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海军,孙福胜
(大连海事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刘海军,孙福胜
(大连海事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分析辽宁省农民工特点及市民化现状,探讨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
近年来,辽宁省的城市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辽宁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开始了自身的演进和发展.
一般而言,农民工是指到城市务工的户籍在农村的劳动者.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从职业层面讲,是由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从社会身份层面讲,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农民工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从观念层面讲,农民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市民观念转变.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09年底,辽宁省农民工约310万人,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葫芦岛等市.辽宁省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职业培训.二是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大部分为临时工、季节工,多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介绍就业,通过劳动力市场介绍和正式招工的较少,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劳动关系复杂,很多没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三是从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矿山、建筑、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苦、脏、累、险等条件艰苦、收入较低的行业和岗位.四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发展.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较大;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目前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局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大多数农民工未能真正以城市居民身份和良好心态在城市中立足与发展.对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部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渐渐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职业、社会身份、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大多处于较为明显的低水平,不仅妨碍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的交往和接触,而且妨碍了他们在文化层面上与城市文明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其市民化.
尽管辽宁省各级政府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辽宁省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社会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必然使农民工成为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严重阻碍了农民工适应城市、融入城市及最终向市民的转变,影响了辽宁省城市化的进程.
(1)制度性排斥,农民工发展受限.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制度,而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根源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成为制度性排斥的基础性制度.由于制度阻碍,农民工仍面临着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有限、教育不公平等主要问题.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本身的缺陷,进城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尚未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待遇.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封闭性,事实上并没有将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而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遭遇教育不公平,教育权利得不到切实维护.诸多制度性阻碍使农民工自身多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2)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城市需求.进城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劳动技能缺乏是阻碍其市民化的直接因素.辽宁省农民工大多是初中文化,缺乏技能,因而就业岗位差,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繁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收入水平低,资本积累困难;另一方面,心理素质较低,适应城市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依然以生存需要为原则,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生活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低素质的农民工已不适应辽宁省产业发展和升级换代的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给辽宁省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思想不解放,产生一些社会心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对农民看法的不客观性,造成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思想认识上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行为上狭隘偏激的歧视.有些城市居民把进城农民看做"乡下佬",瞧不起农民工,不尊重农民工.城市政府为了维护辖区的利益和稳定,对农民工采取"经济接纳,社会拒入"的方式,服务型政府理念没有深入落实.由于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处在城市的边缘和底层,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人身权利、经济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而且他们为城市建设所作贡献与其应得利益不相符,更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久而久之,形成一道坚硬的"过客心态"[1]屏障.这不仅疏远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社会心态问题,而且也给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抓好农民工市民化对推进辽宁省城市化、现代化非常重要,它不仅意味着农民工居住地域的转移与职业身份的变换,更意味着农民工生活方式、角色意识、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的变迁,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心理等多个层面.针对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就农民工的有关问题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如2006年1月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全面系统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因此,辽宁省各级政府要真正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立法和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舆论宣传和导向等多方面入手,积极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进而推动辽宁省农民工的市民化.
(1)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2009年4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辽宁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若干规定》,提出全省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公民的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因此,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一些特殊待遇,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建立全省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让每一个公民都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允许在城市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工转为市民,在当地落户.通过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使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人口管理手段向证件化过渡.
(2)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一要保障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机会,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为统一、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市场,在政府有效调控下进行市场化运作,开展好职业中介、信息咨询、职业培训、职业能力测评、劳动人事代理等服务工作.二是要保障农民工的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使农民工子女在文化知识和身心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有学者主张"加大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力度"[2],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三要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民工中劳动关系比较稳定的技术工人、技术骨干,其社会保险可以考虑与城镇当地职工并轨,享受同等待遇;理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衔接,保证已进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个人账户的可转移性和便捷性;不断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尤其是在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上争取新的突破,使农民工同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努力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法制化、规范化.
(3)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为农民工服务.要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不断增强社区成员的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各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公园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自2008年起,辽宁省将按照"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逐步将农民工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并构建起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政府有必要把农民工的培训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内,并列入政府官员的考核范围,以确保农民工培训工作能落到实处.2005年,辽宁省政府提出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此外,还应注重对农民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增强农民工的自信心,提高农民工的竞争参与意识,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政府应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的"分类战略".即依据辽宁省实际,对于经营户、技术劳动力以及久居城市的农民工,应加快市民化进程,有条件的应尽快转化为城市户籍人口;而对于低技能劳动力以及新入城市的农民工,应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适应城市社会的能力;对一些年老的农民工,提高他们的生活收入是一项重点工作,并不一定急于让他们市民化.政府实施"分类战略",能够充分考虑农民工实际,照顾各个层次的农民工,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一项好措施.
政府应摒弃传统的"劳动力管理模式"观念,逐渐向"居民管理模式"观念转变,建立长效化的管理体制.李强认为"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3].农民工是城市的新移民,政府应在继续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的"软环境"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并以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城市居民应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和人格,改变对农民工的保守思想,消除排斥外来人的狭隘心态,与农民工平等和谐相处.农民工要增强主体意识,努力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人际关系意识以及城市文化意识等,使思想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是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从而提高农民进城后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议结合辽宁省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牵头,企业、周边农民共同入股兴建外口公寓,实行市场化运作,使企业、周边农民、流动人口三方共同受益,真正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和生存质量.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工市民化拓展就业和生存空间,加大对小城镇公共事业的投入.例如,加大对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四是要制定科学的城镇体系和新农村发展规划.钱正武提出"必须提高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则是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4].只有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人口才能不断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才能使农村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相互交织、稳步运行.五是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
随着辽宁省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不断加强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为推动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新的建议和对策,必将有力地促进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何晓红.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24.
[2]李兴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51.
[3]李 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2.
[4]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15.
Problems in citizenization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Hai-jun,SUN Fu-s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lian Maritime Univ.,Dalian 116026,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quo of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citizenization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Based on this,it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itizenization ofmigrantwork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Liaoning Province;migrant worker;citizenization
1671-7041(2010)06-0096-03
C912.8
A*
2010-08-15
辽宁省百项课题、千名专家学者服务振兴大型调研活动调研课题(2010dyktshjs-01)
刘海军(1968-),女,辽宁凌源人,副教授; E-mail:lhjhsdx@sina.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