整体,让校园内不同风格的建筑空间都指向同一种主题——办学特色。因此,对建筑物和校园空间命名时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色进行,它对高等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的命名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对校园道路、楼宇建筑和校园景观命名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因此,在命名前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特色,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建筑物与校园空间的命名都要围绕这一点开展。如中州大学英才校区的教学楼群分别命名为“博观”“博雅”“博识”“博文”“博远”“博逸”,其突出特点为观、雅、识、文、远、逸;实验教学楼群分别命名为“惟真”“惟实”“惟行”,其突出特点为真、实、行。突出体现了应用技术型综合院校的特色。
3.集合学校办学精神的命名原则
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淀起来的群体意识和心理状态,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支柱,是学校发展的群体共识和行为准则,对师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建筑物的命名要结合学校精神,以此促使学生将学校精神自觉上升到个人意识。如中州大学的明德楼,作为学校的行政中枢,命名取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旨在传递该校厚重的办校理念,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也是该校办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校园楼宇建筑和校园空间的命名,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精神,并使学校的历史底蕴、现实和蓝景相互融合。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名称才能得到贯通和延续。
4.显性文化与隐形功能相一致的原则
在对校园环境布局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中,要把握好朴素与雅致交融、自然与庄重搭配、沉静与灵动呼应的设计理念,使学校的景物、标识、图文、绿化等显性文化要素被赋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学校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形功能,以环境的高雅促进人的高贵,在美的氛围中推进真、善、美教育的积极作用。[5]
5.结合时代要求的命名原则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的反映,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有所变化。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对建筑与校园空间的命名也要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要进一步传承、创新校园环境文化特色,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如中州大学根据时代要求,把“修德、敏学、笃行、拓新”的学校精神和高等院校文化要素与时代精神要求融入渗透到校园雕塑、图文连廊展示、绿化景墙等环境建设之中,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美化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建设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切实做到校园规划布局美、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和人文环境厚重。
总之,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物质与学校精神的统一体,要体现立意较高、追求颇远、寓意更深的校园环境文化,形成整体交织交融、相互应衬、独具个性、鲜活灵动的校园环境建设特色,进一步打造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加快构建美丽和谐的高校校园。
营造品位高、感染力强的校园文化氛围,持续传承学校独特的精神理念,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6]作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的命名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要兼顾到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思维。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校园建筑和校园空间采用方便与约定俗成的命名方式,如“1号教学楼”“2号教学楼”等数字顺序词,“校园东餐厅”“校园西餐厅”等定向方位词,“学校大礼堂”“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使用功能词等。这种楼宇建筑命名方式的明显优点在于识别标示性强,方便识记和定位,被众多高等院校广泛采用。但这样的命名仅局限于认知功能,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与发扬作用。而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较强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在为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进行命名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审美主体在认知体验中的地位问题
高校建筑与校园空间文化内涵的蕴藏,需要通过审美主体依据自身的认知去体验和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建筑和校园空间名称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在命名时应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审美主体的感受;从审美的角度去命名,充分发挥名称应有的感染作用。比如中州大学的图书馆命名为“博学楼”,是学生学习读书的地方,库藏140万册图书供师生阅读,从名称中既可以体会到学校藏书之丰富,又可以领悟到学校对学生“博览群书、慎思笃志、多才厚德”的期望。
2.命名与文化内涵发掘方式问题
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命名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是否能够标新立异、过目难忘,而是在于全校师生能否与被命名的环境进行互动并能够得到人文关怀和熏陶。建筑与景观是凝固的,自身能够展示的文化有限,只有通过环境与人、人与环境的互为影响、默默感受,才能产生无声沟通,才能逐步展现其人文价值。如果没有了活动主体的主动参与,所有名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意蕴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价值。因此,在为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空间命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共同体验,将富于文化意蕴的名称与活动主体有意义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活动主体的参与,促使建筑与校园空间命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其审美思维能力。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校师生在精神层面、意识层面不自觉地与建筑空间形成默契,产生共鸣,强化审美主体对校园楼宇和空间名称在表征上的理解和吸收,并将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的名称全面地转化成对高校校园文化有促进作用的人文资源,从而实现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7]
为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命名,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对学校师生的行为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提升其思想境界,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肩负的使命。因此,高等院校建筑和校园空间的命名一定要体现功能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使物质实体、历史认知与精神享受相统一的多元化人文空间统一于学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中,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品格,使其承担物质功用的同时,在精神领域也能产生丰富效用,在意义上更加丰满。[8]
[1]王贵祥.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1).
[2]刘桂芝,张茜,刘学俏.试论图书馆校园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势[J].贵图学刊,2011(3).
[3]周春辉.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管理作用[J].烟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4]何礼平,郑健民.礼乐相成:我国古代高等院校建筑文化的滥觞[J].建筑师,2005(1).
[5]褚丽.高等院校建筑的隐性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6]颜兴中,胡铁辉,刘道强.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7]周春辉.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J].中州大学学报,2014(2).
[8]赵宗锋,张文超.高等院校建筑与校园空间命名文化涵义[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责任编辑姚虹)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ts Naming of College Buildings and Campus Spaces
SUN Xue-wen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Zho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college campus culture,buildings and campus spaces with good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llege physical environment,enhanc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cultivating their aesthetic thinking ability.Meanwhile,when naming college buildings and campus spaces,we should fully integrate with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insist on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the spirit so as to mak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space not only bear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leading role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higher institutions;building space;cultural connotation;naming principle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1.021
G48;G647.6
A
1008-3715(2015)01-0096-04
2014-12-12
孙学文(1971—),男,河南荥阳人,中州大学纪委书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伦理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