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北少数民族茶饮的文化探究——基于与中原茶文化的明显差异和深层关联

时间:2024-08-31

赵建基

在我国大西北聚居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藏等众多少数民族,虽然他们生活区域多种多样,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嗜茶、敬茶方面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都喜爱砖茶,砖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文化艺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少数民族茶饮方式与中原内地汉民族茶饮文化的比较,虽然他们都非常重视茶在社会交往中招待宾客、礼让尊敬和茶饮的养生健体等方面的作用,但在茶品的选用,茶器、茶礼、茶技的形式,特别是在茶所映射的文化内涵方面,却有着各自的特点,甚至存在巨大反差。本文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茶饮品味渊源和演变的分析,不仅看到各少数民族习俗与中原饮食文化的碰撞和透射出茶品传播过程中民汉文化的相互影响,还看到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砖茶和茶饮方式对中国古老制茶工艺和茶饮方式的传承。

1 茶的种植及茶饮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馈赠

野生茶树种虽然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也有发现,但当今世界各地的茶饮传统都普遍被认为是来自中国,而最早开展茶树种植及茶叶利用的地区则在中国西南巴蜀等地区。《神农百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文中所说的神农虽有传说的成份,但从中可以推断出:一早期人类最先发现并利用的是茶的药用价值;二最早发现茶的功效并加以利用的是西南巴蜀的神农架区域。神农先祖们在崇山峻岭的狩猎生活,因解胀暑而用茶,因消狩困而嚼茶,经过了漫长的尝试和实践,逐渐演变成当今人们对茶利用的认识。而将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饮用煎煮后的茶液,则体现了先祖在对火的利用方面的进步。茶作为药通过煎服以提高药效,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夏饮解暑,冬饮暖胃,困饮提神,食后饮用解胀通气。而茶逐渐从疗药转向养饮,其重要原因可能是茶碱引发了人们对茶的依赖,煮煎品饮则是饮茶最早的形式。也就是说茶的使用历经了“药”而“食”而“饮”的历程。

秦的统一推动了茶在中原的发展,随着历朝历代的疆域变迁以及对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往,茶的利用和种植逐渐在中原大地传播,进而流向四海五洲。在与茶的接触和对茶利用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深深地将茶及茶茗饮用与人的生存实践、理想追求密切结合,在人们不同的感知、体验、领悟、超越过程中,使茶在养身与养性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蕴涵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茶及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最丰厚的礼物之一。然而中华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及饮食习俗相融合,并不断演变,因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差异性,使茶的使用及茶文化的塑造具备了多样性的特征。

2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轮廓及其精髓

秦国的统一推动了巴蜀的饮茶知识与习俗在中原大地的广泛散播。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开了茶进入文化领域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清谈家好茶推助了茶逐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词赋家则把茶作为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逐渐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而“清幽”也逐渐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内核。

唐朝盛世,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外交胸襟宏博,长安也成为当时的万国之都。这种大气候及当时佛教兴盛、科举制度完善、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等因素,催生了中国茶文化提升。陆羽融化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著得《茶经》,自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此著作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到宋朝茶文化向上形成了宫廷茶文化,向下则兴起了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泡茶法出现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由于宋代著名文人大都好茶,致使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促进了茶与相关艺术的融合,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组成部分,提升了茶文化的内涵。宋朝人饮茶极讲究饮茶技艺,在推崇茶艺精致的同时,也使茶艺走向繁杂、琐碎、奢侈,甚至技与道分离,繁杂的茶技形式很难明确表达其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宋代市民茶文化则是把饮茶作为民间礼节,如“献茶”“支茶”,成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

元朝时,文人地位卑微,茶事转向以茶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因此从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一是茶艺简约,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

中原茶文化的演变体现了中原政局的起伏动荡下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在经历了漫长的、一次次的文化觉醒之后,茶饮在解渴健身之余,更加重视对茶的品饮和回味,以茶的品味体现人的个性和品位,通过对茶的感悟以彰显人生的追求和境界。我们研究茶文化,准确地说应该是品味体现着中国士贤文化精髓的文化茶。

3 西北少数民族茶饮脉象

3.1 独爱砖茶,始终如一

西北少数民族茶饮最典型的就是几乎都选用通过发酵压制而成的砖茶。由于砖茶使用的原料外型粗糙,与中原茶饮品味反差很大,所以过去内地人大都不饮砖茶,甚至对砖茶知之甚少。只是近年来对砖茶研究的不断深入,砖茶的养生功效不断被人认知,饮用砖茶的人才不断增多。而西北少数民族所饮用的砖茶,根据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的不同,分为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和茯砖茶等类型。据传砖茶是因为古代长途贩运减少损失和为运输充分利用空间而压制成砖形而得名。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当地并不生产,生产地集中在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历史上这些茶几乎都是供应西部以牛羊产品(肉、乳)为食品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砖茶在历史又被称之为边茶。至于西北少数民族独爱砖茶,始终如一的原因,当地人都认为砖茶有助于化解油腻,消胀通气,如果食用牛羊肉奶,不饮砖茶就会生病,甚至殃及生命。因此西北少数民族都十分珍贵砖茶,不仅每天饮用,在走亲访友时也作为礼品赠送。不同地区少数民族对砖茶品种的喜爱不同,如西藏地区的藏民多喜欢云南的普洱茶、四川的康砖茶,内蒙的锡林格勒盟和伊克昭盟喜欢青砖,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一带则喜欢黑砖,而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则以茯砖茶为主。砖茶也被称为西北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

3.2 重养生健体之功用而淡品性之体现

中原内地虽然不同地区也有各自不同的茶饮的习惯和方式,作为解渴养生的日常饮品,在社交活动中也以茶敬人,以茶助兴,但茶文化则十分注重茶汤温润、色形清透、茶皿杯器、茶艺茶礼、音画品味和文化内涵等,茶饮的文化根脉在于养身与养性的结合,品茶与悟道的结合,休闲与静心的结合。西北少数民族茶文化中,虽然也有各自供茶、奉茶的茶礼,有风格独特的茶具、茶器,甚至茶在人们交流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茶饮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中原内地的选用茶品虽然多种多样,但一是以泡茶为主,而且茶一般不与其他物品混杂(除少数茉莉茶、菊花相配的花茶品种),西北少数民族大都喜欢将茶与其他物品混杂,如回民的三泡台茶,草原牧区民族的奶茶,藏区的酥油茶,绿洲农耕区的花茶(多以玫瑰花、藏红花等),少数是单纯使用冲泡法外,基本都是要通过煎煮的方法进行调制。而这样做的目的,无一例外是强调其养生健体之功用,却很少有将茶饮与人生境界和人的品味性格相比衬。形成了各自一整套的煮茶、品茶、敬茶之礼俗,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茶礼的繁简、茶艺茶器的考究上也存在着明显层次差异。另一方面,中原内地茶文化中的品性、精神内涵却被淡化,更加强调其在解腻除胀、养身健体和社交礼仪等方面之功用。

3.3 重浓香味厚而轻清纯淡雅的茶饮品味

中原茶文化的形成与文人的审美情趣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千百年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根基也成就了中原的茶文化品味讲究淡雅、高洁、清润、明净,不仅茶品精细,而且饮用茶艺、茶器考究。虽然南北方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如中原及北方地带,茶品繁多,品味也逐渐转向色重、味厚、浓郁、充盈。茶品相对独立单纯,茶饮主流仍以清雅为主,所涉及的文化意味大都是在茶叶本身及茶器、茶汤、茶艺、茶语的交融交错中变幻游转。但茶的西传脉络则呈现三级跳的有趣变化,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茶与其他食材混合使用,并且逐渐香浓。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似乎是一个过渡地带,这一地区的人们喜欢将茶与干果配用,如红枣、狗杞、葡萄干等,并辅以糖品,使用的茶也多属味重香浓的茶品。对茶器和茶艺没有太繁琐的讲究,器具型制也偏大。而到了西北边疆地区,茶的独立品性逐渐淡化,与味浓香花或牛马羊奶混融煎煮获取浓厚郁香品质成为其刻意追求。不同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煮茶技艺,将砖茶作为底料,将各种他们认为的各种有助于袪病强体之物品作为配料,细心煎煮,口味独特,芳香醇厚。由于西北少数民族重浓香味厚而轻清纯淡雅,因此他们对中原茶饮中使用的散茶精品却无太大兴趣。

4 砖茶:中原文化的使者,民汉一家的见证

茫茫西域,遥远边疆,漫漫丝路,茶饮飘香。浓浓的醇奶香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浓情厚意;沉甸甸的块块砖茶,传递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挚爱亲和。西北少数民族情浓茶香的茶饮文化,虽然其表象与中原茶文化截然不同,但细品体味,却有着深层的牵连。中国茶饮在宋以前均是煎煮而后饮,选用的茶品也是块茶或团茶,冲泡而饮的手法是到南宋初年才出现的。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间的贸易和中央给西域的回馈赠品中茶占重要地位,砖型茶也正是为便于运输而改造特制的。西北少数民族茶饮将茶附以奶、酥油、香料及盐等配料,香浓味厚,与中原内地清悠淡雅的茶饮风格截然分向,即使我们还无法断考茶与奶、酥油、香料等物是在什么时间、由于何种原因、是从哪个地区、由哪一个民族开始融合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茶饮品味,但其茶饮习俗对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和促进的映射已显而易见。西北少数民族选用的砖茶和煎煮手法,正是对中国古老茶饮习惯的传承。而外观粗糙和饮用豪放的砖茶不仅是传承中国古老制茶工艺和品茶方法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砖茶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和载体,印证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各民族多姿多彩文化共同点缀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蔡正安,唐和平.湖南黑茶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段继业.砖茶与西北少数民族社会[J].青海民族研究,2007(4):46-53.

[4] 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民族出版社,1999.

[5] 高克勤.关于边销茶与民族政策的关系[J].中国茶叶加工,1996(2):5 -6.

[6] 陈佳丽.藏民族饮茶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1999(4):92-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