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子搬家”的是与非

时间:2024-04-23

张苗

更换住址,更换城市,抹去原本住所的痕迹,“电子搬家”与现实生活中的搬家别无二致。随着社交平台日益泛化,平台算法推荐能力日益强大,个人网页上的“快乐老家”难逃被亲友发现的结局。不少网友直呼:“不想在公共社交平台碰到熟人!”

年轻人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原本隐秘的社交账号突然被父母、朋友所关注,于是“电子搬家”应运而生。

“电子搬家”

“第一步,更换账号;第二步,更换阵地;第三步,删除原账号的信息足迹。”近期,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关于“电子搬家”的热议。

“电子搬家”是指,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隐秘空间,满足自我对话的需求。然而,由于算法推荐的发展,各平台都会向用户推荐“通讯录好友”“可能认识的人”等,这个隐私空间逐渐被熟人发现,难以保持秘密。此时,年轻人不得不“搬家”到另一个平台,甚至从大号转移到小号,只为找一个更加隐蔽的地方,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为逃避现实关系链带来的关注目光,寻求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展示自我的空间,他在网络上“四海为家”,社交账号“主阵地”从“微博”换到了“抖音”再换到了“小红书”……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在算法的推动下正在形成共联关系。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所描绘的隐私无处遁形正在变成现实。在算法规则下,我的“通讯录好友”就似乎必须成为我的抖音好友。但事实上,不懂边界感的算法推送正是导致电子搬家的原因之一。比如,微博平台上就有一种抱怨的声音出现:现在注册登录社交App,就会收到“你可能认识的人”推送,“就不能给我一个没有任何熟人的地方吗”?

实际上,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商家基于技术手段、建立起的用户关系的深度挖掘。大数据的技术优势,确实可以帮助商家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但却让使用者陷入了“无论在哪里都好像被监视”的状态。

因此,一部分人选择完全逃离社交网络,采用“媒体斋戒”的方式逃避社交网络对自己的一切影响;另一部分人选择了“电子搬家”,他们并不完全拒绝社交网络的存在,但却辗转于不同平台,在不被亲友熟知的地方获取存在感。

探询“搬家”

你经历过“电子搬家”吗?当你用“小号”匿名冲浪时突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关注了自己,你会怎么样?

针对于“电子搬家”的看法,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些人。

记者遇到的第一位路人,穿着正式、行迹匆匆,在问到他是否有“电子搬家”经历时,他表示曾经有过,“以前会发一些出去旅游的照片,但是让熟人看到会比较尴尬,后来就换成别的平台分享了”。

第二位被采访者,是记者在商场遇上的,当时两位女生正在逛街。其中一个打扮精致的女生急切地表示,“有过,就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非常‘社死的经历。在和恋人官宣的时候,我们已经把长辈细细筛选过,以为自己已经屏蔽完了,但没想到,一位长辈的孩子忘记屏蔽了,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此时,旁边的女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在跑步时,记者询问了一位同行的朋友,他表示,“我没有经历过‘电子搬家,但是我会开两个账号”。我认为,工作和生活是要分开的,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在两件事情上,也不用考虑“两线交叉”后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

对于“社交账号被发现,要怎么做”的问题,不止一位受访者表示,要“连夜‘搬家,清除账号”!如,“要看被发现的是什么吧,如果真的都被发现了,就只能连夜清空,再申请新的账号……”等此类想法较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大学生的表述较为特别。他说,曾经自己比较在意,但是后来他改变了想法。“以前会在各领域关注一些博主,但自己是会用另外的小号去看,可是现在,所有事情我都拿大号去做。因为我发现,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关注别人的东西,也很少有人会刻意去关心你,你做什么其实是无所谓的。”

那么,“为什么会介意别人发现自己的小号呢?”针对这个问题,被采访的几位女生表示,“隐私吧,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和长辈之间会有观念上的不合,出于这种心理,就不太想让他们发现”。

也有的路人表述较为理性,他认为这是个人问题,“有些人确实不想让个人隐私被发现,但我也不愿意当那个去挖掘别人秘密的人,因为这样,不管对家人和朋友来说,都非常不好”。

“可是,当代年轻人为何需要独立且隐蔽的空间呢?”记者的一位朋友表示,“因为人应该是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的,比如我需要有一些爱好(写一些东西),不想让人知道,这是需要被人尊重的权利”。

此外,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贴子,部分网友表示,“想在网上和现实,做两个自己吧”!“发一些东西,也是在记录自己的美好”“无论别人喜不喜欢,都是属于自己的一份回忆,所以我就想把它留在我的一个平台里”。甚至,有网友认为,电子搬家延伸出了一套新的社交关系评价机制:谁拥有我更多社交平台的账户,说明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分量更重,更处于我的核心社交圈中。

记者认为,“电子搬家”的现象,反映出现代年轻人需要独立空间的需求,年轻人想要在那里简单做自己,找到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自洽点。当前,在互联网世界垂类化的发展趋势下,不同的社交平台承担着各自独特的社交功能,我们依賴它们并从中获得情绪价值,同时也在不被人知的平台摘下面具,回归真我。

何处安心是吾乡

归根到底,“电子搬家”指向的是如何处理自己的社交关系,即当代年轻人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寻找到社交关系。

有人说,线下社恐,线上社牛,选择“电子搬家”的人是在抗拒将“真实的自我”展现给熟人。对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后梦婷认为恰恰相反,“那些‘搬家的人,可能是较渴望展示真实自我的人,所以他们一直在逃离现实社交关系的规训和束缚”。

2022年,知名数据调研机构App Annie针对17个行业和30个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发布了《2022年移动市场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社交应用使用时长增加了35%(从3060亿小时到4120亿小时)。

在记者看来,线上社交从原本现实生活的附属品正在成为实际生活的重要延伸。不同平台的社交App不仅连接着亲朋好友,还有素未谋面的网上邻居。不同的社交平台不仅提供了人们和共同领域的好友畅所欲言的机会,也提供了能够自我对话的隐秘角落。“电子搬家”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寻找安全、私密空间的需求,但是目前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真诚、和谐的社交空间。

记者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弥合这些隔阂,打造一个更加有温度、真诚、和谐的社交空间,应该从自己做起,去尊重、信任他人,让网络成为一个包容、友好的空间;需要去理解和尊重别人的观点,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只有这样,网络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平台,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紧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真正的“快乐老家”永远不会存在,不论是微信,还是微博,它们都只不过是暂时寄存自我的平台之一。这些关于自我的碎片或消极,或积极,都只不过是我们的一部分。“电子搬家”只是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