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学达,刘向东,宗有智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构建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杨学达,刘向东,宗有智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优秀运动员健康和谐成长,不仅关系到运动员本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建设。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在回顾中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方针政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以及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实际,搭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构架,构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并提出实施建议。
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两者具有稳定的内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优秀运动员教育的期望值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进步也在不断攀升,不同时代背景的运动员接受的文化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运动员文化教育危机和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危机为指向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我们改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观念的传统认识,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理解不能单纯的或者是简单的停留在单一的“文化知识学习”的低层面上,而应宽泛的、全面的看待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要符合运动员成长的时代环境。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事关优秀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也事关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1]。重新审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须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动态、连续、规范、开放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为优秀运动员健康发展和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提供保障[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5份,回收率83.3%,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84.0%(教练员问卷30份,管理干部42份,文化课教师33份)。
2.1 中国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形成沿革
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外,更主要的是研究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运动员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在分析研究其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产生、形成与发展时,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其中确实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整合研究路径[3]。文化生态学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方法论上的意义,它运用了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发展地看问题,把人类文化放到具体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并着重强调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优势。这样的研究能在生态学的研究视野中将系统观引入到整个研究过程之中[4]。
(1)20世纪50年代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无数与之相关的文化生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段,自然生理、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不同。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和生产力十分落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但群众体育却开展的生机勃勃,有声有色。这个阶段的队员多是从群众体育活动中选拔来的,其中优秀运动员多来自于业余体校学生和坚持业余训练的青年职工、大中专学生,一些省(市)优秀运动队逐步配备专职文化教师,负责开展教练员、运动员初、高中文化知识补习工作,这个阶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是文化课教师进运动队讲课来实现,也可以说是单纯文化知识教育阶段。
(2)20世纪60年代
现代社会中不管任何社会类型的人们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生活,虽然不同的社会类型和不同的人群,其文化素质有所差异,但那也只是因为各自所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或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程度有差异而已[4]。这个阶段的中国对外战略进行了“反帝反修”战略的重大调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发展体系、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机制。在这一大背景下,1963年《关于试行运动队伍工作条例》中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优秀运动员训练和青少年业余训练同时推进,拓展人才梯队建设路径。1965年提出逐步建立层层衔接,基础大、尖子尖的业余训练网。在这个阶段各类业余体校内开设文化课,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逐步出现了分离。
(3)20世纪70年代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属性不仅说明了运动员文化教育与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要求我们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方式、可供选择的教育模式以及我们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途径都不能脱离开其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环境因素[4]。不同的社会背景对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70年代初的“乒乓外交”使我国的体育运动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教育事业在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再次走进的人们的视野。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体育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革结束为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带来了福音,原国家体委鉴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与文化教育不相协调这一事实,于1978年提出了优秀运动队向学校化过渡的方针,以期通过运动队院校化来促进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提升。
(4)20世纪80-90年代
1986-1995年是国家经济处于全面复苏和发展的高速期,这个时期的体育思想与体育氛围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成绩日益提高,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空前高涨。原国家体委颁布《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关于执行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中有关文化教育工作的暂行规定》,以及1995年《体育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文件,对优秀运动队有效开展文化教育,各省市开始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改革的积极探索,出现了分散管理型与结合管理型等的不同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多的文化教育办学体系,缓解了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5]。
(5)进入21世纪以来
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运动队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2002年《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努力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开拓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新途径,提高运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全国体育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不同层次的办学体系[6]。
综上所述,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也是伴随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规章制度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多数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形成都是结合了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实际,体现了地域性,可操作性。但是,也存在着部分政策法规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2.2 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
由图1可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看法一般,且各级各类调查对象的看法也明显不同。从事竞技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和各级各类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定位于运动成绩的取得等显性指标,以致于他们对目前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还是普遍感到满意的,可以看出工作岗位职责的不同,追求的绩效与指标也不同,教练员和各级各类管理干部注重运动成绩的取得,忽视运动员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总体发展与规划。从事文化课教学的老师与教练员和各级各类管理干部的看法恰恰相反,如何调和我省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获取与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应引起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足够重视。
图1 调查对象对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认识
科学的优秀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应该是生态的、持续的、和谐的,影响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在有效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的同时,又能够对运动员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从总体上看(见表1),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满足运动员文化学习需要及适应性的评价不高,改革运动员现行文化教育体系已成必然。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对于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来说,文化多样性亦是良好文化生态的必备前提。我国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早,特别是体操、游泳、乒乓球等项目,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完整的文化教育,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整个竞技体育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运动员文化教育时,要运用动态的、连续的观点,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具体的环境之中加以研究,注重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与和谐发展,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表1 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适应性的评价(%)
物质或精神同人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没有人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物质或精神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7]。运动员是社会人,自然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和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运动员精神是运动员文化的核心,更应该象征社会团结、奋进、拼搏的力量[8]。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反映,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性质。
3.1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架构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整合涉及面较多,层次较多,职能部门较多。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差异,导致出成绩的年龄也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保证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要接受不同学段的教育,推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层次开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当前竞技体育中的文化教育由其内部自己办教育来解决的办法,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结构不严谨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科学和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是及其重要的[9]。从我省运动员文化教育实际出发,建立全新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构架,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需求。如图2所示。
图2 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架构
3.2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构架实施策略
现行体制下,由于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的职能不同,导致我国竞技体育与教育基本上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形成了竞技体育中的文化教育由其内部自己办教育来解决的办法。过了适学年龄的运动员想要弥补文化上的缺失很难,即使被保送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如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也难以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同样,没有文化基础,就限制了继续深造,没有和同龄人的一起成长,就很难融入社会主流,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已成为运动员培养的当务之急。
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有524所各级体育传统学校,把好的苗子从中选出来进行重点培养,不脱离教育系统,确保文化学习与训练有效结合[10]。(见图2可知)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把有体育天赋的苗子从陕西524所现有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出来,进入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去训练和学习,既可以在体育或其他中等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直接升入普通高中,还可以进入体育职业俱乐部。有条件继续深造的运动员既可以在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接受体育专业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进入其他普通高校学习,难以继续深造的可以进入体育职业俱乐部,也可以到其他领域就业。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教育系统,逐渐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11]。调研显示,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是直接关系到我省竞技体育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
4.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有效教育管理
根据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对原有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方面的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分析,一些过时的或者与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者废除,解决“法多而不实际”问题。对于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各层面原有的政策措施执行得好的,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对于有些原有的政策措施尚未执行或执行不力的,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改进[10]。竞技体育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其训练是特殊的,教育是特殊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高质量、高产出的优秀体育人才,偏废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导致对运动员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也影响着文化教育的和谐开展与有序进行,要看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独特性,还要看到其有限性,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营造有利于运动员文化建设的文化氛围。
4.2 坚持体育与教育的统一
在分析研究其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产生、形成与发展时,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其中,确实是一条有效的研究路径[12]。“体育与教育统一”是我国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殊的教育模式,正确认识运动员文化教育与竞技水平之间的关系,不能将运动员文化教育与竞赛训练简单对立起来,或者是简单的叠加起来。当今世界高水平竞技体育竞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之争,竞技体育领域涉及的多种因素无不充满了高科技。传统意义上的长期、反复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苦练已经逐渐让位于小周期、高质量的训练方法,粗放型的训练理念已经被讲究训练效益,精细型的训练理念代替。竞技体育在运动训练方法上的改革,客观上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应当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更强的理解、归纳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与提高竞赛训练水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建立文化教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技资源糅合在一起的运动员健康成长的保障体系,为运动员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积淀。
4.3 构建学做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
文化生态学运用了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发展地看问题,把人类文化放到具体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并着重强调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体现出了研究方法上的优势。众所周知,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国际体育界,不仅我国存在着这一现象,世界各国都存在这问题,需要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加以重视,认真研究,根据国情区别对待。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有助于运动员学习动机的提升与不断完善,改变运动员文化教育被动的、静止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其在轻松、和谐、互动的气氛中学习理论或者说掌握知识和技能,也非常适合运动员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个体特征。在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多种模块中,实现专业性、自主性、多样性、持续性、生态性。要更加理性的认识到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既要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也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构建学做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加强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对运动员人文关怀和受教育权利的尊重。
4.4 拓宽教育途径,提高综合素质
“文化生态”(或称“文化环境”)是文化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3个层次,形成了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13]。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决定着优秀运动员成长速度和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规模与方向,在其建立与完善过程中,要充分吸纳、利用社会上各种正规教育资源,鼓励多种形式、分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办学。科学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不仅考虑“源头”与“过程”,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更要考虑运动员未来的“出口”。积极拓展面向运动员未来工作实际的专业方向,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理解能力,不断探索和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夯实就业技能基础条件。调查走访中得知,多数运动员提及开设各种讲座或者利用运动员休息时间在网上开设菜单式学习模块,充分体现了运动员对自身文化素质教育认识的重要性。
4.6 保障文化素质教育软硬件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水平。改变以往文化课教师轻视运动员文化课教学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与教师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更要改变文化课教师对运动员本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轻视,要强化文化课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探究,要用关爱的视角尊重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利,也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根据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训练实际、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管理,全面统筹规划修订现行的各种教材,增加与社会接轨内容,培养指标体系精细化并具有现代气息,提升运动员的民族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法治素养等融入现代人的品质。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上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设立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项基金,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
优秀运动员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与力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应遵循历史性、社会性和阶段性特征,探索依托教育、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多种办学形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结合时代发展环境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视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我省实际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确保优秀运动员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1]叶木华.论运动员文化生态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30-33.
[2]李江,蔡明明,苏新荣.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4.
[3]闵素芬.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方法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17-19.
[4]徐波,梁胜男,李朝晖.试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在体育休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40-43.
[5]虞重干.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报告[J].体育科学,2008(7):26-36.
[6]刘英梅.论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75-78.
[7]李跃进.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112.
[8]http://bbs.voc.com.cn/topic-3985575.
[9]王凯珍,潘志琛.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4.
[10]周映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体教结合”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12-13.
[11]谈皖宁.举国体制下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资本获得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28.
[12]闵素芬.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方法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25-27.
[13]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
[责任编辑 贺小林]
G807.4
A
1004-602X(2014)04-0096-05
10.3969/J.ISSN.1004-602X.2014.04.096
2014-09-11
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2013JK0514)
杨学达(1976—),男,辽宁朝阳人,延安大学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