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陆敏雅 石麒麟 夏慧 张晓岚 朱文娟 姚佳凯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临床病理诊断
陆敏雅 石麒麟 夏慧 张晓岚 朱文娟 姚佳凯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SNTHPC)是少见的鼻腔鼻窦中间型或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由Compagno等[1]于1976年首次报道,2003年Thompson等[2]首次命名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并报道了一组104例的病例,2005年版WHO肿瘤分类头颈部肿瘤分册[3]中将其归类于交界性和潜在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近来国内也有少数报道[4~6]。现将作者诊断的3例进行总结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断的SNTHPC 3例,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55~66岁,平均60.5岁。均因鼻出血、鼻塞、鼻部不适求诊。临床检查:左侧鼻腔1例,右侧鼻腔2例,肿瘤呈灰白、灰红色,质地较韧,影像学检查骨质未见破坏。3例均行局部活检,明确诊断后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期1~5年,均无复发或转移。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Vimentin、SMA、p53、CKpan、NSE、S-100、HMB-45、CgA、syn、CD34、CD117、EMA、Desmin、Ki-67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1 病理检查 (1)眼观:3例肿瘤均呈灰白、灰红色,部分组织息肉样,直径1.0~2.5cm,切面实质性,质地较韧。(2)镜检: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无包膜,极向一致,可见片状、环状、席纹状、束状排列(图1),部分肿瘤表面被覆正常呼吸性上皮,部分与黏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之间有明显条状无结构淡嗜伊红区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呈短梭形,部分卵圆形,细胞核染色质细致,可见单个小的核仁,核膜清晰,核分裂像少见,<1个/10HPF,细胞质嗜双色性或嗜伊红或空泡状。肿瘤内血管丰富,管腔呈圆形、条形、分叉等,鹿角状未见,管壁薄,仅见单层内皮细胞,部分血管壁透明变性(图2);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呈单向及环状排列;肿瘤间质疏松,部分区域可见纤维性增生及胶原变性。未见侵犯骨组织。(3)免疫组织化学:3例肿瘤细胞Vimentin及SMA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图3、4),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4,肿瘤细胞均不表达p53、CKpan、NSE、S-100、HMB-45、CgA、syn、CD117、EMA、Desmin,Ki-67指数1%~2%。
图1 肿瘤呈弥漫性生长,极向一致,片状、环状排列,肿瘤内血管丰富。(HE 低倍放大)
图2 肿瘤内血管壁玻璃样变性。(HE中倍放大)
图3 Vimentin肿瘤细胞呈弥漫强阳性表达。(EnVision法 中倍放大)
图4 SMA肿瘤细胞呈弥漫强阳性表达。(EnVision法中倍放大)
3.1 临床特点 关于SNTHPC的报道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200例[7],2003年Thompson等[2]报道了一组104例的大样本病例,肿瘤主要位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为鼻出血、鼻腔堵塞、肿块、息肉、呼吸困难等,肿瘤大体多呈息肉状,触之有弹性,易出血。SNTHP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为主,多见于50~60岁者。本组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55~66岁,平均60.5岁。临床表现为鼻出血、鼻塞和鼻部不适等,与文献一致。
3.2 病理特点 SNTHPC肿瘤位于黏膜下,无包膜,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一致,呈梭形、卵圆形,有的胞浆呈嗜酸性,显示肌样分化表现,偶见多核巨细胞。肿瘤间质内血管丰富,可见特征性的血管壁透明变性,鹿角状血管少见,大多病例伴有炎细胞浸润。本组3例显示,肿瘤位于黏膜下,无包膜,弥漫生长,呈片状、环状、席纹状、束状,肿瘤细胞形态一致,多呈短梭形,细胞核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细胞质嗜酸性或透明,肿瘤内血管丰富,可见特征性的血管壁透明变性,与文献报道一致。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 Vimentin及SMA,提示肿瘤有肌样分化。
3.3 鉴别诊断 (1)血管球瘤:两者的起源和免疫表型均相似,但血管球瘤多发于周围软组织,尤其四肢末梢、甲床下,一般无血管壁透明变性。(2)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黏膜及皮肤色素性病变,瘤细胞松散,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HMB45、S-100阳性,SMA阴性。(3)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瘤细胞呈长梭形,无席纹状排列,细胞质强嗜酸性;而SNTHPC以短梭形为主,胞质呈弱嗜酸性,常伴有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可以鉴别。(4)类癌:与SNTHPC组织学形态相似,但没有SNTHPC特征性的血管壁玻璃样变,免疫组化显示CgA和syn阳性,SMA及Vimentin阴性,可以鉴别。(5)间质瘤:多见于胃肠道,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可呈编织状,或无明显的排列结构,免疫组化标记CD34、CD117、Dog1阳性,可以与SNTHPC相鉴别。
3.4 治疗与预后 该肿瘤少见,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发生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不易完全切除而复发,故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防肿瘤未切除干净复发而误诊为恶性。2005年版WHO肿瘤分类头颈部分册中判断恶性的指征为:肿瘤>5cm、骨浸润、明显的核异型、核分裂像>4个/10HPF、坏死、增殖指数>10%[3]。本组3例影像学检查未见骨质破坏,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1个/10HPF,增殖指数1%~2%,形态学无恶性依据,患者术后随访1~5年,均无复发或转移。
1 Compagno J,Hyams J.Hemangiopericytoma-like intranasal tumor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3 cases .Am J Clin Pathol,1976,66(4):672~683.
2 Thompson L D,Miettinen M,Wenig B G .Sinonasal-type hemangiopercytoma: 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phenotypic analysis of 104 cases showing perivascular myoid differentiation .Am J Surg Pathol, 2003,27(6):737~749.
3 Barnes L ,Eveson J D ,Reichart P ,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Lyon:IARC Press,2005.43~44.
4 王纾宜,朱雄增.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临床病理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5):372~376.
5 吴海波,刑晓皖,王晓秋,等.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4):241~244.
6 吴鸿雁,徐新运.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临床病理研究并文献复习.现代医学,2010,38(2):102~106.
7 刘大伟,韩安家,梁英杰.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样肿瘤2例及文献复习.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4):487~488.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