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物反馈辅以针灸治疗盆底肌功能紊乱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分析

时间:2024-08-31

路明 刘扬 陈文轩 赵亚琪 华峰 温浩

盆底肌功能紊乱[1]属于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一种类型,是由于盆底肌群的不规则、不协调收缩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直肠的排空障碍,其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由于发病性别比例上女性稍高,也有认为和妇女的妊娠导致的盆底下移有关系,但未婚女性和男性尚不能解释。临床研究发现,在发病过程中,肛门动力学和直肠压力学[2]有明显改变,生物反馈技术可在一定范围内对盆底的肌群进行物理调节,故本资料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祖国传统医学针灸对盆底肌功能紊乱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肛管直肠动力及压力的改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盆底肌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盆底肌功能患者,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35~70岁,平均(45.3±12.6)岁。出口梗阻性便秘病程3~10年,平均(6.7±2.1)年。(1)纳入标准:①盆底肌功能紊乱的症状符合罗马Ⅱ便秘诊断标准;②肛门指诊有明显搁架征或耻骨直肠肌肥厚表现;③肛门直肠角度变锐明显;④患者知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通过。(2)排除标准:①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患者;②既往腹部手术腹腔粘连患者;③合并慢性传输性便秘患者;④对生物反馈治疗及针灸治疗禁忌证患者。

1.2 肛管动力及直肠压力测定 (1)插管:用硅油润滑导管,按正确方向插管,插入≥6cm,受检者先适应5~10min。描记直肠基线,以便于计算。(2)记录静息肛门括约肌压:采用定点牵拉法(1.0cm/次),20~30s拉出1次。(3)记录主动收缩压:将导管近端侧孔置于直肠(气囊位于直肠内),其余部分放置于高压带部分。让受检者用最大力气收紧肛门,共3次,≥5s/次,相隔2min。(4)检查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按每次增加10ml梯度向直肠气囊内充气,3~5s充完,然后抽出。正常实验顺序为10ml,20ml,30ml,40ml,50ml,记录受检者感觉,并观察出现RAIR为止。RAIR常由直肠充盈诱发,可测出引起直肠内括约肌松弛的最小容量。(5)检测感觉阈值:充气10ml后,不再抽气。此后,向气囊内缓慢充气10ml/30s,气囊内气体≤180ml。每次询问受检者感觉,记录直肠牵张的最初感觉容量,持续时间和最大耐受容量,从而了解直肠壁的顺应性。

1.3 生物反馈辅以针灸 首先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对紊乱的盆底肌肉进行被感知的指导以促进恢复[3],恢复流程为:0.5h/(次·d),10d为1个疗程,生物反馈调节完毕后进行针灸的康复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盆底肌功能紊乱分为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肾虚精亏型三型。主穴选穴:次髎、中髎、曲骨、中极、关元、足三里。次穴湿热下注型选穴:行间、太冲、足五里、蠡沟。次穴脾虚气陷型选穴:三阴交、阴陵泉、水道、归来。次穴肾虚精亏型针刺选穴:肾俞、气海俞、关元俞、三焦俞。施泻法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取施以补法,使针感至病所,留针时间30min/(次·d),期间捻转3次,1min/次,以200r/min捻针,10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比较生物反馈技术辅助针灸治疗盆底肌功能紊乱前后肛管动力学指标及直肠压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排便的改善情况(排便堵塞感、排便时间延迟、每周排便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静息状态下肛管高压带长度、力排时肛管高压带长度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力排时肛管直肠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排便堵塞感、排便时间延迟发生率及每周排便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2。

表1 治疗前后各项直肠肛门测压的指标的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改善情况(n)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多由于耻骨直肠肌过度收缩导致肛门直肠角变小,大便不能顺利排出有关。另有学者认为与耻骨尾骨肌或者髂骨尾骨肌的肌束纤维变短有关,故行尾骨肌肉松解可有效缓解便秘症状。临床工作中发现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的肛门肛管动力及肛管直肠压力和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大关系,生物反馈技术[4-6]可在一定范围内对便秘症状进行调节。针灸治疗本病强调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选取与之密切相关的经络之穴,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合治内腑之理,疗效显著。众多资料表明针灸能够调节机体的胃肠功能,针灸的传入冲动经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神经丛两条通路传入,经脊髓向上到达大脑各级中枢,并与内脏发生联系,经植物神经系统及体液途径传出,调节胃肠功能。故将祖国传统医学针灸作为辅助,以生物反馈技术作为基线调整应用于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并对其肛门肛管的动力学进行整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盆底肌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

肛门直肠测压是一种客观指标用来评定肛门肛管的动力学及肛管直肠压力学的指标[7],在有效评估肛管及盆底平滑肌的基础上对直肠的顺应性进行客观数值测量,从而综合评定盆底肌群协调排便的能力以此来评判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

本资料结果,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后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表明肛管肌肉的应力性有明显改善,肛管对固体大便的感知力及侧方应力性恢复良好,说明治疗可上提盆底,缓解患者的坠胀不适症状。静息状态下肛管高压带长度、力排时肛管高压带长度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提示在静息状态下或者用力排便状态下,肛管高压带有明显缩短可降低排便阻力,更有利于大便的排出;力排时肛管直肠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可明显改善肛门直肠角度,显著降低耻骨直肠肌的痉挛,有利于大便顺利排出。治疗后排便堵塞感、排便时间延迟及每周排便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针灸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大肠蠕动增强,加速对粪便的推动作用,同时针灸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增强大肠液的分泌,对粪便的润滑作用。便秘患者胃肠道基本电节律常有减弱,针刺之后可使胃肠道基本电节律恢复正常,使之收缩更加有力,利于排便。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