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控制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时间:2024-08-31

夏小帆

不同控制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夏小帆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容量控制通气(VC)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2例采用PRVC、VC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气分析参数变化。结果 PRVC组PIP明显低于VC组(P<0.05),而Cst明显高于VC组(P<0.05),两组在Vt、meanAP及PEEP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R、MAP、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pH、PaO2、PaCO2等血气分析参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VC模式可明显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PIP,提高Cst,在防止肺气压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容量控制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力学 血液动力学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是治疗的主要措施。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尚未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1]。尤其是肺气压伤是其重要的并发症,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如何有效改善患者氧合状态,降低呼吸气道压力水平,避免机械通气过度和防治肺组织气压伤,已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2]。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是兼具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VC)特点的通气作用模式,可有效避免肺组织气压伤的产生[3]。本文探讨PRVC与VC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2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均有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未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4.2±15.1)岁。呼吸衰竭诱发病因为重症肺炎12例、急性肺组织水肿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心肺大手术治疗后4例、多发性外伤3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抗感染,祛痰镇咳,维持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状态等综合治疗,同时予以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处理,治疗6~8h并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状态后随机选择PRVC或VC通气模式进行治疗,2h后更换其他模式,分为PRVC组和VC组,均选择一致的呼吸机参数:潮气量6~8ml/kg,呼吸作用频率16~20次/min,FiO240%~60%,PEEP5~8mmH2O,吸气峰压报警45cmH2O;更换其他通气作用模式前后,详细监测和记录呼吸力学参数(Vt、meanAP、PEEP、PIP、Cst)、血流动力学参数(HR、MAP、CVP)及血气分析参数(pH、PaO2、PaCO2)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呼吸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参数比较(x±s)

2.2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参数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参数比较(x±s)

3 讨论

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也呈显著性升高的趋势。此外肺组织气压伤也是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极易发生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与吸气峰压(PIP)和平台压(Pplat)水平过高、呼吸通气容积总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过大等呼吸机相关因素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其发生机制主要为[4]:肺泡内压力水平过大导致肺泡和周围间质组织之间的压力梯度明显增大,最终使肺泡发生异常破裂现象。肺泡内气体若进入血管外膜则形成肺间质气肿;进入皮下组织、心包、腹膜后和腹腔等部位,则可形成纵隔和皮下气肿、心包和腹膜后积气及气胸等异常情况。其中跨肺泡压决定压力梯度,而PIP可对肺泡组织跨壁压和容积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临床上应选择恰当的机械通气作用模式,不但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应有效避免肺组织气压伤的产生。

VC是临床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作用模式,较多临床研究均证实,合理运用VC可明显改善患者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还可有效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应用中可出现肺组织气压伤等情况[5]。PRVC是兼具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VC)特点的通气作用模式,其作用机制主要为[6]:在确保预设潮气量的状态下,可通过连续监测肺组织顺应性程度和容积/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反馈调节下一次机械通气治疗时的吸气压力水平,从而尽量降低呼吸气道的压力水平,以最低气道峰压和平均呼吸气道压力确保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每分钟通气量处于稳定状态。PRVC模式的治疗优点为[7,8]:(1)自主呼吸运动和机械通气治疗之间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可减少镇静或肌松药物的治疗剂量。(2)保持稳定的潮气量,从而提高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安全性,有效避免频繁调整吸气压力水平而取得恰当的潮气量。(3)明显降低PIP作用水平,进而降低肺组织气压伤的发生率。较多研究认为[9,10],PRVC作用模式是一种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作用模式。

1 杨雪红,宋少俊.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陕西医学杂志,2014,43(5):542~543.

2 曾春野,汪伟.PRVC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5):735~736.

3 陆刚.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救治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3):19~20.

4 廖燕玲,龙苹.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的应用进展.海南医学,2010,21(6): 124~126.

5 李晶,徐向辉,邹小华,等.压力控制通气与容量控制通气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1):1771~1773.

6 李风茹,丁洁,高景,等.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在老年单肺麻醉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比较.山东医药,2009,49(40):11~12.

7 杨阳,张静,邹俊.PRVC和VC(A/C)治疗AECOPD呼吸衰竭时人机同步性研究.临床肺科杂志,2007,12(4):338~339.

8 李琳.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压力变化的影响.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74~75.

9 余剑华,张民伟,陈金龙,等.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临床医学,2010,17(6):813~814.

10 陈意飞,殷安康,郭明,等.压力调节容量控制与容量控制用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当代医学,2013,19(3):44~45.

430015 湖北省武汉市十一医院呼吸内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