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固肠止泻丸联合潘妥洛克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冯晓军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主要类型之一,其由于环境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免疫应答和肠中的炎症[1-2]。其特点是肠道黏膜的炎症,导致溃疡、水肿、出血、液体和电解质损失[3]。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疗法是使用含有5-氨基水杨酸盐的化合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和巴柳氮[4-5]。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中国中药配方作为一种替代的治疗方式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6]。固肠止泻丸基于传统配方(解肠炎丸)进行改良,用于腹泻、腹痛、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7]。潘妥洛克的有效成分为泮托拉唑。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使用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8-9]。本研究拟联合使用固肠止泻丸和潘妥洛克,评估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医疗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随机对照治疗于2014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进行。该研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过去24个月内通过内窥镜检查或放射线造影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短肠综合症;对固肠止泻丸、潘妥洛克不能耐受;肾脏或肝脏疾病;大便检查细菌病原体、蠕虫或寄生虫阳性;酗酒或滥用药物史;在过去3个月内服用皮质类固醇(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或直肠给药);在过去3个月内服用了免疫调节药物;在过去7d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在过去1个月内接受过任何研究性药物治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被排除在参与研究之外。在参与研究期间,禁止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除非用于心血管保护)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

1.2 方法 符合条件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以口服方式给药。对照组单纯服用潘妥洛克,40mg/次,3次/d。观察组在服用潘妥洛克的同时服用固肠止泻丸(由乌梅、黄连、干姜、罂粟壳、延胡索、木香6味中药组成),5g/次,3次/d,饭前30min口服,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在第0、3和6周评估患者情况。评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大便频率、直肠出血、内镜检查和患者功能评估。大便频率、直肠出血和内镜检查结果的评分范围为0~3分,表明正常至严重活动。此外,患者功能评估的评分为0~3分,表明正常至严重损害的功能。研究者在第0、3和6周的患者就诊时回顾分析这些数据,并对每一项进行评分。然后根据上述临床评估评分和研究者在第0、3和6周的临床判断确定病情总评分。总体改善(治疗成功)定义为完全缓解或对治疗有临床反应。完全缓解定义:大便次数正常;无直肠出血;患者功能一般情况良好;内镜检查结果正常,病情总评分为0。对治疗有临床反应定义为病情总评分有改善和至少一项临床评估的改善(粪便频率、直肠出血、患者功能评分、内窥镜检查结果),并且在任何其他临床评估中均未恶化。主要疗效终点是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第6周的总体改善(治疗成功)(中度活动性疾病被定义为病情总评分=2)。中度活动性疾病患者的次要疗效终点在第3周总体改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n(%)]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6.5%)退出研究,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3.9%)退出研究。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大便次数,直肠出血及同时具有两者)如表3所示。患者直肠出血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在观察组(9d)明显短于对照组(16d)(P=0.035)。患者大便次数异常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在观察组(10d)短于对照组(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有大便次数和直肠出血症状患者的症状改善中位时间在观察组(21d)明显短于对照组(32d)(P=0.042)。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中位天数(n)]

3 讨论

3.1 固肠止泻丸联合潘妥洛克的优点 潘妥洛克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成人和≥5岁儿童患者的食道糜烂和溃疡的短期治疗[10]。而对于患有轻度至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最初使用潘妥洛克进行治疗有反应后,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用药剂量的加大,较多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反应并无明显改善。根据本资料结果,对于患有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可以联合使用固肠止泻丸和潘妥洛克,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用药6周后的总体病情改善率,尤其是患者对于药物的治疗反应性较单用潘妥洛克的对照组增加了10%。

3.2 固肠止泻丸、潘妥洛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泮托拉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胃酸生成的最后一步。在胃壁细胞中,泮托拉唑与H+-K+-ATP泵共价结合以抑制胃酸和基础酸分泌。共价结合可防止酸分泌≥24h。泮托拉唑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在肝脏中代谢,途径主要包括CYP2C19的去甲基化及硫酸化。泮托拉唑代谢物不具有任何药理学作用,该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约为2h[11]。固肠止泻丸主要由乌梅、干姜、黄连、罂粟壳、木香、延胡索等成分组成,其中乌梅酸收,涩肠止泻;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罂粟壳酸收,涩肠止痛;木香、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与木香同用,可调气行滞而除里急后重;黄连配伍干姜,寒热并用;乌梅配伍罂粟壳,酸主收涩,固气涩肠而止泻。诸药共奏调和肝脾、涩肠止泻、行气止痛之效。既往的研究表明固肠止泻丸处理改变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结肠中TNF-α、IFN-γ和IL-10的水平[12]。联合使用固肠止泻丸和潘妥洛克可能同时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的炎症反应和酸性刺激,共同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

3.3 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本资料结果对使用固肠止泻丸联合潘妥洛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践有影响。潘妥洛克的有效成分泮托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和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同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相较于第二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在起效时间、药效、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均有差距[13]。国外早期的研究表明奥美拉唑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上有较好的疗效。本资料中联合了固肠止泻丸和潘妥洛克,比单用潘妥洛克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尚不明确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是否有更好的效果,而固肠止泻丸联合第二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也将是一项较有意义的探索工作。此外,泮托拉唑在成人中使用的一些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腹泻、恶心、腹痛、呕吐、胃肠胀气、头晕和关节疼痛。长期使用泮托拉唑可导致胃内壁或萎缩性胃炎,维生素B12缺乏和低镁的慢性炎症[14]。

总之,联合使用固肠止泻丸和潘妥洛克可以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总体病情改善,缩短患者的症状改善,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