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心理体验与人文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时间:2024-08-31

何细飞 程 捷 朱 妍 陶 敏

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介入治疗是冠心病常见的治疗方式[1],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往往由于医疗费用高[2]、对疾病和手术认识不足、手术存在未知的风险等原因而出现恐惧、依赖等负性情绪[3-4],影响治疗过程和术后康复[5-6]。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7]。人文关怀是不良情绪的主要保护因素之一,有效的人文关怀能调动个体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8]。目前关于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较少,质性研究能够更好地与介入诊疗患者共情、互动,并以开放、不带评判的态度鼓励患者对当时的心理体验进行描述和分析[9],从而帮助医务人员从中了解其心理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体验及人文关怀需求,从而构建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立意抽样法,选择2018年10-12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样本量以信息饱和原则确定。纳入标准:年龄40周岁以上;能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且同意参与访谈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或意识障碍者。选择在患者接受介入诊疗第2天进行,共访谈10名患者,平均年龄(64.1±8.2)岁,其他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一般资料 (n=10)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目的初步制定访谈提纲,与2名患者访谈后调整访谈提纲,最终确定访谈内容,均为开放性问题,包括:①您得知自己患病后的感受和体验;②请讲一下您接受介入诊疗的感受和体验;③介入诊疗前后,医护人员的哪些行为、语言、态度让您受到关怀,请举例说明;④介入诊疗前后,医护人员哪些语言、行为、态度让您感觉不愉快,请举例说明;⑤您期望护士在哪些方面加强对您的关怀,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每次访谈均是在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小会议室进行,可酌情邀请家属。调查对象按S1-S10进行编号,访谈时间为30~45 min,每天访谈不超过2人。访谈时,研究者记录患者的语言及行为、表情。访谈结束后24h内将录音和笔录内容转化为文档。如需要进行第2次访谈,研究者需向患者反馈第1次访谈内容,对不确定的内容进行澄清,以提高资料收集的准确性。

1.2.2 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整理成文字,采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资料[10]:①仔细阅读录音和笔录,充分熟悉资料;②析取有意义的陈述;③编码反复出现的观点,由2名研究者核对并达成共识,确定242条重要陈述,由此构建意义单元22个;④由2名研究者同时进行聚类主题,汇集编码后的观点;⑤对每个雏形主题进行定义和详细描述;⑥辨别归纳出相似的观点,形成主题结构;⑦将产生的主题结构返给研究参与者,进行求证,询问是否捕获了他们的真实体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有偏悖,研究者必须从第一步开始重新逐步分析。

2 结果

2.1 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体验

2.1.1 主题1:介入诊疗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介入手术前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第1次手术的患者因不知晓手术流程会出现恐惧感,而第2、3次手术的患者,更多是对手术结果未知而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另外部分患者会觉得患病是命运的安排,患者会存在一种“无奈”的情绪。S7:“当时挺紧张手术的,就担心病情,其他什么没有想”。S8:“有点着急,不知道要装几枚支架”。S10:“我觉得我的运气不好,毕竟得了这个病,面对这个现实有点无奈,现在命运是掌握在医院手里的”。

手术过程中,患者如果不了解手术进程和是否进行顺利,会出现恐惧和不确定感。S5:“手术的时候把眼睛闭上,有点害怕,后来护士给我介绍一下正在做什么,我感觉好一些”。另外,在导管室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为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会主动或被动克制生理需求,避免打断医护人员操作等。S7:“到你们医院手术台上,就不敢乱动,就听医生的”。S6:“想解小便,就忍一下,怕打断了他们,要是出错了怎么办”。

介入手术后患者的心理体验会因手术结果的不同而不同,当次手术解决全部病变问题的患者情绪会比较放松,而需再次手术安放支架的患者心理压力则相对较大。S9:“手术后轻松多了,病情解决了,心里就放松了”。S2:“做完手术就好了啊,精神、心情都好”。S3:“还要装3个支架,还要几万块钱,哪里有这么多钱”。

2.1.2 主题2:对家人的愧疚和依赖

当患者需要行介入治疗时,需依靠更多社会资源和外界帮助以应对“做手术”的突发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首先调动的就是来自家庭的情感、金钱支持,因此患者会对家人产生依赖情绪,部分患者会因依赖而产生愧疚感。S4:“60、70岁的命,哪里还这值钱,好吓人!我要是手术后走了,还有人指责我,大把大把把钱浪费了。我得病对孩子压力太大,对不起孩子啊”。S9:“我生病(要做手术)了,还要老伴来照顾我,家里远,太麻烦了”。

2.1.3 主题3:手术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费用高,部分患者存在巨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来自农村及家中子女尚未结婚的家庭。S3:“作为农村人,我很着急,家里没钱(做手术),不想给孩子留太大的债务负担”。S6:“听说手术前要交5万块,我吓得心里有些慌,家里儿子没结婚,钱都用了怎么办”。S4:“听说做了手术还要每天吃药,像我们农村人哪有这个条件,唉”。

2.1.4 主题4: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在手术风险告知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专业知识和态度进行宣教,能给患者带来信任感。S2:“医生很负责的,手术前检查仔细,交待得很清楚,还给手术视频让我们看,我们了解很多”。S1:“这里的医生护士让人很放心,我已经是第2次来了。病人来到医院就听医生的,相信医生”。S10:“到了大医院我就放心了,他们很规范,有什么事情随时都有医生在”。

2.2 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

2.2.1 主题1:合适的称呼,平等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对于人文关怀需求而言,介入手术患者提到合适称呼,平等沟通,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建立类似“朋友”的医患关系,容易更加从容地配合手术。S5:“叫阿姨、婆婆都可以,有了称呼感觉好一些”。S10:“我认为医患关系是这样,要有亲近感,态度亲和,互相交流,把手术问题说清楚说明白。患者需要这种安慰,这种亲近,毕竟这么大的手术,这样能消除(我的)担心,消除恐惧”。S8:“尤其感动,曾教授叫我老金,(感觉)把我当同志,当老者,像熟人一样称呼,很亲切”。

2.2.2 主题2: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并及时、主动地告知

很多介入手术患者提到护士虽然很忙,患者有需求提出时,护士都能很快响应,但主动告知与自我介绍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人文关怀体验。S4:“护士做好本职,没有别的,这里的(护士)随叫随到,评价算是好的”“主动介绍自己肯定更好一些”。S7:“老百姓有这个待遇就行,但是如果更主动些肯定更好啊”。S5:“介入手术前,护士提前告诉我手术安排及注意事项,我心里就有底了,提前都有准备”。S1:“有刘护士说,今天我管你,有什么事情告诉我,马上给你办,我在住院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护士”“做(手术)的时候,马上把我夫人和儿子叫过来,跟他们讲,你看多好,整个做(手术)的过程中,心情很愉悦”。

2.2.3 主题3:专业的技术和主动关心的态度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镇静的态度和专业的处理能够稳定患者情绪,适当地与患者交流手术进度,能减轻患者焦虑,同时与患者交流也能分散患者注意力,避免过多关注术中不适。S1:“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拿东西,护士都会重复一遍,他们都很认真”。S3:“刚开始叫我进去的时候,很紧张,特别紧张,我抖得很厉害,一直不敢看他,他一边跟我聊天,一边做(手术),叫我不要害怕,(手术)做好才跟我说,稳定了我的情绪”。

3 讨论

3.1 介入手术前后更好地告知和授权能降低手术带来的不确定感,减缓患者恐惧

受到文化程度、职业等限制,首次手术患者不知晓手术相关内容,潜意识认为手术是高危险性,受冲击较大;而非首次手术患者更多担心手术的结果(是否需要再装支架等),患者如只能被动接受家属或者医生建议,而对手术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会加剧躯体不适症状[11]。这提示在后期的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做到更好的授权和告知[12],以专业的知识及时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授权给患者,增加与患者的互动,建立信任感,将手术治疗的风险分散;另一方面,授权和告知能帮助患者更快适应角色,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带来的不确定感,从而减缓患者的恐惧[13]。

3.2 适时主动询问、关怀,关注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不适

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全程处于清醒状态,会出现恐惧和不确定感;另外患者为避免打断医护人员操作,主动或被动地隐瞒不适症状,如患者没有专业背景,将不能判断不适症状是否由病情变化引起,最终导致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预判。

因此介入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及时进行沟通与处理,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将应对方式由“恐惧、不确定”变为“积极主动”。

3.3 医务人员主动自我介绍、合适称呼患者、非语言接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升患者人文关怀体验

建立类似“朋友”的医患关系,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有研究[14]表明,这种医患之间的亲近感能够消除他们的担心和恐惧[14]。建立亲近感的途径主要有:(1)主动的自我介绍,表达对患者的尊重、重视,通过介绍“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建立一种契约感和合作关系,方便患者在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2)选择合适的称呼,例如“老金”等称呼,既尊重了患者的常用称谓,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3)朋友之间的肢体动作,例如轻拍患者的肩膀,在手术过程中,握住患者的手以示鼓励,微笑的表情,表达善意友好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3.4 帮助患者建立家庭支持,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更好配合手术

肖水源[15]的社会支持理论中提到,社会支持来源于主观支持(情感支持等)、客观支持(金钱支持等)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方面,家属能够通过关心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改善应对方式,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患者情绪。

手术患者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会出现对家人的愧疚和依赖,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和处理,会让患者觉得孤立无援。当发现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时,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家属意识到家人对于患者进行支持的重要性[16]。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劝说,配合后续治疗。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患者,告知医保的使用流程,帮助减轻一部分经济负担。访谈过程中有1例患者刚开始拒绝手术,后经家属劝说才同意手术,她说到“后来女儿说,钱存着,人不在,有什么用”“听说有医保,办了之后能够报销一部分,心里不那么慌了”。

4 结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会因手术结果的不确定性出现恐惧、无奈、经济压力大等心理负担,并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患者诊疗效果和康复。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介绍相关介入诊疗知识和患者配合要点,让患者建立信任感,增加其安全感。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主动告知手术进展,取得患者配合,全程主动关注患者的躯体不适及心理变化,必要时与家属沟通患者术中情况,及时告知。总之,介入诊疗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大,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关注及主动关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