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孙金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计划财务部,郑州450008)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集聚区创新机理研究
孙金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计划财务部,郑州450008)
产业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强劲的增长板块。集聚优势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负效应,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开始得到政府及企业的重视。基于循环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梳理我国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集聚区发展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政策建议。
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创新机理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价值链上、物质流中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过程。产业集聚一般有指向性集聚和经济联系集聚两种类型,是为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或加强地区内企业的联系而形成产业集群。同一产业集聚区的企业一般存在相似性,或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地理学家Storper(1992)在文章中表述,产业集聚是以贸易导向的经济活动为主体,在空间范围上有界的区域,存在独特的经济专门化特征,他对产业集聚的定义强调了产业集聚的贸易特征和企业间资源依赖的思想;钱平凡(2003)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可以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式。产业集聚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发展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首要途径,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显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江浙等地区逐渐形成了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先后规划了数百个产业集聚区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冯薇(2008)认为循环经济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看成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公众应该共享的社会福利,承认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求将资源与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以消除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收益的小对称性。循环经济的实现关键在于建立起促进物质、能量高效循环和流动的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3R”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
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技术溢出等效应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循环经济触发的技术创新驱动了产业集聚的发展。产业集聚同循环经济呈互动关系,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王发明等(2008)指出企业集群有四种类型的发展模式,即资源型、产业型、网络型和生态型,产业生态化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冯薇(2008)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是建立在资源节约技术和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集群中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制度的支持。在我国经济促转型、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时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产业集群同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产业集聚区与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循环经济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机理,循环经济在从产业集聚区内资源的整合利用、废物的集中处理、信息的共享以及能量流动衔接等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节省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能促进集聚区内企业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增强规模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的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庞大数量的产业集聚区内,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的还在少数,没有建立与产业集聚区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是首要问题。产业聚集区内循环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主要有制度供给不足、政策引导作用不明显、企业间信息共享有限、政府监管困难等。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基础上,从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引导、监管办法,产业的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控制,企业的发展理念、战略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梳理其支撑理论,为建立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体系提出政策性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达到了自然所能承受的界限,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主体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少,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愈来愈小,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既是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借鉴,更是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硬约束的现实要求。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也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
(一)减量化原则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源头和全程控制的方法
从资源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流通到消费乃至最终处置等所有环节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以减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产生量,在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减量化原则对资源消耗的减少要求产业集聚区内各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资源采购时相互合作,减少采购过程中搜集信息的成本。共同需求商品的联合采购不仅能节省交易成本,还能增强采购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减少同类费用的重复支出。在进行资源采购分配时,也能根据各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不同质量等级的资源,减少过量采购、不合理采购等行为造成的资源采购源头的浪费。在共享的信息平台中,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作业方法更容易被共享,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学习,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从而在整体上减少因生产工艺和作业方法的落后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产品流通和消费环节,环保的理念更容易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中得到共识,同时通过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进行科学的调配,在产业的纵向和横向上建立物流集成,可以有效地减少在包装和物流等方面造成的浪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降低商品的成本,从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内商品价格的竞争力。通过源头和过程控制,减少流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资源量。
(二)再利用原则要求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为导向
再利用原则要求生产和消费者转变传统的产品设计和消费概念,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为导向,使生产的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反复或多种方式地使用。
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摒弃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润的思维,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不仅要求单个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还要求集聚区内各企业间建立资源再利用的流动链条,根据不同企业对资源的要求,让此企业的废弃产品和包装物直接或经过简单加工后成为彼企业的有用资源,尽量提高资源从低熵变为高熵过程中的能效利用水平,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减少资源的消耗,达到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此外,产业集聚区内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具有规模化特征,规模经济性能够吸引新的相关企业加入,对资源进行再利用,促进集聚区内产业的多元化,提高产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再循环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处理量
再循环原则,亦称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处理量。一个产业的废料变成另外一个产业的原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的进一步深化利用,有效节约资源,而且能促进技术创新,有助于开发新的资源,发展更先进的环保技术。
根据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目的和作用体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深入利用,有效节约资源;废料循环,有效保护环境;信息共享,促进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条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集聚区内技术创新,促使集聚区形成新型产业生态链;技术溢出和规模经济又会触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集聚区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虽然在产业集聚区内发展循环经济有诸多利好,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主要有市场创造模式和资本转移模式等两种方式。市场创造模式是指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资本转移模式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政府规划的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一般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体。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原料、交通等优势资源,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相关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我国产业集聚区多为各级政府规划,集聚区内缺乏经济发展的人力、技术等要素市场,资金投入的原动力不足,导致了集聚区内产业“集”而不“群”,产业关联不足,链条延伸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支持和相关服务体系的支持等。我国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更为滞后,许多新兴产业集聚区没有相关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缺乏创新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最小损害,达到全社会的帕累托效益最优。我国处在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的时期,政府通过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技术创新,资源节约需要发展新的技术或工艺,生产附带产品的利用需要投入新的资金,不断延伸价值链,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等,相应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传统的经济效益容易获得。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再加上大多数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条短,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不强,很难建立紧密的联系,主观上造成产业集聚区发展重集聚轻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淡薄。
2.政府引导政策不完善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在产业集聚区内引入这些技术需要大量资金,而在单个企业中进行推广难度更大。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形成时,没有针对循环经济进行完善的制度设计,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政策不完善,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缺乏基础。循环经济服务支持体系发展不完善,企业间很难形成合理的循环经济承接关系,特别是在废弃物处理和再循环阶段,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而严格的环保监督管理制度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中小企业不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自主技术创新的资金、科研等实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区内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园区内龙头企业或专业科研服务单位,政府在相关方面的资金、人员、资源等投入不够,多数集聚区还未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激励和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形成后,政府在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上缺乏机制创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引导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滞后。
(二)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循环体系不健全
1.产业细分程度较低
以废物回收利用为主的中间产业是形成物质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多数产业集聚区内支撑循环体系的中间产业结构松散,细分程度较低,实力不强。废物分类收集、进行有规模的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中间产业尚未起步或发展缓慢,废旧物资回收业仍以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为主,难以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对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
2.中间产业不发达
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是资源再利用。在产业集聚区内,以技术创新和新型装备为主导的新型中间产业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和装备改进是中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型中间产业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技术设备落后,中间产业不发达,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导致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体系难以建立或者体系不健全。
3.空间布局不合理
产业集聚区内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能够吸引以生产附属物为原料或以废物回收利用为主要业务的新企业的加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有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的影响,也有历史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作为调整经济发展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在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后,仍难以避免空间布局分散、空间布局不合理。在产业布局分散、企业产品相互之间联系较弱的产业集聚区,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属物种类繁多、错综复杂,而且不易形成规模。而以一两个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附着密度不高,不易形成规模。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以生产附属物为原材料的企业由于获取原材料的途径不畅通、原材料难以收集、获取成本较高、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在产业价值链中追寻经济效益的难度加大。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增加循环经济发展压力
1.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体
大多数产业集聚区承载的产业多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以纺织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钢铁为代表的资源消耗型产业仍然是多数产业集聚区的主体,而以技术创新、信息网络、专业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相对较少,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更加节约资源的第三产业虽发展迅速但实力较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一种对环境不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更多物质经过生产加工从低熵变为高熵,大量资源因为没有经过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
2.技术和资金制约着新型资源、能源开发产业的发展
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内,易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建设项目相对较少,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持续利用资源的支撑力度较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因其特殊的资源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例如化工类产业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和钢铁类产业对土地和饮用水造成的污染。此类产业因其废弃物数量和种类较多且较难处理,进行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难度较大。通过进行技术装备升级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仅需要大量的装备资金投入,更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阻力,也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
(四)相关制度不成熟,支持和监管政策不完善
1.“试错”或摸着石头过河带来的制度缺失
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单一经济模块的发展,而是贯穿于资源的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整个过程中以及在生产附属物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产业集聚、循环经济概念出现较晚,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试错”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行为基础,多数产业集聚区在进行规划时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或者相关的制度设计较为落后、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共同发展成为广泛共识的时候,原来的以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区的制度设计显现出不适应性甚至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由于社会意识不强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缺乏等原因,新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形成时,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制度的设计出现缺失或尚未成熟。
2.法规体系不完善带来的监管乏力
在法规政策方面,有力推动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还未形成。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政策和法规存在不合理性甚至相互矛盾。从宏观来看,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区起步较晚的中西部地区,相应的政策法规比较缺乏、可操作性不够强。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龙头作用,在园区规划和法律法规方面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政府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设计和实施处在起步阶段,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或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在监管处罚方面,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放宽监管,使企业获得外部经济。
(五)循环经济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创新支持
1.现代服务业弱、小、散
产业服务体系是指为集聚区内主要产业提供服务支持的金融、广告、咨询、法律、物流、科研等相关产业,产业服务体系的升级是提高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外围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为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共享、协作创新、废弃物集中处理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产业相关的外围服务业一般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而产业集聚区更多集中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镇郊区。由于集聚区规划和企业考虑短期经济效益等原因,在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服务产业没有很好融合到产业集聚区中。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定型的时候,由于土地缺乏、集聚区外围服务业务趋于稳定,企业进入壁垒形成,相关服务业进入更加困难,现代服务企业弱、小、散,服务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相关服务缺位,产业发展软环境不佳,削弱了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产业集聚区整体竞争力提高缓慢。
2.专业科研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缺乏
产业集聚区是同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知识、人才的集聚地,能够产生巨大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起步较晚的产业集聚区由于资金和资源等方面实力不足,企业间相互联系不密切,缺乏信息流通和信息共享,企业创新和合作意识淡漠。信息流通不畅导致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有限,无法形成创新支持网络。在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集聚区内,小企业只能模仿大企业,缺乏产品、技术、工艺、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大大影响了产业集群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专业科研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的缺乏是产业集聚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更加凸显出专业的科研服务和咨询服务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和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单一企业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引入的动力,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地方政府是这些技术引进的引导力量,政府配套的技术引入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尽完善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集聚区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认识层面达到共识,并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加强沟通联系,增强相互协作关系,在统一的发展规划中承担各自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真正构建生态视角下的现代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长远目标。根据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对产业集聚区内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协调
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集聚区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东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将生产活动内迁;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在承接传统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向新兴产业转型。在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变革时,既要充分尊重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发挥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经济外部性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建立外部性的监管体系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外部经济的发生或通过处罚对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补偿。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协调,关键是管好政府这只手,使其做到“该出手时再出手”。
1.政府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应发挥宣传动员优势
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可持续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作用,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使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同与支持。
2.政府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应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政府要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外部经济行为进行严肃监管处罚,使企业的外部经济行为转变为外部不经济,切实推动循环经济体系在集聚区和企业中的构建。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支持政策,包括为循环经济中间产业提供土地,制定洁净化生产、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处理的奖励支持措施,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用实在的利益引导企业减少外部经济行为。政府规划部门在进行产业集聚区规划时,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政府统计信息为基础,发挥“大数据”对规划决策的支撑作用,对产业集聚区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为循环经济中间产业的发展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建立起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并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综合服务进行规划,如建立资源再利用调配中心和废弃物处理中心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政府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应着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府应为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园区物流系统,为企业间的合作搭建沟通桥梁;加强集聚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为集聚区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保障;把握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村镇建设契机,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根据产业集聚区企业需求,对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就地转化;发布负面清单,拆除企业资本流动、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藩篱,促进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增长中的收益递增。
(二)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协调
在循环经济发展滞后的产业集聚区中,循环经济体系的不完善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不合理、中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价值链延伸不足、产业生态链缺失等方面,还表现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集聚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1.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由政府牵头在集聚区内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人员、行业专家以及园区内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员,委员会通过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为循环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制定行动目标和方案,使其成为集聚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价的有效机制,力戒叠床架屋再形成新的政府机构。
2.进行生态化重构
我们需要根据原有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生态化重构,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起企业之间资源高效利用的公共平台,园区内同一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使资源根据不同的利用阶段在企业间进行流动,通过资源在企业间的高效率流动在资源节约和再利用方面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实现集聚区资源节约的良性循环。重视资源化程度的提高,在建立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的基础上,对废弃物在园区内的流动进行生态化设计和运筹规划,推行清洁化生产,形成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产业链和网络,最大程度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在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同时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综合处理成本,实现集聚区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循环。政府和企业都应重视绿色科技的研发和项目引进,政府根据产业集聚区的情况建立绿色科技与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促进机制,用一系列绿色科技项目的引入带动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按部就班地完善集聚区循环经济体系,从整个园区到企业内部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型。
3.构建循环型现代服务业体系
产业集聚区不仅包含产业关联度很强的众多企业,而且市场还将生产商与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联系起来,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都将成为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循环型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引导现代服务业融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发挥服务业在人们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托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物流、旅游、餐饮住宿和零售批发、通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使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协调,以循环型服务业发展带动和促进产业聚集区循环经济发展。
(三)企业构建内部循环体系,促进环境友好型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理念和产品能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甚至社会风气造成巨大的影响,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意识。在企业中构建内部循环体系不仅能促进产业集聚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而且能加强公众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认同意识,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是企业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流程改造和创新。
1.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善于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把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和策略植入到长期发展战略中,为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进行规划,并在企业内部获得共识。根据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和资源化,以及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再造,建立资源的闭环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洁净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低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最小化。
2.建立“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集聚区循环经济系统,是通过模仿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为目标的复合“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企业在构建循环经济生产系统的过程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把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和自然资源的循环纳入到同一循环体系中,使循环经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融合,不仅做到资源投入的减量高效,而且要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和循环利用程度,把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循环经济成为企业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能够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大企业应增加对知识、人才和技术的投资,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小企业也应积极引入创新项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用创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循环经济行为成为每一个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行为自觉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才能彻底打破,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升级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钱平凡.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3(11):31-34.
[4]冯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66-172.
[5]王发明,蔡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5):181-183.
[6]杨吉庆,张志勇.济南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0(6):138-139.
[7]张伟.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景思江,尹祎.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转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12-14.
[9]马磊.西安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
[10]赵云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10(2):58-61.
[11]李鹏飞.网络变迁与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薛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刘春志,史建军.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郭利平.产业集聚和FDI因果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5]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吕志远)
Innovative Mechanism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luster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
SUN Jin-shui
(Planning and Financial Department,Henan Daily Newspaper Group,Zhengzhou 450008,China)
Industrial cluster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strongest growth pl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gglomeration advantages contribute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Meanwhile,industrial cluster is increasingly faced with a shortage of resources,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other negative effects,which have a growing trend.Circular economy,a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s begun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ircular economy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s,firstly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zones in China,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glomeration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lustering zone;circular economy;innovative mechanisms
F263
A
1008-3715(2014)02-0008-07
2013-12-28
2013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研究”(2013B157)
孙金水(1965—),男,河南巩义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计划财务部主任,高级会计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