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芬 张小青 何君燕 傅忆玲
结直肠癌属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创伤及病情影响会令患者机体的分解代谢水平远高于合成代谢水平,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营养消耗,造成营养不良[1]。营养不良会使机体免疫力进一步降低,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术后除了给予患者基础性护理干预外,还要对其进行营养支持,从而为机体补充所需营养,以保障治疗效果。常规营养干预对所有患者都采用统一的营养干预标准、流程,忽略了患者的年龄、体质、耐受性等方面对依从性的影响,导致营养干预效果不理想[2]。而个体化营养干预则可对上述常规营养干预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其先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评估,结合其身体情况、病情程度、饮食偏好等,制定符合患者个体需求的营养方案,可对营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3]。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基于I-FEED 评分[4]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应用于肠癌术后护理中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10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灶距离肛门>8 cm。(1)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结直肠癌并择期手术术后患者;年龄≥18 岁;精神、意识状态良好,可进行正常沟通交流;自愿参加本研究。(2)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者;(术前未做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术前有明显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对医护工作依从性差者;肠癌晚期姑息治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1例;年龄54~76(68.46±4.23)岁;病程(1.88±0.37)年;肿瘤分期系统(TNM)分期:Ⅲ期31 例,‖期19 例。观察组,男31 例,女19 例;年龄56~77(68.92±4.51)岁;病程(2.01±0.40)年;肿瘤分期系统(TNM)分期:Ⅲ期30例,‖期20 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无肠造口,术后2 周未做放化疗。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在基础性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营养干预,在首次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并根据经验对肠内营养支持用量进行调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所需能量按25 kca·(kg·d)×理想体重(kg/m2)和《中国食物成分表》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每日关注患者的腹部情况以评估其胃肠道系统情况,如腹部疼痛程度、肌紧张程度,若存在跳痛、压痛等情况则提示胃肠道功能存在异常,需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饮食。观察组:给予基于I-FEED 评分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营养支持宣教: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相关知识宣教,营养支持对自身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并做好相关事项的提醒,让患者了解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配合行为。(2)个体化动态评估:每日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后,采用I-FEED 评分对其肠道功能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有患者的进食情况、恶心、呕吐、腹胀、症状持续时间5 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14 分,各维度分值相加后所得总分若为0~2 分则表示肠道功能正常,若为3~5 分则表示术后肠道不耐受,若总分≥6 分则表示肠道功能紊乱。(3)个体化营养支持:术后,患者每日基础能量标准是20~25 Kcal/kg,根据I-FEED 评分的评估结果了解其肠道功能,并查看护理记录,了解其每日的营养液服用量,分析其未能按照医嘱完成服用量的原因,同时询问患者对肠内营养液的接受程度,然后根据评估及了解结果对营养类型、用量等进行调整。术后第1 天可给予患者葡萄糖盐水,第2 天若患者的I-FEED 评分评估为肠道功能正常,则给予其肠内营养制剂[5],营养制剂由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 (1)恢复时间:详细记录患者术后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率:详细记录患者术后1 周内发生吻合口漏、肺部感染、尿潴留、肠梗阻、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营养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 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进行10 min 离心处理,转速为3,000 r/min,离心半径为3 cm,然后取上清液,选择日立76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d]
组别 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 引流管拔除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50) 2.26±1.03 4.52±1.38 8.13±0.79 10.63±3.59观察组(n=50) 2.68±0.59 3.95±0.88 6.82±0.15 8.83±1.17 t 值 2.502 2.463 3.516 3.371 P 值 0.014 0.016 0.002 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术前、术后1 周的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营养指标水平比较[(±s),g/L]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营养指标水平比较[(±s),g/L]
组别 PA ALB Hb术前 术后1 周 术前 术后1 周 术前 术后1 周对照组(n=50 例) 0.15±0.03 0.30±0.09 30.63±2.18 36.59±5.22 90.07±10.36 110.19±12.92观察组(n=50 例) 0.16±0.02 0.34±0.02 30.46±2.55 38.89±1.71 90.19±10.89 115.56±5.01 t 值 1.961 3.068 0.358 2.961 0.056 2.740 P 值 0.053 0.003 0.721 0.004 0.955 0.007
结直肠癌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生率较高,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待其发展至中晚期时,患者就会出现腹痛、腹胀、出血等症状,此时临床对结直肠癌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而手术和病情会增加机体对营养物、能量的消耗,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较高。患者的年龄较大,其各项器官、机能均有一定程度的退化,术后可能会存在营养摄入量小于排出量的情况,令机体呈现负平衡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6]。因此,为保证患者术后能对营养进行良好吸收,在对其实施护理工作时应将营养干预作为重点,以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态,最终实现促进其康复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与曾艳[7]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基于I-FEED 评分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因为在个体化营养干预下,每日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可以详细掌握患者每日对营养液的吸收情况,并根据吸收情况对营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促使营养干预更符合患者的身体耐受程度,有利于其胃肠功能恢复,对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吸收与消化,便可缩短其术后排气、排便的时间,加快身体恢复进程,住院时间也相应缩短[8]。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I-FEED 评分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为个体化营养干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其根据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营养干预方案,对患者每日合理热量进行计算,并注重营养搭配,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年龄、病情及体质等情况,根据患者的身体所需对其每日摄取的营养物质进行量化,促使每位患者的体内营养状态均可达到平衡,同时还能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不仅有利于切口愈合,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9]。PA 由肝脏合成,其浓度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分泌蛋白质的功能;ALB 为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其在肝脏合成,是血清中主要的蛋白质组分,当机体存在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时,该指标水平就会下降;Hb 是红细胞对氧和二氧化碳进行运输,该指标可反映机体的贫血程度[10]。观察组术后1 周的PA、ALB、Hb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与周玉霞[11]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可见基于I-FEED 评分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患者机体营养状态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个体化营养干预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确保其营养摄入量,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对营养方案治疗进行动态改进,在其身体承受范围内使患者获得最佳的营养摄入,使肠胃功能得以恢复,食欲也因此而有所增加。随着机体的营养水平增强,患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慢慢增加,营养状态便可获得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基于I-FEED 评分的个体化营养干预,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提升机体营养状态,从而缩短患者的身体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