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宋小英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翻译的历史几乎同语言一样古老,学者、译论家等对它的研究至今仍在进行着。如1959年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1]。汉译维属于语际翻译。汉维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通过语言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在汉译维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意义、文化因素等的丧失,即翻译损失。对此,汉译维中,如史震天主编的《汉维互译教程》,张敬仪书写的《汉维-维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李万君的硕士论文《汉维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研究》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延伸。
人们对翻译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西方始于圣经的翻译,而我国则是源于佛经的翻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翻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对语言和翻译性质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及翻译损失本身具有隐蔽性和相对性。这些造成了翻译补偿的研究发展缓慢。20世纪上半叶之前,在古代中西译论中对翻译补偿提及较少,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与补偿相对应的compensation,conmpensatoryh开始在翻译理论中使用着,但定义尚不明确。直到80年代后期,补偿(compensation)才当作正式专业术语为部分翻译学者们采用,也更加重视对翻译补偿概念的界定。如纽马克(Newmark)提出补偿主要用来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损,而且译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语句中再现这种效果[2]。夏延德将翻译补偿界定为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3]。夏延德先生在总结以往翻译补偿概念的基础之上,将非目的语补偿手段纳入其中,并且看到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笔者比较赞同夏延德先生的说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译者们对补偿研究不断深入,并进行了分类。在分类上,最著名的为郝维和希金斯(Hervey&Higgins)提出的四大类:(1)compensation in kind(类比补偿):在译语文本中运用与原文相当的语言手段,以再现原文效果;(2)compens-ation in place(换位补偿):译文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现相同的效果;(3)compensation by merging(融合补偿):译文将原文多个特征融合在一起;(4)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分解补偿):译文将原文较短语句的含义和特征化入译文较长的一段话中。上述几种类型可同时运用[4]。但是,列宁对于发展所持的两种基本的观点之一是: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5]。据此,存在与(1)compensation in kind(类比补偿)相对的,在译语文本中运用与原文不同的语言手段,以再现原文效果,即异类补偿;与(2)compensation in place(换位补偿)相对的,译文在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现相同的效果,即原位补偿。因此,补偿应有六类,即(1)类比补偿;(2)换位补偿;(3)融合补偿;(4)分解补偿(5)异类补偿;(6)原位补偿。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的补偿手段如注释、替代、转换、增减等。
注释为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译者对有关的译文加以注释,进行解释说明。它包括脚注、附注和尾注等。如:
(1)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毛泽东选集》第一卷)[6]
“叶公好龙”出自刘向《新序◦杂事》,这个典故在汉民族里都较清楚,但在维吾尔族中却有些陌生,并且“龙”在维吾尔族的传说故事中是一种庞然大物,能喷火,吞食生灵,毁坏人间的美景,是“魔鬼”的象征。在《圣经》上把“龙”作为罪恶的象征。但此处毛泽东同志将“叶公”比作蒋介石等,“好龙”比作将介石等嘴上说“革命”,但实际上是害怕革命和反对革命的。此处用了脚注,将“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出处、故事的内容,以及毛泽东用该词比作蒋介石等作了解释,便于读者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替代即用译入语中现成的说法替代原文中的说
(1)“无风不起浪”译作(字面意为风不吹,树不会摇。)[9](2)“铁树开花”译作(字面意为沙子开花。)[10]汉民族生活在近海之地,而维吾尔族远离海洋居住在戈壁、沙漠的绿洲地带,两者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各自语言中选事物也是不同的。如(1)中相同的自“风”,下一个事物,汉语中用了“浪”,维语选了即“树”,并且“不起”该词用了即“不摇”。(2)中“铁树”在维语中用了即“沙子”。这两例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各自的差异,在翻译这两句时,选择了维吾尔族中较为熟悉的事物,维吾尔语的习惯用法进行了替代。
转换是因不同语言在形式上存在着非对应,进行词性转换,原语句法结构形式转换。如(1)大家就创作方法进行了讨论。
(副词→后置词)
(2)这样,牧人的羊就被狼吃掉了。
增减是词量的增减,是在同原文相比的前提下译文词语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
(1)念过卢梭没有?译作[13](增加了
[14](增加了
[15](减少了两增加了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新疆与内地就有着联系,当时的舌人,后来称作通使,即现在的翻译官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哈弗大学教授亨延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论述到:“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人类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16]随着“地球村”、“地球城”的提出,以及新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汉民族与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将更密切、更广泛。因此,对翻译的主体—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熟悉两种文化,要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达到翻译的目的。汉维语是新疆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的语言,因此,在新形势下,汉维翻译将为新疆民族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对汉维翻译的要求也是一样的。所以,在汉译维中,运用补偿手段准确、艺术地化解、缩小翻译中的不可译,以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达到交流目的,提高译文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是对翻译补偿简要的论述,并列举了注释、替代、转换、增减补偿手段。在汉译维的实际操作中,译者应在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及二者背后的文化的基础之上,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采用一定的补偿手段,保证文化信息得到更好的传递,进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1] 方梦之.译学辞典[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3.
[2] 彭娟,贾德江.从翻译补偿的角度探讨文化缺省的重构—兼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79.
[3] 夏延德.翻译补偿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8.
[4] 李炳君.马克思主义名著选讲[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206.
[5] 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7.
[6] [7] [8] 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 .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44.
[9] 阿力木.维汉维吾尔民间俗谚词典[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0.
[10] 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 .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217.
[11] 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 .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123.
[12] 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 .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125.
[13] [14] 张敬仪.汉维-维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民族出版社,2004:23.
[15] 张敬仪.汉维-维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民族出版社,2004:20.
[16] 曾沉.翻译的作用与意义[J] .安顺学院学报,2008: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