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冯远滔,唐 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广东 广州 510520)
应急避难场所是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能够给予人民紧急安全躲避的空间,能够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避难人群基本生活的事先规划的带有一定功能的设施场地。 随着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如何降低经济的损失以及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是应急救灾的重中之重,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选址已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一大重点[1]。 不同学者从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和计量方法等方面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Bandana 等[2]通过加权线性组合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和服务功能进行评价,认为避难容量预测是应急避难场所空间选址、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前提[3];Chou 等[4]以中国台北市为例,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能力测算系统,为相关机构制定防震减灾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Anhorn 等[5]从地理距离的角度注重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分析。 由于受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的因素影响,会导致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衡。 毛培等[6]认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从选址、可到达、灾害弱势群体等来提高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因地制宜地考虑区域特色来进行选址和布局,施益军等[7]依托技术和模型划分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构建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模型体系;辜智慧等[8]探讨了农村灾害避难场所布局规划,提出要突出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社区减灾中工作的作用。 由于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以及公众对灾害认知的缺失,所以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适宜性要充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尊重使用者的意愿和选择[9-10]。 在研究方法方面,界数据包络(DEA)[11]、地理信息系统(GIS)[12]、两步移动搜寻法[13]、潜能模型[14]、LA 配置模型[15]等较为常见。
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研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应急避难场所主要聚焦在市域、县域等宏观尺度,对社区、商圈等微观尺度研究仍比较薄弱,导致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不够精细化,评价结果难以深入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6]。 基于此,本文选择广州的北京路商圈,主要考虑常住居民与游客,从适用性、可达性、安全性3 大原则中选取场所面积、开放比、道路等级等9 项因子对商圈已有的学校、体育馆、广场、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 以期丰富城市商圈应急避难场所的成果,为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资源配置、人群的疏散避难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提供相关参考。
北京路商圈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交通便利,是最繁华的商业集散中心之一,日均人流量约40 万人次,节假日更达到60 万人次以上。 北京路商圈是以北京路商业街为中心,南至沿江中路,北达越华路;东西分别至仓边路、文德路和吉祥路、教育路、禺山路、回龙路。 选取北京路商圈内及服务范围内的18 个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案例(图1),其中按照面积与可容纳人口数划分,人民广场和海珠广场为二级应急避难场所,其余都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相关信息主要来自2019 年4-5 月的现场调研,各学校面积数据来自学校官网,道路等级及宽度的信息来自《广州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和百度地图,各类设施可达性距离根据百度地图进行测算,应急避难场所周围高度及建筑质量信息由实地考察获得。
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3 个原则出发,构建包括场地面积、道路等级、医院最近距离、公安机关最近距离、消防站最近距离、加油站最近距离、周围建筑质量等因子的城市商圈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表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2.1 有效性原则
包括场所有效面积、可容纳人口数和开放空间比3 个评价因子。 一个地区的应急疏散空间主要包括邻里公园、街旁绿地、小花园(小游园)、小广场、小健身活动场、学校操场等。 但场所里建筑、植物及其他设施等,会对避难空间造成影响,所以在计算公园绿地可利用面积时,一般按照60%左右计算有效避难面积,而学校类场所一般按照50%左右建筑面积计算[17]。 应急避难场所的适用性还包括承载灾民的能力,包括可服务人口数量以及有效承载量。 其中可容纳人口数为场所有效面积除以人均避难最少需求面积,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的人口数则越多,其服务功能越强。开放比为场所有效面积除以场所占地面积,所得值越大,应急服务效率越高。
2.2.2 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指应急避难场所到达其该区域最近他救灾设施的距离,因为灾后需要将伤者转移到医疗点以及救援人员需要从其他救灾设施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因此可达性指标主要评价的是应急避难场所与其他救灾设施的联系便捷程度,其程度越高,那么应急避难场所获得的救援效率则越高。 此外影响应急避难场所与救援设施联系便捷程度的还有交通问题,因为研究区域人流量较大,道路等级越高,通行性越强,则救援效率也就越高,将对区域道路等级作为可达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评价有以下指标:
(1)道路等级:根据研究区域现有道路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内部道路进行评价。 道路等级越高,则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越好,如图2 所示。
(2)到医院最近距离:灾民在应急避难场所避难时虽然可以得到紧急的治疗,但是对于伤势较为严重的患者在避难场所内接受治是不够的。在做完紧急处理后需尽快送往最近的医院得到救治。 所以离医院的距离越近,那么应急避难场所的给灾民带来的服务功能也就越好。
(3)到公安机关最近距离:在避难的第一时间需要有公安人员维持秩序。 因为灾害和事故发生时,商圈内的游客会发生恐慌,这就需要救援人员对游客进行引导工作,有序地到最近应急避难场所避难,防止在避难过程中发生踩踏等二次伤害。
(4)到消防站最近距离:灾害发生后易出现电线短路造成火灾或者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被困,这就需要消防人员地救助,因此应急避难场所离消防站越近,人员安全也容易得到保障。
2.2.3 安全性原则
应急避难场所周围也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如加油站点,灾后加油站易出现危险,而且危险性较大,应该远离危险源;此外应急避难场所周围的建筑在灾后也容易出现结构性的损坏,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根据建筑建造材料、结构和楼层高度综合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周围建筑的安全性。 因此选取与最近加油站点距离及周围建筑安全性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将北京路商业圈18 个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因子进行汇总,见表2。
熵值权重法是一种客观地给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地的算法,矩阵中各指标的数值差异越大,不确定因素越大,熵值越大;矩阵中各指标的数值差异越小,不确定因素越小,熵值越小。 因此本文通过熵值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和重要性。 具体公式请参考文献[18]。 通过熵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表3),发现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权重值最大,对适宜性评价影响最大;建筑安全性权重值最小,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场所周围建筑质量差异较小,安全性较接近, 对适宜性评价影响较小。 由此可见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性对空间适宜性影响最大,安全性对空间适宜性较小。
(1)灰色矩阵生成
灰色关联法的原始矩阵中,由于各个指标的决策方式存在正相关(数值越大越好)与负相关(数值越小越好),造成数据决策量值的不统一。因此需要对原始矩阵各指标数值进行灰色处理,将指标值进行效果统一,包括上限效果测度和下限效果测度两种类型:
表2 评价指标汇总表Tab.2 Summary of evaluation indexes
表3 指标权重值Tab.3 Index weight value
上限:
下限:
式中,xmax:目标矩阵中实际效果的最大值;xmin:目标矩阵中实际效果的最小值。
(2)确定参考数,以各个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数
(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取0.5)
(4)计算灰色关联度
将关联系数Si与上面所算各指标权重值Wj相乘所得积的和作为适宜性评价结果的评价值,所得值Ri越大,则表明该应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越高。
结合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各应急避难场所的决策值,将决策值分成4 类,分别为适宜(R>0.48)、较适宜(0.43≤R≤0.48)、一般适宜(0.38≤R<0.43)和不适宜(R<0.38),可得北京路商圈有2个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有4 个应急避难场所较适宜,有8 个应急避难场所一般适宜,有4 个应急避难场所不适宜,见表4。
表4 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等级Tab.4 Suitability level of emergency shelter in Beijing Road business district
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构建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图3)可知:商圈内部有6 个应急避难场所,中部的4 应避难场所适宜性较好,其余两个为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在商圈外部共有12 个应急避难场所可服务到商圈,其中西侧有7 个应急避难场所,包含2 个大型的适宜程度高的应急避难场所和3 个一般适宜及2 个不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商圈东侧则有5 个应急避难场所,分别有4 个一般适宜及1 个不适宜。 由于北京路商圈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广场和公园等公共空间缺乏,存在应急避难场所的缺失的问题,导致可利用的疏散空间不足,从适宜性程度和服务面积上都不能满足应急疏散需求。 考虑到城市商圈人流量大且集中的问题,在已有应急避难场所缺失的情况下,后期应加强疏散路径的优化。
(1)通过熵值权重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空间适宜性主要受有效性的影响,其中场所面积评价因子权重最大,其次是可达性,安全性影响最小。
(2)18 个应急避难场所中人民公园和海珠广场适宜性最高,这2 个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大,可容纳人口数多,并且周围道路等级较高,通达性较高,利于人员疏散和进行避难;4 个应急避难场所较适宜和8 个应急避难场所一般适宜,这两类适宜程度较为接近,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难面积大小和道路等级;4 个应急避难场所不适宜,主要是小学为主,由于位于老住宅区附近,场所面积有限,同时道路较窄与其他设施可达性较低,造成适宜程度等级最低。
(3)北京路商圈中部应急避难场所较多,而东南部及西北部则出现应急避难场所空缺,且老旧居民区较多,应急避难场所适宜程度低,对居民的救灾能力造成影响。
作为人流量较大且建筑密度较大的城市商圈,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评价对其应急疏散能力和管理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本文重点针对应急疏散的适宜性的评价,但没有涉及人流量预测、人流量的方向等因素,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城市传统商业圈一般存在道路规划不合理、应急标识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应急疏散效率,所以后期在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提高应急救援标识的完备度。 最后要加强商圈本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灾害与风险的意识,政府和社区委员会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科普宣传,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商圈的应急救援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