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三地普(Sandeep Kasaraneni) 黄春辉 廖莉 赵小瑜★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疗效观察

三地普(Sandeep Kasaraneni) 黄春辉 廖莉 赵小瑜★

目的 观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疗效。方法 骶尾部压疮患者12例,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定位臀上动脉的皮肤穿支,依据穿支位置设计穿支皮瓣,游离穿支皮瓣,向扩创后的压疮区推进,修复压疮。供瓣区减张缝合,或行皮肤移植。结果 12例患者中皮瓣局部坏死1例,延迟愈合,其余均存活良好,压疮得以修复。结论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损伤小,操作相对简单,预后好,供瓣区大多数不需要皮肤移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臀上动脉穿支 皮瓣修复 压疮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作者应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0.42±14.40)岁。压疮形成原因均因患者长期卧床,骶尾部皮肤受压缺血坏死所致。其中10例患者因外伤截瘫,2例患者因脊髓肿瘤致截瘫而长期卧床。压疮面积9~81cm2,平均(54.46±23.78)cm2。患者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压疮创面有坏死组织及感染迹象。

1.2手术方法 患者手术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予以纠正,压疮创面每日清创、更换敷料以控制感染,保持清洁。手术时气管内插管全麻后取俯卧位,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探测仪探测臀上动脉穿支并标记,按照标记的臀上动脉穿支位置及压疮的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皮瓣设计成三角形。如压疮较大,一侧皮瓣无法修复,可设计双侧皮瓣,同时向中间推进。压疮创面首先进行扩创,彻底清除压疮内及周围不健康组织及肉芽组织,充分冲洗,彻底止血。然后进行皮瓣分离,锐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肌膜,利用显微器械在肌膜上分离皮瓣,小心保护好臀上动脉皮肤穿支束。找到该动脉穿支束后可以在肌膜上彻底游离皮瓣与臀部肌肉的其他联系。向压疮创面推移,覆盖压疮。术中如发现皮瓣的移动度不够,达不到覆盖压疮创面,可以在臀上动脉穿支束穿出肌间隙的位置继续向下游离穿支束,直至穿支从臀上动脉分出处[1]。如切取双侧穿支皮瓣,方法与对侧相同。彻底止血,观察皮瓣血运,如皮瓣血运良好,用可吸收缝线将穿支皮瓣逐点(纵横间隔1.5cm)缝合固定于扩创后的压疮创面上。供瓣区周边于深筋膜层潜行分离、松解减张,然后与穿支皮瓣分层缝合。大多数供瓣区均能缝合,本资料中有2例患者供瓣区不能完全缝合,予以皮片移植。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柔软敷料覆盖,腹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一般在1周左右无引流液流出后予以拔除,腹带加压包扎一般在拆除缝线后1周前后停用。

2 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有局部坏死,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手术后10d拆除缝线。所有患者经>2个月随访,创面愈合良好。见图1。

图1 双侧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

3 讨论

压疮是由于人体皮肤软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导致的缺血坏死、溃烂,常见于瘫痪而长期卧床的患者,以骶尾、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骨突部位多见。压疮不仅导致皮肤坏死,还常累及皮下组织、肌肉、韧带,直达骨骼。如未及时诊疗护理,可因感染而危及生命[2,3]。对于有骨骼暴露的压疮修复必须采用皮瓣覆盖的方法,以往均采用旋转皮瓣。旋转皮瓣形成的创面较大,对患者的损伤也大,供瓣区均需要皮肤移植,且旋转皮瓣从供瓣区到受区距离远,皮瓣容易产生血运障碍、坏死[4,5]。

皮瓣与创面之间愈合不良是压疮修复手术常见并发症,表现为皮瓣下死腔形成,继而感染或缝合伤口裂开。因此皮瓣与创面之间、皮瓣与创面边缘的缝合必须严密、不留死腔,同时不能有太大张力。术后的包扎固定也很重要,其能避免因患者体位改变时导致对皮瓣的牵拉损伤。保持皮瓣温度,减少渗液及阻止周围环境对手术区的污染。患者营养状况也是影响术后皮瓣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压疮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术前术后均应予矫正。

穿支皮瓣的技术应用于临床,使以前修复比较困难的创面简单化,减轻对患者的损伤。臀上动脉从髂内动脉分出,从梨状肌上缘穿出至臀部,分为浅、深两支,浅支继续走行营养臀肌的上部及其上的脂肪和皮肤,分布至臀大肌上部,深支行走于臀中肌和髂骨之间。随着股骨的轻度屈曲内旋,从髂嵴后上方到股骨大转子后上角画一条直线,臀上动脉在坐骨大孔上部的出口相当于这条直线的中上1/3交界处。穿支血管即从该处发出,平均可以找到营养皮肤软组织的四条穿支血管,位置恒定[1]。以该皮肤穿支为轴心可切取10cm×10cm大小的皮瓣,这为修复骶尾部压疮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1 Fu-Chan Wei, Samir Mardini.皮瓣与重建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9~473.

2 徐文联,郭涛,祝宗华.腰臀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解剖与临床,2011,5:373~374.

3 王光军,李春江,封必钊.改良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12例.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57~858.

4 Ao M,Mae O,Namba Y,Asagoe K. Perforator-based flap for coverage of lumbosacral defects. Plastic Reconstruction Surgery,1998,101(4):987. 5 徐永清,朱跃良,李军,等.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压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1):29~30.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