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关系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东兵,宓淑婧

(1.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 言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东莞、江门、肇庆)组成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与发达的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广泛,不仅拥有高新技术制造业,还存在着大量的传统制造业。这不仅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也为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等地拥有丰富的生产性服务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性服务技术,这为大湾区内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有利于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互动的过程中转变区域内传统制造业经济的发展方式。面对工业4.0的冲击以及《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大两化融合,在促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的大背景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更快地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近年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Guerrieri(2005)运用投入产业表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产业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联关系。[1]杜传忠等(2013)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各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分析,发现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并不高。[2]陈晓峰(2014)利用双变量VAR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分析。[3]傅为忠等(2015)基于AHP-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模型,对安徽省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评价。[4]张峰等(2016)运用VAR模型分析了我国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关系。[5]余沛(2017)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6]唐晓华等(2018)从耦合协调视角对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良性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7]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本文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建立贝叶斯VAR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进行分析,然后引入耦合评价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机理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包含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政策的耦合,其耦合机理如图1所示。

产业要素包含劳动、资本等,它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子系统的发展进度对产业耦合产生影响,而产业子系统间要素的互动交叉能够促进产业子系统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最终促成产业之间的高效耦合。随着制造业不断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劳动以及技术等创新要素,使得制造业的发展更加具有高技术与低耗能的趋向性,从而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制造业发展积累的资本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技术、采购、运输等服务环节的综合需求驱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汇集,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地优化自身资源的配置,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基于产业间要素的有效耦合,产业结构也出现耦合。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大量的知识密集型子产业,其对制造业的不断渗透可以促进制造业各行业中高技术含量占比提升,从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制造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差别较大的细分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关联也存在着差异,制造业各部门发展水平的不同会对其内部行业结构带来影响,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产业政策的耦合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等政策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政策的耦合。在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体系上,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大产业政策上的耦合能够为产业耦合的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是产业之间耦合互动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投入产出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来分析产业关联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投入产出表时间上的不连续性,运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两个产业之间的长期关系存在不足之处。为了反映时间序列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采用贝叶斯VAR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进行分析。

(一)贝叶斯VAR模型的构建

贝叶斯VAR模型以普通VAR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每个系数赋予先验分布,解决了普通VAR模型在样本时间序列较少的情况下所导致的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适用于对小样本时间序列的分析。本文从《广东统计年鉴(2003—2019年)》、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2003—2019年)、《香港统计年刊(2003—2019年)》、《澳门统计年鉴(2003—2018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局、澳门统计暨普查局(https://www.dsec.gov.mo/zh-MO/)、香港政府统计处(https://www.censtatd.gov.hk/home/index_tc.jsp),选取了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zz)与生产性服务业(sc)的增加值(对于香港和澳门的相关数据,通过汇率换算,将其换算成以人民币为本位币的增加值)作为内生变量,以2002年(=100)为基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进行平减,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及使数据变得平稳,对时间序列进行了取对数的处理。依据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批发及零售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个行业加总而得的增加值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31个制造行业的增加值加总而得。

1.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是进行模型分析的必要步骤,本文利用ADF检验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变量logzz和变量logsc不是平稳序列,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变量logzz和变量logsc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

对变量logzz和变量logsc利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logzz、logs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是构建贝叶斯VAR模型的前提。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3.参数及滞后阶数设定

本文采用Litterman/Minnesota先验分布,将总体紧凑度设定为0.1,相对紧凑度设定为0.99,参数衰减滞后期设定为1。设定相应参数后,依据AIC和SC等原则,将该模型的滞后阶数设定为2。滞后阶数选择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滞后阶数选择检验结果

只有当贝叶斯VAR(2)模型平稳时才可以对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通过对模型的所有特征根进行检查,发现该模型的特征根都小于1,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是平稳的,可以对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二)模型结果与分析

1.贝叶斯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受到来自自身和对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其自身所产生的动态响应。图2为贝叶斯VAR(2)模型脉冲响应结果。

从图2中的(a)图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自身在最初阶段就有了正向响应,且响应较为持久,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好的自我增强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来自制造业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后,虽然在当期数值仅为0,但是随着滞后期数的延长,也出现了正向响应,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给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推动效应。从图2中的(b)图可以看出,制造业对于来自自身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标准冲击,在当期均表现出正向响应,这表明制造业不仅具有自我增强作用,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给其带来促进作用;从第2期开始,生产性服务业所带来的冲击就超过了制造业自身所带来的冲击,并且其对制造业所带来的冲击在第3期达到最大,然后才开始减弱。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与管理等各方面的渗透对制造业向上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将来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其所带来的影响相较于制造业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更大。综合图2中的两幅图可以得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表现出关联关系,两者的发展均能给对方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2.贝叶斯VAR模型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主要是为了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对其自身和对方变化的影响程度。图3为方差分解结果。

从图3中的(a)图可以看出,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最初其自身的贡献度为100%,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对它的发展产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度受其自身的影响开始逐渐下降,到第20期,其自身的贡献度下降为86.35%。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贡献度逐渐上升,从第1期的0逐渐上升到第20期的13.65%,且越到后期上升越缓慢,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逐渐趋于平稳状态。从图3中的(b)图可以看出,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的贡献度由最初的78.88%逐步减少到43.43%,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的贡献度由第1期的21.12%增加到第20期的56.57%,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推动作用。综合图3中的两幅图可以得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带来的影响更大。

四、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分析

(一)耦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耦合系统,通过耦合评价模型测量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关系。耦合度主要指的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和发展的关联度,表现为两大产业相互影响的强弱程度。由于耦合度仅对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无法对系统协调水平的高低进行衡量,故而引入耦合协调度对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判断。

1.耦合度模型

在构建耦合度模型之前,要先确定功效函数。设Ui为构成产业耦合系统的第i个子产业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它代表着第i个子产业系统的发展水平。同时,设Xij为子产业系统i的第j个指标,即序参量。αij表示序参量的最大值,βij表示序参量的最小值。将Xij标准化可以得到功效系数xij,其代表着序参量Xij对系统的贡献值,其中xij的范围是0≤xij≤1。结合本文的研究,这里的i=1表示制造业,i=2表示生产性服业。功效系数xij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λij为各个序参量所对应的权重。若取i=1,则U1代表的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若取i=2,则U2代表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本文选用熵值法来确定权重,对序参量赋予的权重较为客观,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赋予权重时主观性所带来的影响。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模型表示为:

式(3)中结果的取值范围为[0,1]。

2.耦合协调度模型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揭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的协调程度。

耦合协调度:

表4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二)指标体系构建

单一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互动的内在作用机理,故而本文选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增长、产业效率四个方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测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5。

表5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三)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上文所构建的模型,首先,测算出2003—2018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U1、U2,两个产业的耦合度C以及耦合协调度D;然后,参照表4的划分标准,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等级进行划分,最终结果见表6。

表6 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评价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第一,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较高,且始终处在(0.98,1)之间,这说明两个产业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较强,这与上文两个产业之间关联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同时,也说明这些年来随着产业之间要素的不断渗透吸收与相互作用,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始终保持着较好的相互促进关系。第二,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且耦合协调阶段由2003年的濒临失调阶段演变到2018年的良好协调阶段。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向上增长态势,这说明两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上升共同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上升。第三,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值逐渐趋向于1。随着两个产业发展水平的趋同,产业间耦合协调度也逐渐上升,这说明产业发展的均衡性会促使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进步。但是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可能会对日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的进一步提升产生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8年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贝叶斯VAR模型和耦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其各自的发展均能给对方的发展带来正向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两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相较于制造业所带来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两大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互动发展程度是在不断增强的,从总体上看,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期,但是,两大产业发展的均衡程度,即制造业发展落后于生产性服务业,将会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制造业研发设计、产品流通以及内部管控等环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以达到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对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要素的吸收与利用的目的,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第二,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不同环节对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服务的不同需求,通过动态匹配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优质发展;第三,当地政府应明确并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良好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明确两大产业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政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