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检察风云》迎来三十华诞!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的领导下,在新闻主管单位的指导下,本刊秉承“弘扬廉政文化,传播法治文明”的宗旨,以更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发展成为法治新闻宣传领域具代表性的传播平台。值此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本刊推出系列报道,邀您共同回顾《检察风云》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瞬间,展望新时期法治融媒建设的广阔前景。
姚建龙
我和《检察风云》杂志是老朋友了,老朋友过三十岁生日,当然要表示诚挚的祝贺!
大约二十年前,我的一位在某省级检察院工作的朋友给我寄了一本《检察风云》,那一期杂志上有她的一篇专访——这是我第一次读《检察风云》这本杂志。
那篇专访对人物及其事迹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且立意深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就想,《检察风云》杂志一定有一批专业且敬业的记者和编辑,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法治人物专访。后来,我成为《检察风云》的作者和采访对象,这样的认识更加确定了。
印象之中,我在《检察风云》杂志发表第一篇文章《富二代犯罪不是伪命题》,是在2009年。那时候我正挂职担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长宁区检察院与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在那年联合召开了一场犯罪主题研讨会。因为我分管研究室工作,所以在那场研讨会上发表了观点——那篇文章就是相关观点的集成。
我的那篇文章发表在《检察风云》杂志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本杂志是长宁区检察院的上级部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主管主办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刊物,杂志社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检察事业的发展。
作为法治新闻综合期刊,《检察风云》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法治观点的传播有着独特和巨大的作用,这是其他一些刊物所不能比拟的。我关于犯罪记录封存、司法生态、网络治理、少年司法改革特别是未成年人检察改革、浦东新区法规等方面的学术观点,借助于《检察风云》杂志而为很多人所知晓。因此,我对《检察风云》杂志一直心存感激。
我陆续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并接受过专访。《检察风云》杂志对于选题的重视和钻研,展现了这本刊物对法治热点、前沿话题的敏感度,以及关注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譬如,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新未保法”)在2020年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检察风云》杂志社结合这一法治领域的新热点,于2020年12月邀请我作为新一期杂志的“客座总编辑”,结合检察工作谈了新未保法的立法背景和相关情况。我有幸通过杂志的报道与读者分享了观点。
新未保法构建了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既吸收了国际社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经验,也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同时兼顾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充分体现了“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新未保法确立的未保工作新体制,上下一体、协调有序、责任明确,特别是将检察机关明确为监督机关,非常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保障未保工作新体制的流畅运作,破解“责任稀释”困境,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新未保法立足检察机关基本职能,明确人民检察院在未保工作体制中的监督机关定位,是根据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对检察机关法定职能的细化与深化。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到基层人民检察院,检察系统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未检专门机构体系,未检职能也从传统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向综合检察发展,有能力履行未保工作新体制中监督机关的职责。
又如,《检察风云》刊发的题为《关键不是撕下标签而是消除排斥》的报道,是对我的一篇专访,聚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改革。彼时,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理论界还有一定争议,在司法实务部门的试点刚刚开始,存在一些误区。我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指出了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提出关键在于消除排斥而不是简单的“封存”。今天,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已不仅仅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而且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关注“重点是消除排斥”这个问题。
再如,2022年我带领的课题组受委托完成了对15部上海市浦东新区法规的评估。评估发现,浦东新区法规不负国家立法授权的殷切期望,在浦东新区“引领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引领、推动、规范、保障等重要作用。《检察风云》第一时间和我联系,发表了课题组的评估要点《实现良好开局 取得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展示了上海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
我曾经担任过《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的主编,也分管过学报,目前兼任《政治与法律》主编,还是一些刊物的编委或特邀编辑。从编者的视角,《检察风云》杂志一直是我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之一。
研究生毕业后,我一度留校在华东政法大学工作,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担任编辑直至主编,经历和推动了这本刊物从法治新闻综合刊物向纯学术性刊物转型的过程。《青少年犯罪问题》曾经因种种因素,尝试办成法治新闻综合刊物。我在接手这本刊物后,反复比较研究了国内各种法治“新闻综合刊”和“学术刊”——《检察风云》是我重点研究和学习的刊物之一。最后,我下定决心将《青少年犯罪问题》定位为法治学术期刊。因为我发现,高校办法治“新闻综合刊”,基本上是无法与《检察风云》竞争的。而且,学术是高校的根基,也是高校刊物生存和发展之基础。找准了定位和方向,一本刊物才能有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担任《政治与法律》主编后,我仍然强调这本CLSCI(中国法學核心评价来源期刊)要传承和发展办刊四十年所形成的,将政治学与法学熔于一炉,以法学为主的理论刊物定位。
除了找准定位和方向外,《检察风云》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法治新闻类大刊,还在于实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也是值得其他刊物学习之处。
“入乎其内”即立足于检察,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主管主办的行业优势,以及形成检察机关所办刊物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充分利用检察系统丰富的反腐倡廉资源对相关案件展开深度报道,塑造和传播廉政文化,还是立足检察职能发展变迁,宣传检察机关,传播检察文化,《检察风云》都可以说始终没有忘记“从哪里出发”。
“出乎其外”即不落窠臼,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立法和决策进行专论阐述,对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对法律条文进行生动讲解。
《检察风云》还将触角延伸,拓展题材,往往能够找准社会、经济及法治的交汇点进行报道。这也让这本杂志有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受众以及更大的影响力。相信《检察风云》在新征程中必定能够再创辉煌!
最后,再次祝贺《检察风云》创刊三十周年!
(姚建龙: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政治与法律》主编;兼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