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 斌 赵荣祥★ 唐旭霞
11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中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李斌赵荣祥★唐旭霞
目的 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术中细菌培养分布及药敏,以指导临床。 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4年1月11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中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份标本中有微生物生长12株,其中霉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木糖氧化产碱菌1株。结论 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常见;术中药敏敏感试验对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疾病,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门诊细菌培养已被广泛用于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其做法是用无菌棉拭子在患者外耳道深部,或鼓室腔取分泌物,然后标本送检。此做法的缺陷在于其拭子头不能深入中耳,造成培养结果不准确[1]。中耳手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术中可准确获取中耳细菌培养标本,培养结果可比较真实的反映中耳感染的致病菌情况,方便与门诊细菌培养做比较观察患耳的细菌变化,指导术后用药。然而国内外对此少有报道。本资料对本院11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中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月收入本院的11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其中男54例,女59例;年龄 14~70岁。病程1~60年。左耳54例、右耳59例。病变活动期85例,静止期28例。113例中单纯型45例,骨疡型43例,胆脂瘤型25例。其中不伴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31例,伴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82例(包括闭合式28例、开放式54例)。
1.2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 由手术医师在术中用麦粒钳夹持无菌小棉球在显微镜下取中耳乳突分泌物,置入无菌试管后送检。经37℃,24h培养,取可疑菌落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2.1培养阳性率 送检113份分泌物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2株,检出率为10.6%。其中单纯型检出病原菌6例(12.5%),骨疡型检出3例(7.0%),胆脂瘤型检出3例(12.0%)。
2.2病原菌分布 检出的12株病原菌中曲霉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木糖氧化产碱菌1株。
2.3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见表1。
表1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规采用经外耳道采集脓液作细菌培养,由于该法有可能会有外耳道菌群的污染,而且也难于完全采集到中耳腔的标本,故培养结果是否真正反映中耳感染的致病菌存在争议[2,3]。作者认为经外耳道采集标本培养基本能反映中耳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在术前应常规进行检查,但若存在鼓窦、乳突病变需行乳突切开根除病灶时,则建议对鼓窦、乳突部位采集标本作进一步培养以指导术后用药。
有研究表明术中取乳突肉芽标本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病变是否活动有关[4]。Ahn等[3]对244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术中培养的阳性率(23.4%)明显低于术前(65.9%),而且术前培养出的14株菌种在术中有9株未见生长。而本组113例术中培养阳性12例(10.6%),明显低于Ahn等报道的23.4%。为获得较好的术中培养结果,建议取标本尽量在刚开放乳突腔时进行,避免过分的水冲洗;取标本棉签应先用生理盐水蘸湿后再取,以避免标本干燥;一旦标本留取后应立即送检。鉴于术中培养阳性率低的客观事实,建议应在术前常规培养,以作为术后用药指导。
Sattar等[5]对184例患者培养结果显示阳性率为84%,其中细菌96%,真菌4%;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达3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国内学者[6,7]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培养阳性率为78.6%~95%,其中细菌占95.7%~97.3%,真菌为2.7%~4.3%;细菌检出率最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2%~47.8%),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4.5%~17.4%)。本资料术中培养主要细菌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即使同一细菌在不同时间或不同个体其敏感性亦不一样,故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应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并随时间迁移经常予以复检。值得注意的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论何种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多不敏感,经验用药时应力求避免。有研究表明近年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8],本资料中术中培养真菌比例最高,应引起重视。作者认为当分泌物呈糊状时即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应适时予以培养确认。
1 PaPastavros T, Giamarellou H, Varledjides S. Obtaining specimens of discharge from the middle ear for cultures. LaryngoscoPe, 1985, 95(11):1413~1414.
2 Raju KGS, Unnykrishnan P, Nayar RC, et al. Reliability of conventional ear swabs in tubotym panic CSOM. J Laryngol Otol,1990,104(6):460~462.
3 Ahn JH, Mi-Na K, An Yk, et al. Preoperativ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of bacterial culture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Otology & Neurotology, 2012,33(1):54~59 .
4 Albert RR, Job A, Kuruvilla G, et al. Outcome of bacterial culture from mastoid granulations: is it relevant in chronic ear disease? .J Laryngol Otol, 2005,119(10):774~778.
5 Sattar A, Alamgir A, Hussain Z, et al. Bacterial spectrum and their sensitivity pattern in patients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Pakistan, 2012, 22(2): 128~129.
6 胡峰,黄彩忠,黄闻军,等.117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742~1744.
7 江广理,廖康,樊韵平,等.31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1):39~42.
8 薛建荣,徐勤,张堰,等.近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的变化.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7):441.
31000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