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田 勇

(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郑州450001)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学术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所逐步形成的被学术界公认的一些行为规则”[1],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

1.社会风气大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规范的形成尚未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2]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媒体在舆论导向上的偏差,模糊了部分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一些人利益为先,道德沦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造成的奢侈腐败现象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环境。学术界受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在种种利益驱使下,也存在各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更有甚者从中得利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何扭转这种不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与推进法治化建设进程备受社会关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更是责无旁贷。

2.研究生对学术腐败现象认知不足

研究生对学术腐败问题缺乏全面地了解,对学术腐败与自己学术研究的密切关系认知不足。他们普遍存在法律知识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学术规范认识模糊等问题。当下,在研究生的群体中也存在少数人花钱雇佣“枪手”代做论文,拼凑论文,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为了毕业需要发表文章署名“搭便车”,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等学术不端现象。绝大多数研究生希望政府加大打击学术腐败的力度,但是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缺乏规范意识,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对惩罚措施有所抵制。[3]对于刚刚涉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来讲,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具有强烈的负面示范效应,如果不能正确认知,天长日久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贻害终生。

3.现行的学术规范教育在育人方面存在缺陷

学术规范表现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技术规范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学术规范教育是高校的诚信教育、学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大多集中在学术规范的技术规范层面,即论文写作技术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强化的是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品格。学术活动中遵守的法律法规构成学术法律规范的内涵,它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会利益的平衡器,具有强制性。我们的育人方针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然而,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在教育体制、监管方式和手段以及处罚力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机制。

二、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做好学术规范知识的普及是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降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概率的重要基础,让研究生学习并感悟学术规范的内涵,培养其对本人或他人学术成果及科学精神的尊重,进一步加强自我规范意识,以真诚、正直的态度在学术领域内进行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是他们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1.深入了解学术腐败是前提

学术腐败是“指一切与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等学术活动有关的消极腐败现象,既包括学术研究中的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也包括学术权力的不正当行使或以不正当方式影响学术权力行使的活动。”[4]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具体的描述。

学术腐败在学术界和高校内普遍存在,但在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心目中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他们缺乏对此的深入了解和认知,似乎腐败都是发生在他人身上,与自己关系不大,最多是对此的不满与发泄,而对自身的学术失范行为往往不够检点,存在侥幸心理。因此,只有认真学习,掌握了学术规范,才能真正分辨什么是学术失范,以及由于学术失范行为造成的学术腐败现象。

2.认识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是接受教育的主观基础

学术腐败现象污染了学术界,败坏了社会风尚,特别是会直接影响学术规范意识正在形成的研究生。如果说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透彻,还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得到改善,那么他们漠视学术道德则后果将更为严重。这种思想使得他们不屑于深入地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内容,在未来的实践中也就很难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当遇到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他们大多选择私下处理或沉默,而不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这种无知和麻木也会使他们在学术活动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以为然。显然,主观能动性不能调动,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已经2012年6月12日第22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明确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情形,指导教师的职责,培养单位的责任以及处理办法等等,是我国处理学术腐败的法律依据之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法制的进一步健全,我国一定会出台更多更细的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国家的有关文件,搞清楚弄明白学术腐败的情形和形式,知晓搞学术腐败的代价和严重后果。轰动全球的黄禹锡学术造假案,“中国芯”造假案,唐骏“学历门”事件……一个个学术腐败案件的曝光刺激着人类社会的神经,冲击着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底线,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信任危机。

3.树立育人的全面质量观

全面质量观是指研究生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评价基础,不但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其学术道德、研究规范、个人品质的提升,注重对其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熏陶,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5]过去我国的学位条例仅从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等方面规定了学位申请者的具体要求,并未对学位申请者必须要遵循的学术规范有明确的文字上的说明。当前,全面质量观已被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所注重和采纳。包含学术道德的学术规范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需要,也是个人品质提升的需要。有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和减少学术作弊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以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攻读研究生,对比那些单纯以获取学位,赚取奖励为目标攻读研究生,他们的作弊行为要少得多。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学术规范是一种约束机制,也是一种预警与引导机制,它与科学研究中的自由探索并不矛盾,辩证的处理好两者关系,更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研究生培养行之有效的学术规范教育机制

对高校而言,预防学术失范的根本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要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设、培养全过程管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入手。制定全面详细的学术道德规章条例,并写进学生手册,开展宣传教育,在学术活动中履行诚信义务;把学术失范的相关知识规划进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和导师的引领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和论文研究过程中,深化专业领域学术腐败相关知识;优化学术评价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宽松的学术氛围。总之,要使学术规范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深入到方方面面,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机制。

1.学术规范制度建设

河南工业大学每年都要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召开专项工作研讨会,开展“学风教风宣传月”活动,其中学术规范教育是主要议题之一。围绕学风教风布置各项工作,把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贯穿全年的“工大讲坛”邀请国内外名师名人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弘扬学术正气,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4号令,根据校情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防学术不端检测管理规定》《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实施办法》《河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河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规定》等,学校制定和修订的所有规章制度都要经过学校法律咨询办公室的审查。这些规章制度将学术规范要求写进培养方案、奖学金评定标准、导师考核标准、学位授予细则、学术评价制度等。

河南工业大学从2009年开始采用中国知网的反学术不端软件对所有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并对重复率超出规定的研究生采取延长毕业时间直至重做学位论文的处理,并要求其导师写出书面情况说明。对于一年之内有两名研究生或连续两年都出现重复率超标的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暂停招生。加强学位论文的评阅环节管理,首先由导师评阅,通过后再进入专家评阅阶段,每一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至少要有一位校外专家评阅,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至少要有三位校外专家评阅,并采取盲评与署名评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处理在修订的《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实施办法》中有详尽的规定,加强了可操作性。对于存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根据《河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在研究生各类奖学金评定以及评优评先中均规定了学术失范零容忍。研究生学术评价制度要根据社会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对某些已经不合适宜的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例如,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既要完成课程的学习,又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会给他们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得一些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应以多种形式综合考核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创造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比如,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课题研究等都可以作为考评的指标。另外,在研究生的各种考评中,以论文质量为重,杜绝数量取胜。

2.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覆盖

学校成立有研究生教育督导组,负责检查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包括:研究生入学教育,课程教学,日常管理,学术活动开展,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的组织工作等重点环节。

(1)入学教育阶段

研究生处每年负责对所有的新入校研究生做入学教育,邀请从研究生导师中评选出的“良师益友”谈育人体会,安排校内“研究生优秀导师”做学术规范讲座,研究生处领导宣传贯彻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研究生手册》等,并进行知识考核,使研究生从入校的第一时间就建立学术规范意识。另外,各培养单位再安排入学教育,主要内容有:学校发展史、学术规范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学校各项管理规定、学长经验交流等,进一步强化育人环节。

(2)导师学生双选及培养计划执行阶段

通过公开公平的双向选择模式决定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周内,各学科召开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会议,导师和学生分别做自我介绍,各学科在网站上展示导师的近期学术成果、育人成果、学术道德评价等信息。学生和导师分别填写选择关系意愿表,最后由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和研究生都格外重视,大多提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双向选择透明公开,既是一场导师与学生的情感与学术交流,又是一堂生动的育人课。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确定后,一个月内,在研究方向大致明确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学习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学术交流环节,创新实践活动等。

(3)课程学习阶段

学校规定在培养方案中必须开设学术规范类课程,如《知识产权》《***法律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等,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法律规范意识。例如,通过《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成果引用的规范及意义,让研究生了解到学术引用可以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研究,通过资料来源的注释承认对前人的借鉴,引用特定的成果有助于别人判断这个成果的创新程度和学术价值,使研究生明白这样做既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也在有序的继承中加以学术创新,从而杜绝了学术造假,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对研究生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品格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日常学术活动中,还可将学术道德规范普适型课程和根据学科特点设置的学术道德规范专业课程相结合,开设讲座型课程。詹姆斯·郎在其著作《学术作弊》中对学术作弊和人类学习进行了同步研究,并得出结论:减少作弊最有效的策略即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其他专业课程授课过程,要求任课教师也要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例如,《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杜绝数据随意更改、删减、造假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习惯。

(4)学位论文研究和评审阶段

以培养学院为单位抓好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并为研究生传授学术研究规范。导师首先要把好学位论文的开题关,论文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学位论文开题的核心内容,从文献阅读到文献综述,再到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其中无处不包含学术研究规范。

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导师应安排研究生参加助研助教活动,如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帮助导师做试验,撰写项目申报书等,给老师当助教,在实验室做助理实验员,担任本科生兼职辅导员,批改作业、实验报告等,在实践中学习锻炼。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外,还要走出去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研究生内部组织学术沙龙等。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可以分享学术思想碰撞的火花,还可以感受他人在科研过程中学术的严谨性,从而减少自身学术失范的可能性。

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是一种选优汰劣的制度,考核的内容涵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有无学术失范行为、课程学习情况和学位论文工作等,合格者继续学习,不合格者视情况给予降级学习,或终止学业按肄业处理。

在学位论文评审阶段,学校建立了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个人诚信保证,论文的重复率检测,导师审查,专家盲评等,只有全部评审合格的论文才能参加最终的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与授予严格按照《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其中学位申请人需公开发表一篇以上与学位论文关联的学术论文(专业硕士除外),或者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五名)参加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并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等。校学位办公室负责材料审核,校学位委员会定期召开学位会议审查并表决,校纪委全程监督。

中期考核的淘汰机制、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学位授予制度等使研究生充分意识到制度的强制力、威慑力、权威性和学术的神圣性,认识到学术腐败是丑恶的甚至是违法犯罪,打消侥幸心理,并学会以法律为武器保护合法权益。

(5)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一定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这将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潜移默化的。导师在科研过程中首先要身体力行,为研究生树立道德标杆,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鞭策,激发他们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强广大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管理,导师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导师个人学术成果和学术道德的考核,他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术成果与学术道德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导师既要育才更要育人。另外,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学术规范管理水平,强化监督与引导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

3.创造良好学术环境

(1)建立健全良性的学术评价机制

建立起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淡化短期量化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教师的科研工作考核以三年为周期,不搞大而全,突出成果的实际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科学研究必然存在大量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预见性,只有鼓励大胆创新,敢想敢干的精神,容许阶段性失败或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后人不再重蹈覆辙;只有长期深入持续的研究,才可能在某一领域达到领先水平;只有让科学研究者放开膀子,消除功利性心理,主动放弃学术失范的动机,才能使科学研究步入正途。对研究生也应该如此,而且要给予他们通过正当渠道申诉的权利。

(2)端正研究生学习目标,加强心理疏导

当前学生考研的目的多样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规避就业的冲击和压力,他们对科学研究本身关注度不够,科学研究的求知欲望不强,有的甚至缺乏科学研究精神。自从2009年扩招以后,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只注重考研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有限,如果不能端正学习目标,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就很可能畏缩不前,在获得学位的目的的驱使下很可能走入歧途,做出学术失范的举动。因此,学校专门成立有心理辅导中心,由专职心理学教师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消除他们的烦恼,为他们指引正确的道路。

(3)加强研究生专业精神培养

有了端正的学习目的,研究生还必须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科学研究没有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困难与坎坷,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与研究的专门领域,才会苦中作乐,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产生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才不会在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方面出现偏差。因此,挫折锻炼是加强研究生专业精神培养的不可回避的环节。为此,学校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和竞赛,给研究生自己动手施展的平台,无论成功与否,只要积极参加并认真对待都予以承认,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胆量,也锻炼了他们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勇气。

总之,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必须树立育人的全面质量观,高校必须弘扬大学精神,完善育人机制,把握学术规范教育的内容与实质,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术规范课程,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重视导师示范作用和鼓励研究生创新,加强学术交流,并且学校上上下下,教师、导师、管理人员、领导齐抓共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逐步根治学术腐败的蔓延。

[1]肖力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刻不容缓[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92-95.

[2]赵琴琴.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199-202.

[3]黄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11-12.

[4]祝光英.学术腐败防治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7-59.

[5]贾宝余,刘红.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46-5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