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宜佳 刘芳丽 韩金钱 王 玲 李秀珍
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1],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慢性病人群也逐渐增多,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64.5%[2]。这造成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也使得其管理难度提高。随着“互联网+”计划逐渐提升至我国国家战略层面,移动医疗服务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移动医疗是指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以及信息[3],如各种医疗健康类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与传统医疗方式相比,移动医疗在利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跨时间、跨地域、跨距离的沟通,有效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信息传递和共享,优化医疗资源成本,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4]。近年来,移动医疗逐渐应用于老年慢性病管理的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移动医疗在老年慢性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促进移动医疗服务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开发和推广。
2005年,外国学者首次提出“M-Health”概念,将其解释为医疗领域中的新兴移动通信技术[5]。WHO将移动医疗定义为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患者监护设备、掌上电脑等,进行医疗和健康管理,为公共卫生实践提供支持[6]。移动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服务模式,是电子医疗的分支[7]。2011年,我国学者首次引入了“移动医疗”的相关定义[8],将其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
国外关于移动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已将移动医疗应用于太空中宇航员生理参数的监测[9],现已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10-11]、健康促进[12]、健康数据监测[13]等领域。例如,DASH Mobile、BPMAP均具有监测、记录生命体征的功能;美国Well Doc糖尿病管家系统可以帮助患者监测血糖指数,传递医疗建议;Wellness Diary可用于肥胖人群日常生活管理;Micro His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医疗诊断。目前,西方国家已形成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三星-UCSF数字医疗创新实验室,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研究所。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国外学者近几年对于移动医疗的研究重点在于:对特定疾病的控制管理,对现有技术评价模型的建立,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研究[14]。
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中较为著名的移动医疗研究机构代表有中科院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中心,其致力于研发移动医疗设备,如生命体征监测仪、微型心电采集仪;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该单位核心成果是“移动医疗与健康云平台”系列产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基于手机的物联网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15]。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大致提供了以下7个服务[16]:(1)提供疾病信息与健康教育;(2)线上挂号;(3)医疗专业人士信息与培训支持;(4)疾病与症状追踪;(5)远程监控患者健康状况;(6)诊断、治疗支持;(7)医患沟通。其涉及范围广,可有效协助患者诊治与康复。研究[17]表明,我国慢性病管理重点逐渐转化为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危险因素,从个体干预到群体干预。同时,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的控制与治疗中具有高效用、低成本的优势[18],这使得其有广大的发展空间。由此表明,转变传统信息传播的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信息共享、便捷高效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是必然结果。
据2016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19]显示,中国国民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58%,40岁及以上手机网民群体占比25%左右。微信平台报告显示,微信使用用户中,中老年用户已经达到5 000万以上,并且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在传统印象中,老年人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常采用消极态度。有研究[20]发现年龄与技术使用熟练程度是负相关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视觉能力衰退,影响其接纳新技术的能力[21]。但是,同时研究[22]表明即使是没有移动医疗使用经验的老年人,在照顾者、朋友、医疗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尤其是在医疗人员的支持下,也能使用移动远程医疗服务。在Forman等[23]的研究中,老年患者虽然因为年龄原因而对于使用移动医疗信心不足,但经过指导后,超过80%以上的老年患者表示使用并没有明显的困难。莫秀婷等[24]的研究显示老年人虽然会对新技术产生一定的焦虑,但是并不排斥移动医疗服务,也不影响其使用意图,但需在使用过程中加以指导以消除紧张感。可见,老年人可以运用移动医疗服务进行疾病管理,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推广移动医疗服务是可行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主要且可干预因素[25],且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等特点,所以在院内治疗干预的基础上,患者仍需进行长期的院外管理。老年人普遍存在同时或相继患有两种以及以上慢性疾病的现象,使老年群体成为医疗服务利用的高频次人群[26]。这就需要医护工作者提高效率,提供更加简洁、高效的管理手段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而移动医疗可以将医疗基础信息进行整合与共享,让有限的资源惠及更多的患者,有效实现对个人健康的全面管理[27],这迎合老年慢性病管理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有必要在老年患者中普及移动医疗,以满足其健康需求。但需求与发展不成正比,目前专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发的移动医疗服务仍然较少,缺乏合适的服务体系,缺乏针对性,老年人群仍处于边缘人群。
当前,我国老年人移动医疗服务APP知晓率和使用率低,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并且研究者认为该现象与目前尚未有专业权威的渠道向其推广有关[28-29]。王苑蓉等[30]调查了老年患者对于“天下医生”移动医疗类健康APP的使用意愿,发现老年患者对移动医疗的使用率并不高,老年群体在移动医疗中仍属于边缘受众。李瑞芬等[31]的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老年人对健康监护可穿戴设备知晓率仅为41.6%。微信平台的运用是我国移动医疗的一个主要形式。我国学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微信平台使用意愿进行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老年患者对于通过微信平台可以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表示知晓,但仅有32.5%老年患者亲身体验使用过糖尿病相关微信平台[32-33]。上海市超过一半的中心城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微信,可熟练运用微信的大部分功能,且有较强的通过微信进行医患交流的意愿,但是同时仅有约20%的患者曾通过微信与医生交流过,约50%的患者曾通过微信与病友交流[34]。因此,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移动医疗使用率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微信是一款支持单人、多人参与的跨平台通讯工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向他人发送语音、图片、视频与文字等信息。其正在不断积极的推进移动医疗战略服务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 200家医院接入了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另有近100家医院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包括挂号、取药到后期健康信息的监测。目前,微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运用的最主要途径是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信息传递,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陈志雄等[35]对老年初发糖尿病患者进行基于手机微信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方法为建立控制小组群,固定的医生每周发布相关知识,对患者面临的问题和亟待处理的疑惑进行解答,患者每周发送5~10次血糖、血压等监测结果,管理医生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改变用药,持续6个月。干预结束后发现,通过与普通门诊管理模式对比,该模式更好的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方式,促进患者疾病知识的学习,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微信健康教育助手,同样也提升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36]。
目前,智能手机APP软件多而不精,但是功能体现多样化。Tortonda等[37]将移动应用程序运用于初级医疗保健,测量了老年患者的衰弱程度。Mira等[38]针对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设计了一款药物自我管理应用程序,该程序可以将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用药目的等转换为语音,结果显示该应用程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助于减少漏服、错服率。吕晓燕[39]以老年糖尿病患者需求和偏好为中心建立移动医疗APP,该APP功能包括糖尿病知识学习、在线医患互动、血糖记录、用药助手、血糖报告等功能,并且基于此APP对空巢老年患者进行院外管理,结果表明移动医疗APP可能是改善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以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有利工具,在未来的干预中应该加强对于老年患者的使用培训。赵振华等[40]同样将移动医疗APP运用于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有利于糖尿病控制。由此可见,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移动医疗服务APP的开发多集中于健康知识宣教、医护沟通、提醒、用药查看、健康监测等方面。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2018年)中,鼓励民众利用可穿戴医疗设备获取生命体征数据。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的便携式医疗或健康电子设备,将传感器、医疗芯片、电路设计等技术运用于日常服饰中,如手表、眼镜,在软件支持下感知、记录、分析、调控、干预甚至治疗疾病或维护健康。通过人体佩戴方式实现实时地监测健康体征,包括血压、血糖、心率等[41]。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应用于健康监测、疾病治疗、远程康复等方面。Mena等[42]利用自行设计的无线心电信号采集传感器研发了一款可穿戴心电监护仪,与自主设计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一起使用,可有效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拍进行分类,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情况从而进行疾病管理。何慧云[43]设计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家用健康监测产品,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了解自身血压波动情况,控制疾病,为患者提供健康智能生活环境。任庭苇[44]利用蓝牙运动手环采集老年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患者的心率、血压、每日步行数、步行距离、睡眠时间,医护人员基于此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建议,以促进其行为运动的改变,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据2019年3月Quest Mobile研究院发布《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老年人月均打开APP数量为15个[45]。老年人对于移动互联网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但目前专为老年患者开发的移动医疗服务仍然较少,缺乏合适服务体系,针对此问题,研发企业应重视针对该群体的需求进行业务的发展。
如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也使得医疗成本在不断增加,一些移动可穿戴设备价格昂贵,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口来说难以接受,在农村及边远地区推广更是困难。所以应大力开展针对移动医疗的关于成本与效益的研究,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最大化其效益产出。
国内调查[46]显示,老年患者对于移动医疗的了解程度不高,未能激发起其强烈使用的意愿。这与移动医疗的推广有一定关系,老年群体倾向于接受人际间的传播交流方式,更依赖于电视、收音机、报纸等传统传媒的信息传播。提高老年患者对于移动医疗的接受程度,需要加强其媒体传播推广力度。同样的,专业权威人士的信任与推荐也会改变老年人群的态度、接受度。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日益蓬勃的时代,隐私泄露问题逐渐突显。患者面临隐私被泄露的危险。在使用一些移动医疗服务中,其移动电话、地理位置、疾病诊断、检查结果等大量隐私数据上传至互联网。患者在信息化时代中可以简便医疗就诊服务,但是却受到其困扰。尤其部分老年患者不重视隐私保护,这使得其安全受到威胁。企业、医院、社区应加强对于相关数据库的系统保护力度,慎重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我国应加强对于移动医疗的监管力度,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办法,将其纳入监管体系。最后增强老年患者的自我隐私保护意识非常重要。老年群体对于新兴事物了解不足,易轻信网站等的宣传,对于自我的隐私保护力度不强,必须让其知晓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增强安全意识。
移动医疗是传统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老龄人口众多,移动医疗前景广阔,其在疾病管理中优势突出,但是我国老年患者目前对于移动医疗使用度不高。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移动医疗仍在推广前进阶段。作为医护人员,应支持“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改革,各领域技术人员应加强技术创新,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促进移动医疗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推进医疗改革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