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 艺
(中州大学艺术学院,郑州450044)
素描在我国艺术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扩招所带来的“艺考热”的今天,作为名词的素描,人们已不再陌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在学生中甚至在部分专业教师中,还存在着素描可有可无的想法。这种想法使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降低,素描教学成为走过场,从而,导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综合能力。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升学的压力,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没有兴趣,更谈不上认识,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此外,多数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入校前只是经过短期的突击培训,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十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这个问题除老牌的美术专业院校外,在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院系更加突出。因此,对什么是素描、素描在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立志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有所作为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素描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单色的绘画,也称之为朴素的绘画。狭义上讲,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由于素描工具的简单和便捷,使它不仅成为学习艺术入门的途径,也是进行艺术探索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素描可以是学生的习作、也可以是画家创作前的准备、还可以是设计师体现设计意图的草稿。素描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探讨视觉要素表现的特性。素描远不止于描绘形体,它是一种通过直观的形式进行的强烈的视觉交流。是作者对视觉和经历的最直接的表达。因此“素描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样式,……对于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工作方法、锤炼艺术语言和探索规律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张艺作品
素描是伴随着西方绘画传入我国的。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民国之前是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它有着与西方不同的造型体系和审美指向。到了清末民初,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画坛被一片陈陈相因的气氛所笼罩。“五四运动”后,有志之士为了救国图强,纷纷出国留学,试图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振兴民族。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西式艺术教育引入中国。第一代艺术留学生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下,运用他们在国外学到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改造了中国旧有的绘画和艺术教育,开启了民智。在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法国学院写实素描对中国的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向前苏联学习,除了向前苏联派遣了留学生外,还聘请马克西莫夫来国内举办培训班。早期的中国素描教学,主要受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和马克西莫夫所教的俄罗斯契斯卡科夫素描体系的影响。徐悲鸿主张素描要注重三大面五大调,通过明暗塑造空间、体积和质感,他强调对解剖的理解,这些都是从法国素描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马克西莫夫的素描教学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的概念,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对中国素描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当时国家急需人才,不能够完整的学习契斯卡科夫素描体系。
张艺作品
张艺作品
改革开放后,人们把素描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例如只注意光影的表面效果,不注意内在联系等,都说成是“苏派”教学的后果。这一时期,人们根据不同的专业提出了专业素描的概念,这时的素描教学是多元化的开始。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虽说还是沿袭着光影素描的路子,但结构素描的概念及方法已经开始尝试并流行。不过那时仅是手法及样式的变化,艺术观念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还处于朦胧的状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艺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挣脱出来,开始思考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与生产的关系、设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建构艺术设计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素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应运而生。
设计素描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它是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与传统素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素描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需要不断的从自然中吸取养分,以保持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它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游戏,而是一门符合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问。因此,设计素描是以观察、探究自然规律及视觉表现规律为基础,以借鉴优秀传统艺术为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创造力。
设计素描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设计师的基本素养,设计素描通过对自然形态进行分析表现的同时,还必须探讨物象的审美特征,将物象的构造、造型机能及其组合特性所产生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提练,以进行恰当的美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也是设计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素描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创造,使设计更具创意,达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
(三)提高表现能力。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对物象的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归纳分析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物象形态基本要素的综合表现能力。
(四)收集、记录素材。收集素材,记录素材的手段多种多样,但通过素描的方式,可以使人有切身的感受和理解,具有比较实际的特殊价值。
(五)培养快速的表达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将设计构思迅速的在平面上进行形象的表现和分析,全面地反映设计意图、传达相关信息,以便进一步发展成设计效果图或模型。
设计素描教学从设计意念出发,构建基础素描训练框架及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符合目的性的训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逐步摆脱完全以写实为目的的传统素描训练方式,获得一种独立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法,探索事物的内在构成关系和外在形式的艺术规律,体现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素描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挖掘创意思维,表达对自然界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理解与发现。凡是基础课教学,都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有什么样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也有培养方向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通过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和发现抽象的形态;关注物象造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的有机结合,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经过提炼与归纳,形成理念的形态,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创造出新的形象。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加强与设计专业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学生逐步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不同的专业素描训练方向应有所侧重,但素描所追求的设计思维意识、设计思维理念是共同的。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除包括一些绘画性素描的基本内容如:透视、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与思考、逻辑的推理、抽象思维的训练与抽象的发现和表现以及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张文瀚作品
张艺作品
设计素描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训练方法得以实现:
结构素描。运用线条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剔除光影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物象形体结构的内在形式的规定性。在练习中,强调观察、分析物象的内在结构关系,以获得对物象形体结构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对物象形体变化规律的深刻洞察力。空间结构表现,主要指在不同的空间角度去审视物象外在和内在的结构关系,是对形体结构练习的深化。
易宇丹作品
材质(肌理)素描。设计素描质感表现的目的,在于描绘出各种不同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特质,使物体的外观具有空间感、真实感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力和胆识,并提高学生控制与取舍、夸张与变形的能力,而不是对物体表面进行照相式的临摹。因为,外在的现象只能是作者观察和表现形体内在本质和美感的一种媒介,而不是追求的最终目的。
在理解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表现物体的本质概括和对物体重要细节的精心写实表现,来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充分的表现力,培养其敏锐的、精微的表现力。设计素描是视觉传达的重要途径,也是视觉语言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可借助不同材料去表达素描语言,也可以依靠辅助性材料和素描绘画语言来构成画面的肌理效果,丰富的肌理效果能够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赋予素描作品以新的形式和意义。
创意素描。就是要在常规中,去寻求创建新的发展思路和意向,运用素描写实技巧把不同物象加以重构,从而产生离奇、荒诞、幻象等非常规和非逻辑的图式,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乏味变为幽默,在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常规所带来的新的感官刺激,并将研究的形式、方法和手段运用到具体的构想和实践之中,进而形成新的画面含义。这一环节要求将素描的研究性与素描的表现性融为一体,在对事物作深入细致的全面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地理解与认识对象。另外,还应对物象的认识、素描的技法有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注重个体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之,在设计素描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自然规律、形体的结构与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认识,深化运用艺术的表现规律,如抽象意象、分解重构、平面分割、空间创造、明暗调度等规律,讲究心理的平衡,运用透视变形、多样统一等方面的知识。强调思维的灵活性、艺术的敏感性,重视造型审美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创造力和独特体验的激发,最终使他们能够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又能抛弃常规、脱离因袭,以真实独特的审美表达形态,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世界里做出自己理智与情感的明确反应。设计素描的表现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是造就设计大师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设计素描在艺术设计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呈现出极大的兼容性。在不断吸收当代科技、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成果的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对东西方造型艺术的传统理解,同时注意吸收中外民间艺术的精华,设计素描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将显得更加丰腴和更有活力。
[1]徐君萱,金一德.素描研究[M].杭州:西冷印社,1986.
[2]胡燕欣.理性素描:现代艺术理念的素描表达[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3]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4]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出版社,2003.
[5]靳尚谊.靳尚谊先生谈中国素描教学[J].中国油画,20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