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方天云(新乡医学院社科部,河南新乡453003)
加强人文教育,濡润大医精魂
——以新乡医学院人文教育发展为例
方天云
(新乡医学院社科部,河南新乡453003)
以新乡医学院60多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为例,剖析了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医学院校强化人文教育,濡润大医精魂,为社会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措施。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措施
医学诞生于对人类身心痛苦的深深悲悯,它是人文情怀与科学理性的复合体。西方医学教育遵循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遵循着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理念,科学与人文并重发展。杰出的“大医”,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典范。近代以来,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生物医学模式蓬勃兴起,医学人文却逐渐走向了衰落,致使技术至上和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恩格尔教授开始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的人文因素渐渐回归,医学人文教育才再度兴起。
新中国的医学人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初步探索到快速发展的过程,本文以新乡医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为例,试图探索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之路。
发轫于19世纪末“惠民医院”的新乡医学院于1950年正式建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校名历经变迁,最终于1982年定名为“新乡医学院”。1998年6月至今,学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走过了六十多载风雨历程的新乡医学院,见证了新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历程。
中专时期(1950—1958),是学校人文教育初步探索期。学校创办之初,学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导处下设的普通学科小组承担了语文、体育、化学、政治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语文课主要为学员补文化知识,多由兼职教师承担。
大专时期(1958—1982),人文教育平稳前进。1958年学校升格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开始招收专科生。为适应新的教学任务,学校设立马列主义与社会主义教研组,1964年建立了资料室,1982年专门配备了资料员。1976年组建外语教研室,重开外语课(1962年曾撤销外语课)。这一时期,学校专职教师逐步增多,机构逐步完善,人文教育稳步前进。
本科阶段(1983—2013),人文教育快速发展。1983年新乡医学院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取消了语文课,只设有政治理论和外语课。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精神,1984年7月学校成立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直属党委领导,同年开设了医学伦理课。1995年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199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人文底蕴,学校增开了医学辩证法、医学导论,美术鉴赏、音乐欣赏、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等人文社科课程27门,人文素质教育课时占必修学时的17.5%。2004年开始在护理、心理、管理、科技英语专业招收文科生,由于这些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大部分是文科课程,人文类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2008年,人文类课程增加到38门。随着人文课程的增多,学校相关的课外活动亦逐渐丰富起来,演讲会、辩论赛、书画展、演唱会等等不时举行,使原本以一本正经著称的、严肃沉闷的医学院校园气氛活跃了起来,整个学校的人文氛围逐渐浓厚,人文教育快速发展。
60多年来,新乡医学院的人文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平稳前进、快速发展几个时期,但因受近年来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重医科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轻人文基础学科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陶冶”现象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人文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阶段,新乡医学院实行学分制的培养模式,在必修、选修和实践三大模块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过重的学科化倾向,课程越分越细,内容不断膨胀,学生沉没于听课、记笔记、背书本的过程中,少有时间用于阅读人文书籍、进行独立思考。
考察新乡医学院目前人文类课程的开设状况,发现尽管人文类课程占到总学时的31%,但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外语和体育课占人文社会科学课时的86.21%,而文、史、哲、艺、法、社会等人文素质课程仅占人文类课时的13.79%,占总学时的4.27%。国外医学院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10%~15%。[1]相比之下,新乡医学院乃至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偏少。人文类课程偏少,是当下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
2.医学教育只重视医学“标准件”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生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技术主义至上的教育理念,这使得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单一。表现在: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上,只重视医学知识结构的严谨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医学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只注重医学知识的记忆,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当前的医学教育也深受市场经济环境中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轻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只要经过4~5年的医学教育,拿到了毕业证书,就成了医学科技的“标准件”人才,就能到市场中去赚钱。这种培养模式,忽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严重制约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总体上说,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狭窄,只顾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攀升,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及对患者病痛的怜悯和温情。[2]社会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伦理价值观念、文明礼仪修养欠缺,这也是目前医患冲突日益加剧的原因之一。
1.明确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医学生,使之成为“大医”,造福万千患者,是医学院校的光荣使命。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3]因而,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应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为目标,使医学生具备社会、心理、文、史、哲、艺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实践,使他们能把人文情怀体现到自我的日常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首先要对医学人文课程实行必修和选修的分类。建议列入必修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医学史(医学导论)等;列入选修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患沟通等。[4]其次,针对现行医学教育存在的课程多、周学时多的问题,实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以提升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例如:整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医学伦理、中国近现代史与医学史、法律基础与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哲学、大学语文与医患沟通等,这样既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时,又能加深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比单纯开设思政课和医学人文课更有实效性,从而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修养。
3.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应对医学院校中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医学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结合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从事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升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提高基础与临床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开展人文教育的能力,如参加教学观摩、在职进修、在职培训等,使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自觉地引导医学生进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4.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知行合一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系统,是文化知识“内化”为主体素质的间接桥梁,是医学生知行合一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广播台、宣传栏、校园网、路标和格言标牌、电子阅报栏等,都能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如新乡医学院校园网中的国学教育网站,有《名医传记》《医林典故》等视频栏目和“小儿推拿技术”等文字介绍,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医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义诊、考察农村卫生情况等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新乡医学院志愿者协会不定期地组织会员到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宁养院、新乡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从事临终关怀和爱心服务;医疗服务小组在暑假期间组织医疗服务下乡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们能够将“知”(课堂学到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与“行”(在实践中运用)结合起来,强化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交往技能,发展综合素质。[5]如此,人文教育活动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就能逐渐“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特鲁多博士长眠于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他的墓志铭上写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道出了医疗的真谛:科技与人文并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而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6]医学院校唯有用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来武装医学生的实用技能,用人文教育来濡润医学生的灵魂,方能培养出一代大医,造福万千患者。
[1]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8-19.
[2]张功震.医学要有人的温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2):31-32.
[3]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60-62.
[4]周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59-162.
[5]刘国庚.传统医学文化主流价值取向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4):431-433.
[6]杨耀防.从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J].九江医学,2008,23(1):46-47.
(责任编辑姚虹)
Strengthening 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Moistening Excellent Doctors’Spirit——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ANG Tian-yu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3,China)
Tak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over sixty years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reasonable problem of the humanities curriculum which jus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the medical“standard parts”,and puts forward that medical colleges can cultivate excellent medical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only by defining the clear goals of humanities education,building reasonable humanitie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and strengthening the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umanistic education;measures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1.022
G41
A
1008-3715(2015)01-0100-03
2014-12-20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269);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2014391)
方天云(1968—),女,河南南阳人,文学硕士,新乡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人文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