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外部监督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非金融上市公司研究样本的分析

时间:2024-08-31

王立凤,徐凌峰

(集美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 言

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面向众多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方,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审计服务与一般的商品买卖存在较大的差别[1]。审计收费不仅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审计市场尚未形成规范的审计收费标准,仅仅制定了最低的审计收费水平,审计收费制度不能彻底解决审计收费不合理的乱象[2]。我国审计市场的收费还需进一步规范,针对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审计费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Simunic(1980)[3]提出的审计定价模型。国内外学者基于该模型,侧重从公司内部研究审计费用,对于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未过多涉及。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关注公司的内部治理,还要密切关注公司外部治理。外部监督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社会公众监督与政府监督。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众了解、监督公司的主要媒介,具备快速传播舆论的功能,其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的治理作用已经被广泛的研究证实[4]。媒体的负面报道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能够揭示公司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风险,进而降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监管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媒体的负面报道不仅会增大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5],而且会强化审计师的风险意识,从而增加审计收费[6]。与媒体的社会监督属性不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是一种正式的外部监督机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法律环境相差较大,审计师对于不同地区的审计失败可能遇到的诉讼风险可能性不同[7],由此可能会选择更高的审计费用以弥补该诉讼成本。由此可见,不同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二者对审计费用的共同作用,以完整反映外部监督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外部监督如何发挥其监督作用,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自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评价和披露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同时要求审计师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独立性评价以来,公司自身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质量愈加重视。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车响午等(2016)[8]研究发现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对内部控制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法律环境越好的公司越可能披露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信息。逯东等(2015)[9]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受到的媒体关注度越多,管理层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越为关注,内控行为将更加规范,进而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然而,黄文妍(2021)[10]发现媒体报道数量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媒体前期报道数量可以反映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外部监督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内控是否作为外部监督发挥监督作用的有效路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现有的多数研究着重关注外部监督与审计费用的二元关系,未进一步研究不同外部监督机制对审计费用的共同作用和作用路径。此外,对于制度环境这一外部监督机制的研究则大多以静态指标作为研究指标,未考虑制度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停滞、静止的。有鉴于此,本文尝试探讨制度环境和媒体报道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速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外部监督对审计费用的内在作用机制,同时,就不同内控要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展开研究,以丰富现有关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框架体系。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一)外部监督与审计费用

上市公司是否真实披露其经营状况,是广大投资者迫切关注的焦点。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做出恰当评估并形成审计报告,其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审计费用是作为审计发挥其监督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Simunic教授提出经典的审计费用模型后,实务界与理论界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对审计费用的相关文献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层面,比如事务所品牌溢价[11]、事务所规模[12]、事务所变更[13]等;被审计单位层面,比如公司自身特征[14]、公司治理结构[15]等;外部环境层面,比如政府监管环境[16]、金融环境[17]以及媒体报道[18]等。审计费用的高低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即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Simunic的经典审计模型以及后人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均已验证二者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即审计风险、审计成本越高,审计收费水平越高。在制定审计计划以及执行审计过程中,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来自监管机构的抽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19],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上的新闻媒体报道所诱发的投资者过度关注,进而提高审计师审计失败被发现的可能性[20],从而面临更大的诉讼风险。

自美国通用公司、国内的蓝田股份的财务造假事件被媒体披露以来,媒体发挥的监督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媒体由于其自身的快速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征,一方面能够快速宣传公司的正面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可能传播公司的经营异常等负面信息[21]。两种不同性质的报道所产生的效果使得公司管理层决策行为以及战略导向并不一致,进而影响到审计师对于公司的风险评估结果。媒体正面报道能有效地反映公司治理水平较高,大股东滥用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从而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22]。媒体负面报道揭示公司所面临的困境,管理层可能采取激进的战略方案以期“扭亏为盈”,增加审计成本的投入,提高审计费用[23]。因此,媒体报道所导致的经济后果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进一步分析讨论其性质特征。

媒体关注作为公司外部监督的一种机制,其通过降低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约束管理层的激进政策发挥监督作用。但是,对于媒体报道不应只着眼于总的报道量,还应进一步分析其感情色彩,不同性质的报道产生的效果可能是截然相反的。首先,媒体负面报道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着公司经营状况可能存在问题的信息,损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24]。管理层基于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的考虑,又迫切地想改变当前舆论的风向,可能会采取激进的政策或盈余管理等方式,掩盖相关的经营、财务方面的问题。其次,媒体负面报道会引起投资者的过度关注,无形中会对审计师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遭受诉讼风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25]。同时,媒体正面报道可能带来不同的市场反应,如表现出公司良好的经营状态、较好的盈利模式、合理的组织架构等。一方面,投资者对该类公司未来发展抱有良好的预期,因而更倾向于购买该类公司的股票、债券等,公司的融资渠道更为广阔,财务风险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媒体正面报道宣传了管理层公司治理能力的卓越,为了保持良好声誉的稳定性,管理层更加倾向于选择谨慎的经营方式,保持公司未来平稳发展[26]。

2006年以来,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兴起,基于制度环境角度对审计费用的研究日益细化,学者们不仅从宏观层面研究制度环境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而且以更加细化的角度研究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政策的制定、税收政策的完善以及市场环境的宽松政策的运行等。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最低的行为标准,并不能完全约束公司以及审计的自利行为。制度环境是不同于媒体报道的另一种外部监督机制,其依赖于政府的强制性、权威性等特性发挥其监督作用。首先,公司所处的制度环境越完善,该地区的市场经济越发达,融资环境越宽松,投资机会越多,公司可能采取的战略越激进,扩张趋势越明显,这会使得公司的相应经营风险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27]。审计师在对该类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需要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补偿这部分审计成本和风险。其次,审计师自身在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中,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外部宏观条件,严格的制度环境会促进审计师规范自身执业过程,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同时,制度环境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敏锐,审计师预期审计失败后遭受的潜在诉讼损失越多[28]。因此,无论是从审计成本还是审计风险角度考虑,审计师为处于制度环境发达地区的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会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制度环境并不是静态、停滞不变的,而是动态、不断发展的。制度环境转变速度的加快,导致公司无法准确预测外部环境的转变方向。基于组织社会性研究,公司的组织架构存在一定的惰性,难以适应制度环境的改变,进而可能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风险[29]。同时,制度环境的转变速度加快,增大了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公司有动机去掩饰或隐藏一些不利信息[30],审计师在执行审计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审计投入,进而保证审计质量。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H1。

H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H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媒体正面报道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

H1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环境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H1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环境变化速度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二)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

内部控制质量反映公司内部运行机制是否运行良好以及执行是否有效。自美国SOX法案颁布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多,比如实证指出内控质量可提升公司投资效率[31]、可促进公司进行探索性创新[32]等,但对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早期的学者并未发现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3],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业务复杂度的提升,部分学者研究指出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师的审计收费[34]。但是,部分学者从另一个角度着手研究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更能有效地自我纠错,自我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审计师通过利用内控可能发现公司存在较多的问题,基于暴露出的大量风险点考虑,从而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35]。由此可见,学者们关于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中国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应当事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运行有效。如果审计师在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测试后,认为内控运行有效,可以选择更多地依赖公司的内部控制减少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执行。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审计师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内控质量的提高会通过管理层与治理层之间的权力制约,进而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稳健性,更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6];其次,内控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规划资金用途以及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37];最后,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良好的内控质量向审计师传递出公司经营更为规范、盈利能力较强以及提供的财务信息更为可靠的信号,审计师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成本,进而收取较低的审计费用[38]。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H2。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控质量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

(三)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

外部监督会对内控质量产生影响。一方面,高媒体关注度的公司由于媒体报道数量多,外部利益相关人能够获取的相关信息更多且获取成本较低,从而有效降低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媒体针对存在问题公司相关信息的深度挖掘、验证以及追踪,诱发资本市场广大投资者的关注,而这种类型的公司往往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内控问题[39],因此,媒体负面报道较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司的内控质量较差。另一方面,处于发达制度环境的公司,由于相关政策执行力更高,政府办事效率更高,惩罚力度更大,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40],以应对相关机构的审查。总而言之,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目的都是在公司面临危险时,做到有效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以及事后补救,以避免或解决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具有类似的目标。媒体负面报道数量增多,更多地反映出公司的内控制度存在缺陷,进而影响审计师对公司的风险评估,继而体现风险溢价;制度环境越发达,由于政府监管力度增强,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建设更为完善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更能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降低审计师执行审计程序时的成本,进而体现削弱制度环境所带来的风险溢价效果。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H3。

H3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媒体负面报道会通过内控质量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

H3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环境会通过内控质量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样本选取2011—2019年沪深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为了确保数据的可利用性,剔除金融行业,删除ST、ST*的公司以及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3 821个观测值。其中负面新闻变量取自CSNRD数据库,内部控制来源于迪博数据库,其余变量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对所有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各1%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审计费用(Fee)。参考Simunic(1980)[3]、冉明东(2016)[6]等对审计费用定义的做法,选取上市公司总费用的自然对数衡量审计收费。

(2)媒体负面报道数量(Neg_Q)。数据选取自CSNRD数据库中CFND子库。该数据库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采集、整理和分析上市公司财经新闻的大数据数据库,并细分了网络正面、中性、负面新闻和报刊正面、中性、负面新闻。本文将网络负面和报刊负面次数加总求和作为媒体负面报道数量。

(3)媒体正面报道数量(Pos_Q)。同(2)。

(4)制度环境(Law)。参考刘运国等(2019)[41]的做法,2016年之前的市场化指数采用王小鲁等(2019)[42]的研究报告中披露的各省份数据,2017—2019年的数据均采用前三年市场化指数变动幅度的平均值作为调整值,把前一年的市场化指数作为基数,相加得出下一年市场化指数。

(5)制度环境变化速度(Law_1)。参考林慧婷等(2018)[43]的做法,以市场化指数作为计算基础,在各个地区和省份理论上可实现的最快改革速度基础上,消除各个地区和省份结构化影响。具体定义为MSi,t= ASi,t/ FSi,t。其中MSi,t代表t年i省份制度环境变化速度,ASi,t代表t年i省份制度环境实际变化速度,FSi,t代表t年i省份制度环境理论最大变化速度。

(6)内控质量(IC)。参考王烨等(2021)[44]选取内部控制指数的做法,选取迪博数据库中内部控制指数/100。

(7)其他控制变量。参照多数学者做法,选取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报酬率(Roa)、是否亏损(Loss)、存货占总资产比率(Inv)、应收账款占期末总资产比率(Rec)、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流动资产(Cur)、流动比率(Liq)、是否“四大”(Big4)、审计意见(Opinion)、是否国企(Nation)、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i)。

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的具体定义

(三)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假说H1,本文构建了模型(1)~模型(4):

根据H1的假说,媒体负面报道、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变化速度会增加审计费用,媒体正面报道会降低审计费用,本文预期α1、γ1、δ1显著为正,β1显著为负。

为了验证假说H2,本文构建了模型(5):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审计费用(Fee)最小值为12.610,最大值为16.510,说明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中审计收费水平差异较大。媒体负面报道(Neg_Q)与正面报道(Pos_Q)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较大,说明媒体对于不同公司的关注度差异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平均值为33.940%,说明国内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Big4的均值为0.067,说明6.7%的上市公司聘请“四大”审计。Nation的均值为0.348,说明该上市公司样本中34.8%的上市公司为国有控股公司。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基本回归结果

1.外部监督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分析

外部监督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第(1)列中媒体负面报道(Neg_Q)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媒体的负面报道越多,对于公司的负面效应越大,审计师基于风险收益的考虑,会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支持假说H1a。在第(2)列中媒体的正面报道与审计费用并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媒体的正面报道并不能有效提高审计师对被审计公司的信赖度,进而降低审计收费,故拒绝假说H1b。综合两项结果可知,审计师对于媒体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最终体现在审计收费水平上。第(3)列与第(4)列表明,上市公司处于较好的制度环境下,基于深口袋理论,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更大,由此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弥补该部分风险,支持假说H1c;同时制度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会提高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成本搜集相关资料,最终体现为审计费用的提高,支持假说H1d。

表3 外部监督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2.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分析

内控质量、内控要素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第(1)列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审计师对其风险评估结果也更为良好,进而收取的审计费用相对偏低,验证了假说H2。第(2)列与第(4)列显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对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方面的建设更为完善,有助于降低审计收费。第(5)列显示,信息与沟通和审计费用之间呈负相关,但是并不显著。第(3)列与第(6)列显示,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均显著正相关,原因应该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与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密切相关,审计师基于审计风险的考虑,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以弥补这部分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收益损失。

3.内控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外部监督、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表5第(1)列中媒体负面报道数量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其结果前文已验证。第(2)列中媒体负面报道与内控质量在1%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媒体负面报道数量可以反映公司的内控缺陷问题。第(3)列中媒体负面报道、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仍然保持显著相关性,根据中介效应的结果分析,属于部分中介效应。第(4)列中制度环境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其结果前文已验证。第(5)列中制度环境与内控质量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制度环境促进公司提高其内控质量水平。第(6)列中制度环境、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仍然保持显著相关性,根据中介效应的结果分析,属于遮掩效应。

表5 内控质量的中介作用

(三)进一步分析

1.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新闻媒体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制度环境可以促进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更有效地反映出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一方面,从媒体组织自身角度而言,由于制度环境严格,媒体报道公司相关信息时更为谨慎,以避免因“蹭热点”而遭受相关部门的惩处。制度环境发达地区的媒体组织报道的信息更为可靠,审计师可以提高对相关媒体组织的信赖程度,进而发现公司相关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而言,制度环境的完善可以吸引更多的媒体组织进入该地区,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 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为快捷、迅速。在制度环境发达地区,媒体组织之间可能形成竞争关系,迫使其必须为自己报道的事件负责;同时,媒体组织发展迅速,通过相关合并手段壮大自身报道覆盖范围,使得影响力更为广泛,发布媒体信息的效应更为轰动。

表6回归结果显示,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前文已验证。媒体负面报道与制度环境的交乘项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表明制度环境越发达的地区,媒体负面报道的信息越真实可靠,反映的公司经营问题越值得审计师信赖。基于审计风险或成本考虑,审计师可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表6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2.分组检验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品牌、人才培养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较低的审计风险。外部监督的变化可能并不会影响国际“四大”向审计客户收取的审计费用。

首先,国际“四大”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其审计程序已经相当完备,后期外部监督发生改变,其审计程序并不需要更多的增加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国际“四大”采取一体化经营策略,在承接不同类型客户时,审计收费有着既定的标准和规则,外部监督的变化可能不会导致其审计收费的异常变动。综上所述,本文将样本分成“四大”与“非四大”两类,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分组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可见,在“四大”样本中,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无显著相关性,制度环境与审计费用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在“非四大”样本中,媒体负面报道、制度环境与审计费用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较于国内所而言,审计收费受到外部监督的影响更小。

表7 分组检验结果

上市公司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会引起资本市场的积极关注。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一般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已存在较大的问题。此时,媒体的挖掘、验证以及跟踪报道可能导致投资者对该类公司信任度进一步降低。同时,在发达的制度环境区域,相关政府机关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可能会亲自调查取证,无形中增加审计师的外部压力。因此,本文将总样本分成“非标”与“标准”审计意见两类,分别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见表7。由表7可见,在“标准”样本中,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制度环境与审计费用无显著相关性;在“非标”样本中,媒体负面报道、制度环境与审计费用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在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中,审计师更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抵消其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的花费。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1—2019年沪深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不同外部监督机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与制度环境两种不同的外部监督机制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内控质量在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二者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制度环境与审计费用二者间发挥遮掩效应。但是,媒体的正面报道与审计费用并无显著相关性,意味着媒体的正面报道并不会导致审计师减少审计资源的投入,进而降低审计收费。内控质量与审计费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内控五要素中控制环境、控制活动能够显著降低审计费用,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呈显著正相关,信息与沟通和审计费用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1)制度环境与媒体负面报道两种不同监督机制能够发挥协同效应,进而影响审计费用;(2)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专业技能和独立性,并不会受到外部监督变化影响而改变审计费用的收取;(3)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受到媒体监督和政府监督的概率更大,审计师基于风险或成本考虑,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基于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启示:(1)放宽对媒体的监管,保持媒体报道的相对独立性,鼓励媒体以不同的传播路径向大众客观公正地报道公司信息。媒体的挖掘、验证、跟踪报道能有效地降低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帮助广大投资者辨别出优质公司与垃圾公司,避免遭受投资损失。同时应认识到,媒体行业要保持长期良性竞争状态,一定程度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行政监管的力度把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2)政府要为上市公司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全面提高市场化程度,营造一个交易有保障、融资有渠道、投资有方向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严格惩处相关公司违法违规行为。(3)公司自身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等,尤其要加强内控的控制环境与控制活动两要素的完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费用的支出,节约公司的成本支出。(4)审计师在制定审计费用时,不仅要考虑公司自身的内部状况,而且要重点关注公司所处的制度环境以及外部媒体的评价,进而做出合理的审计定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