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手语翻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时间:2024-08-31

陈 英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郑州450044)

手语是听觉障碍者交际的主要工具。手语翻译员是以手语、口语为交流工具,在听障人与健听人之间进行传译服务的人员。我国有2057万听障人士,他们和健听人一样有着同等的生命价值与尊严,更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愿望。2006年联合国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规定手语是一门语言并呼吁人们尊重手语。2007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手语翻译员为新职业。随着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进一步推进,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手语翻译,而目前国内高水平的手语翻译却非常稀缺。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专业手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笔者就我国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加强手语翻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手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我国手语翻译职业及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手语翻译人才紧缺,手语翻译亟待等级认证

随着听障者回归社会,国际上手语地位和使用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和具体措施。美国、挪威等发达国家陆续将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美国、英国等国家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关于手语翻译培训、测试和鉴定体系,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国家级手语翻译机构。据悉,发达国家约有5%的人会使用手语,而我国会使用手语的人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国大约需要900名高水平手语翻译,而手语翻译员却严重不足。我国手语教材欠缺,在手语等级认证上也是空白,国家没有初、中、高级手语等级标准,资格证书的统一认定更是无从说起。总之,让听障者回归社会,实现充分、平等参与社会发展,推动文明建设,需要更多优秀的手语翻译人才。目前我国高水平手语翻译人才凤毛麟角,与社会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

(二)明确手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手语翻译职业化步伐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手语的教育普及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数量、质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除少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中开设手语课外,手语教育(包括社会培训)力量薄弱。手语翻译社会需求非常广泛:公安司法机关、银行商场医院等窗口部门、配有聋人的公司等都需要手语翻译协作。加大手语教育和使用力度、接纳聋人少数民族,让世界对他们有意义,让他们能自主作决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共识和趋势。

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的举行,尤显手语翻译员职业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手语翻译职业化,为聋人赢得了重要的接受教育和共享人类文明的权利。2004年中州大学创建了手语翻译专业,以培养手语翻译这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填补了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一项空白。2009年河南省首个手语培训推广中心在中州大学挂牌,面向全省招募志愿者进行手语培训。2010年河南省首期手语翻译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班开班。由此,国内高校专业培养和社会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始起步,逐步推进完善手语翻译培训制度、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进一步加快了专业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步伐。

二、加强手语翻译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人文素质是手语翻译员重要的基础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体现生命价值。人文素质是手语翻译员重要的基础素质,在素质教育与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名优秀的手语翻译员,不但要具备手语、汉语和相关知识的专业功底,更要具备缜密的思维习惯和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第一,手语翻译的职业特性,决定其从业过程中的职业操守更重于职业技能,要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理解、尊重聋人,融入聋人社会,走入聋人内心世界,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第二,手语翻译要具备过硬的“手语翻译”能力。手语翻译员要经过手语专业教育或手语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外语翻译“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准的汉语表述出来”的要求同样适用手语翻译,手语翻译首先要在准确理解聋人手语意思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直到真正弄懂,然后翻译成标准的汉语。手语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涉及语音信息与视觉符号信息或者一种视觉符号信息与另一种视觉符号信息间的转换,手语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记忆和语码转换都有其独特之处。手语翻译之专业性,与医师、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无异。手语翻译对从业者的要求并不比外语翻译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还更高。

第三,手语翻译要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良好的文化修养及丰富的人文知识。手语翻译要了解聋人的手语表达特点,准确了解聋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具备语言组织能力,把聋人的意思用顺畅、完整的汉语表达出来。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温文尔雅的仪态举止,手势动作清晰明了、表情生动自然;不急不躁,涵养到家。由于手语翻译的社会需求广泛,在不同领域工作的手语翻译员从业资格标准高,还要具有所在领域如教育、医疗、公安、金融等领域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或工作经验。

(二)提高手语翻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能力、文化、审美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第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环境;举办学术活动周;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讲座;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大赛”、“教师说课竞赛”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人文精神造就人的灵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奉献精神,要有爱心、耐心;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创新素质。同时还要以高尚的品质和爱心为主线,将各种业务素质相串联,才能产生教育的合力,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并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道德情操、文化知识、业务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用老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老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会将老师作为一种示范,一种准则,领悟作为一名手语翻译员的人生核心价值,激发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融入到聋人的世界,达到心灵沟通无间隙,聋健交流无障碍。

第二,渗透人文教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加强语言文字素养。儒家典籍《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人对大学的定义就是强调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学语文”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教材中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哲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罗其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名篇名著,要善于挖掘、引导,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做到文道统一,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是“人”学,教人怎么做人。优秀的作品积累多了,作品的精髓便会融化在血液里,积淀在灵魂里,外化在气质、风度、言谈举止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人的审美情趣、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只有具备良好语文修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与聋人进行交流,打开通向事业成功的大门。教师要以提高语文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手语翻译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汉语,还要熟练掌握聋人的母语——手语。听人学生和聋生共同学习、生活、互相帮助。聋生热心教听人学生学手语,听人学生帮助聋人修改作文、周记,做聋生翻译帮其购物、看病等,通过这样聋健融合零距离沟通,增进了两个群体的深入了解,既解决了聋生实际困难,又使听人学生在实践中更快地掌握了手语、锻炼了看话能力及手语沟通运用能力。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中州大学校园树木成荫,环境幽雅。学校图书馆添置中外名著等人文社科类书籍;教学楼、学生公寓墙壁上悬挂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人警言;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和情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离不开营造良好的人文科学氛围。通过系列的人文讲座和各具特色的知识竞赛、艺术活动、科技展览,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人文素质培养中来。以专业特色活动为主干,创办具有特殊功能的人文社团,通过各社团开展格调高雅、健康有益的的活动,由此构成主题突出、主次分明的校园文化。如“爱心手语社”免费培训了几千名手语志愿者;“聋人文化社团”拉近了聋人听人的距离。“手语歌曲大赛”上手语表达落落大方、清晰自如、温文典雅;面部表情传神,手语、唇动、表情外化演绎得恰到好处:“舞动的双手,是美丽的翅膀;无言的交流,是美妙的演唱;款款的深情,构建无障碍的梦想……”,使观众感受无声语言之美妙、音韵之美,身心沉侵于美的意境之中;心有所感,情为所动,点燃了志愿者学习手语的热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手语表达能力。在中州大学校园、各类学术会议、文艺晚会、活动中,只要有聋生的场合,就有被聋生亲切地称为“心灵的天使”的手语翻译学生,他们用“手指间美丽的舞蹈”,在实践中锻炼着手语基本功,不断提高着人文素质,用双手营造着无障碍通道,播洒着校园的文明之花。

第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越来越多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手语翻译人才。手语翻译专业在中国刚起步,值得探索研究的领域还很广泛。教师应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参与到揭示知识内在奥秘的过程中。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中国手语》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手语理论与技能,而且对手语翻译专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打造优秀的电视手语翻译员。在手语实验室学生现场情景模拟电视手语主持人播报新闻,大家边观摩边探讨,对国内电视手语新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和建议,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上岗的适应、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他们不仅能学习,而且会学习。中州大学聋健融合办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原全同学的作品“我国首个手语事务所”在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十佳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2008年他成为北京残奥会上手语翻译志愿者。2010年4月,在河南电视台举行新闻手语翻译主持人选拔赛上,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决赛的选手全部都是中州大学手语翻译专业的学生。

三、结语

培养手语翻译员是创造无障碍交流的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培养成才不只限于他掌握多少技能,还得看他是否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精神、完美的表达能力。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才能搭建听障者与健听人无障碍通道,构建和谐社会。人文素质培养是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启迪灵性,诱发悟性,促进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手语翻译应用型人才。

[1]潘一,汪飞雪.手语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孙才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中[J].巢湖学院学报,2007(9).

[3]吴立平.手语概要与翻译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4]王蓓.浅谈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李本义.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