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慧娟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浅论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
李慧娟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是在新疆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自发形成、以宗教和人情为社会基础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变迁性、宗教性和民间性等特征。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转型,它对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维吾尔族; 民间互助文化; 现代价值
互助是指人们互相协助做某件事情。自古以来,民间互助就存在于维吾尔族的生产生活中,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亲朋相帮、邻里互助的民间互助文化。维吾尔族信仰的伊斯兰教提倡帮助无依无靠者和扶助老弱病残,其教义嵌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逐渐形成一种互助的传统文化并传承至今。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冲击,当社会以利益的方式重构时,人们对原来价值规范的认同必然要受到影响,维吾尔族传统民间互助文化也将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转型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
1.1生活中的互助
过去,维吾尔民间物质资源的匮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人们在生活中的互助习俗却一直延续下来。维吾尔人普遍认为,帮助他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特别是为身体残疾或贫困、寡妇孤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维吾尔民间,如果打听到某人病了,人们在做完清真寺晨礼后就一同去探望;病人无人照顾时,安排同社区的人轮流去他家照顾;没钱治病的话,通常伊玛目会号召来清真寺做礼拜的人们捐款给他治疗。如果病人在住院,邻居们往往也会凑钱去医院看望。在维吾尔农村,过去如果有一家人要盖新房,主人先做一锅抓饭,邀请亲邻享用,接着人们对新房的修建提出一些建议,然后大家一起动工,期间主人只要应供饭食和茶水,不需要提供其他报酬。另外,邻里之间的互助还表现在互相赠送饭食和物品的借用上,大家互相借用农具、交通工具,甚至馕和食盐等调味品,邻居来借时只要自家有一般都会借的。维吾尔族在疾病、年老无人赡养、子女上学、建房等急需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亲戚们一般都会按自己的能力大小提供适当的帮助。维吾尔族生活中的互助减轻了人们生活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和谐发展。
1.2生产中的互助
在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简陋的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是通过共同参与、相互协作来完成的,这种协作往往发生在家庭成员内部、亲属、邻里之间。农户要很好地利用他的土地,需要他人的互助,大家相互帮助在有限的农令时节里完成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现代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工具先进了,但互助这一习俗仍然延续下来。换工自古就存在维吾尔农村,是人们在生产中互助的重要形式,《突厥语大辞典》对换工词条的解释中就有互相给对方帮忙背麦子。换工这种互助形式在如今的维吾尔族农村依然存在:“和田地区夏合勒克村在乡邻中间盛行一种不成契约的换工制度,农忙时,根据各家下种时节的先后,依次轮流帮工,从而形成一种由地缘关系构成的自发性生产互助性组织[2]。”生产中的互助还表现在大棚种植蔬菜时,组成互助组并推选有技术的种植户集中育苗,既节约了育苗费又使种植的蔬菜提前上市;农业生产过程中互借农具、拖拉机甚至农药、化肥;相邻的地一块浇水;在农忙季节互相帮助抢收和播种,庄稼成熟后一般抢收的时间紧,收了小麦随即就要种玉米,亲戚邻居们轮流到各家抢收小麦,妇女们互相帮忙打馕做饭、带孩子。
1.3人生礼仪中的互助
人生礼仪是维持和再生产社会圈子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社会圈子赖以划定边界、解说亲疏关系、展示互助团体力量的途径[3]。在维吾尔族互助圈子内部,资源的供给是为了维护团体的认同和凝聚力,表现为人生礼仪仪式中劳务互助及随礼与还礼的对等性。如果某家发生丧事,亲戚、朋友、邻居都会去吊唁和劝告死者的亲人节哀;如果某对新人要结婚,喝喜酒的人们送去祝福并带去礼物或礼金以表达对他们对新婚夫妇经济上的支持。割礼是维吾尔族男孩的成人礼,成人礼仪式是新的社会地位的标志,表明从一种社会界限向另一种社会界限的跨越。“通过割礼的考验和磨难,让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社会成员,成为勇敢、顽强并富有牺牲精神的准成年人[4]。”小男孩的父母给亲朋好友发请帖,邀请他们来参加小男孩盛大的割礼仪式,收到请帖的客人都来参加并献上祝福和礼金。“早在氏族组织中,亲族或协同工作的人在一块吃饭,这个传统直至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人们利用各种机会,例如纪念祖先、宗教节日、田间工作的开始和结束、生日、结婚和丧葬等,使整个村落的人都来一块儿聚餐[5]。”维吾尔族人沿袭了这个传统,在红白喜事举行仪式的过程中同村子的左邻右舍都来主人家吃饭并帮忙支锅、劈柴、洗菜、切菜、摆放和收拾碗筷、迎客和送客,体现了人们间劳务上的互助和精神上的支持。
1.4民间互助组织
维吾尔族民间互助组织是非政府、非营利、实行自主管理、致力于帮助各自领域里的困难群体的民间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成员进出不需要履行特定的程序或手续;成员中没有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领导;活动事宜自行协商、活动经费自行筹集[6]”,如广泛存在于维吾尔族民间的恰依;另一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并得到政府支持的民间互助组织,如喀什市的爱心妈妈协会。恰依,一般由同事、同学、邻居、亲戚组成,成员大多是维吾尔族妇女,轮流储蓄并提供娱乐和互助功能。成员家里有困难,大家都会共同帮助解决,成员家有婚丧嫁娶或诞生礼、割礼都要凑钱随礼,使受助者度过困难的同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爱心妈妈协会是一些维吾尔族爱心妈妈自愿组成的慈善协会,喀什爱心妈妈协会主要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和一些患大病需要救助的中小学生。爱心母亲们资助贫困学生的义举,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解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学好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1时代变迁性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制约着一个民族的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如果“一个民族对待传统文化采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一味固守民族文化,拒绝接受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民族文化的隔绝和分离[7]。”随着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发生了某些变迁。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旧的传统观念和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受到现代化的猛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不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就会走向衰亡。维吾尔族传统民间互助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变异,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代的维吾尔族民间,互助的风气依然沿袭,只是互助的内容和思想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些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对维吾尔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已由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除去宗教因素的影响,人们之间无偿的帮助逐渐减少,农忙抢收、建房帮工即使是亲戚关系也需要付工钱。在工具理性的渗透下,相互间来往是否密切,决定于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经常性的互动、经济地位是否相近和互相间能否有所帮助[8]。
2.2宗教性
在早期伊斯兰教著作中,放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观念和对邻人要厚施薄取,被看做真正的道德原则。维吾尔族经典著作鼓励人们做善事,优素甫在《福乐智慧》中说:“你应以生命为本钱,善行为利润,来世你将得到华服美食(232);生者终会死去,以黄土为被褥;如果行善而死,将会流芳千古(237)[9]。”维吾尔族信仰过多种宗教: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伊斯兰教,但人们之间的互助习俗却从没有消失过。宗教信仰对个体的观念、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教义是宗教对于信徒的行为要求,它告诫教徒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从而生成教民共同的社会价值。宗教为信仰者确立了沟通群体内部的善的价值体系,实现了社会的秩序化。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来,伊斯兰教教义对穆斯林思想和行为进行全面的规范,穆斯林自觉的扶贫济困行为的原动力是期望死后进入天堂。伊斯兰教认为凡是信仰真主的人,都信仰末日,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如果没有最后的清算,就会造成不负责任,毫无标准的后果。人死后,人的灵魂在末日经过审判,今世能够慷慨施舍帮助他人将会被复活进入美好的天堂,每个穆斯林都会自觉地行善。因此,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渗透着宗教的因素,凝聚着维吾尔族人神圣的宗教感情。
2.3民间性
民间互助是民间行为,没有国家的行政干预或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个人和民间互助组织的互助行为不涉及国家的公权力,它在市场和政府功能不能到达或低效率的领域里为公众提供服务。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家庭须抽取年度纯收入的2.5%用于赈济穷人或需要救助的人,一般在每年年底之前缴纳。新中国成立后,天课制度作为一种税收制度已被废除,是否拿出自己的部分财产捐献给清真寺或者帮助处于困境的人全凭穆斯林本人的意愿,充分显示了其民间的性质。邻里亲朋之间的互助,没有外界强制力约束必须帮助某个人;即使是清真寺扶贫济困,也主要是号召做礼拜的人自愿捐钱,不带有强制性和官方色彩。人生礼仪方面如婚丧、割礼中的互助,是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生产、建房过程中亲邻之间的劳力和金钱方面的互助,邻居互借生产、交通工具和盐茶酱醋以及小额资金,无不体现民间的性质。民间组织以贴近基层接近群众、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弥补政府的不足,给弱势群体以及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民间组织在政府与民众以及受助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本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2.4地缘、族缘与血缘性
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具有“三缘性”。地缘性互助主要发生在邻里之间和没有亲属关系的同社区居民之间,如为村里离异长期找不到伴侣的单身男女的婚姻牵线搭桥而举行的“苦命人麦西热甫”。维吾尔族个人救助的对象通常是本社区的贫困人群,或在本地清真寺求助的对象,都是基于地缘而形成的救助关系。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人口最多,其民间互助文化族缘性比较明显,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普通维吾尔族居民交往的圈子通常基本上是维吾尔族,救助的对象也主要是维吾尔族,偶尔也有汉族等维吾尔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受助,但毕竟是少数。由家庭延续到家族的血缘互助是维吾尔族首要的互助圈,在生产、生活、借贷、建房等活动中,亲属的帮助相对来说比较多。如维吾尔族的“还子习俗”:一些无子或少子的维吾尔族家庭,往往收养女儿的第一个孩子,这种习俗体现了老人和女儿的互助,既可以减轻女儿的负担,老人老了又有人照顾,同时还能把家产留给养子,三方都受益[10]。
3.1民间互助是国家福利体系不足的重要补充
社会保障制度是近现代社会建立的,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国家福利保障体系。在此之前,民间互助是维吾尔族生存保障的重要方式,并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们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必然要受到人们的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社会保障覆盖不到的地方,传统民间互助文化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过去,我国的福利体系建设强调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保险型社会福利制度而忽视传统文化中的福利观念。民间互助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深植于维吾尔族的价值体系中,完善的国家福利体系体系建设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民间互助文化,以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民间互助文化为纬,建立立体的国家福利体系,从而充分调动社会闲置资源,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降低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成本降低,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3.2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是构建现代先进文化的要素
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持,没有民族文化的进步,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延续,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建设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必须保持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11]。”民间互助作为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文化,历经千百年传承,在伊斯兰教行善观念的倡导下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特征,一方面在异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持续的传承,另一方面不断地寻找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构建现代先进文化的要素,弘扬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其在保留自身精华的同时不断推向前进,是建设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3.3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推动了新疆政治、经济的发展
新疆的民族、宗教和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导致这里的民生问题与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民族分裂势力可能利用新疆少数民族与跨界民族的经济差距问题做文章,从而影响新疆的稳定与发展。目前新疆一些地方交通不便、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许多地区至今尚未脱贫,特别是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此建立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因制度不完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面临可持续发展受阻的局面。要改变新疆目前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状态,最佳途径是发展经济,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目前新疆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在国家福利政策覆盖不到的地方,民间互助适时承接了部分政府功能,改善了维吾尔族的民生,促进了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新疆维吾尔族本民族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民间互助能促进民族团结。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对于改善新疆民生、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新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4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促进了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以互惠互信的横向社会关系为基础,有效地起到了稳定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互助是化解矛盾,增进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维吾尔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互助与受助,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情感的交流,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目标。互帮互助使个体增强了对群体的认同感,无论从人类最为朴素的情感出发纯粹利他主义的相互支持,还是从功利主义的理性出发的相互依存,维吾尔族民间互助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互助可以由血缘、地缘或业缘关系形成,亲朋邻里,同学、同事、同乡,富人、清真寺、民间互助组织等互助主体提供的帮助,降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实现劳务、信息、精神和物质互助的同时,整合了社会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了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
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是人们以宗教和风俗习惯为依托,以道德、舆论和利益互惠为约束和考量的自发行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代化的洗礼,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利益衡量成为构建新的文化秩序的重要砝码,传统的民间互助文化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于现代仍有重要的价值,以伊斯兰教提倡的行善观念和以互惠为原则的人情交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维吾尔族民间互助体系在我国目前正式福利制度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在构建城市和农村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吾尔族民间互助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文化,其精华不仅凝结成了它的过去,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未来,对于维吾尔族的发展和我们国家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金秬薌.东方互助学阐微[M].北京:世界编译所,中华民国二十一:1-2.
[2]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
[3]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1.
[4]朱贺琴.维吾尔族人生礼俗与节日习俗中的文化生态[J]. 西北民族研究,2011(3):184.
[5][俄]克鲁泡特金.李平沤译.互助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66.
[6]李慧娟:2012年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维吾尔族妇女民间互助研究[D],99.
[7]朱军.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3(2):30.
[8]卞国凤,刘娜.乡村互助传统及其变化与乡村社会福利建设[J].未来与发展.2010(6):22.
[9]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34-35.
[10]王海霞. 还子习俗:让维吾尔族农村妇女老有所依.中国民族报,2006-03-03.
[11]郭秀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建设[J].中州大学学报,2007(4):49.
On Uighur Folk Mutual Aid Culture
Li Huij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Uygur folk Mutual culture is a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religion and human nature which spontaneously formed in a certain range social relations in particular natural environment of Xinjiang ,with the changing times,religious and civil resistance and other features.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modern value today.
Uyghur nationality; folk Mutual aid culture; modern value
2015-05-11
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博士项目(TDSKBS1301)
李慧娟(1972-),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E-mail:lihuijuan811@aliyun.com
1009-0568(2016)01-0038-05
C954
A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6.01.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