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武汉建筑装饰艺术的丢失——楚艺术

时间:2024-08-31

叶 紫

(东莞技师学院艺术系,广东 东莞 523000)

武汉建筑装饰艺术的丢失
——楚艺术

叶 紫

(东莞技师学院艺术系,广东 东莞 523000)

透过楚河汉街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武汉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楚文化”,楚艺术中散发着独特的生命感染力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应该表现在武汉建筑装饰艺术中。

楚艺术;本土;继承;创新

一、楚文化代表之城——武汉

文化,作为历史的“血液”,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城市和建筑中,深深融入人们内心,对城市的构造、人们的思想理念及行为起着悄无声息的影响,是构建城市的灵魂之石。建筑,则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发展而镌刻的“史书”。[1]文化,是流淌在人类内心的一杆笔,勾勒出东南西北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记载着人类发展的精神世界。建筑这一本“史书”,反映着不同时间的人类精神领域。

早在春秋战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可谓独霸中原,强势一方,在楚庄王时期,楚国不断扩张,从北到汉阳,南到百濮,各群蛮百越之地,都并入楚国版块,达到鼎盛的境界。政治上的多元化延伸到了文化的多元化,造就出别具一格的特色楚文化。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和民族的不断融合,楚文化的发展可谓海纳百川,恢宏庞大,以长江为载体不断渗透南方地区。而身处长江沿岸的都市武汉,潜移默化与楚文化结融为一体,可以说,武汉是楚文化“代表之作”。[2]

武汉在这种多元化的楚文化影响下,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异彩纷呈。在汉口的租界建筑,不难发现有明清时代转变的建筑,在武汉法国领事馆,有晚清文化影响的建筑,在武汉市内更有不少受楚文化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

二、楚河汉街

楚河汉街位于武汉核心地段,楚河连接沙湖和东湖,汉街是楚河南岸的商业步行街。楚河汉街不仅仅只是商业步行街,它还是武汉文化发展和社会综合效应的宣传景点。它的建筑设计风格以民国建筑风格为主,中间穿插配合着现代建筑和欧式西方建筑风格。

图1 楚河汉街部分建筑风格

如图1所示,楚河汉街这种大杂烩形式的建筑装饰,以民国风格为主,缺乏艺术感染力。民国建筑艺术在“夹缝”中生存,既要保持传统艺术形式又要接受外来艺术洗礼,在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形式。

楚文化主要是由两个文化构成,第一个是“内核”文化,这类文化主要是随时间的长远而形成古老而纯粹的文化,它的发展与形成是自生根立的,第二个是“外缘”文化构成的,它是新形成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对外文化的吸收,包容。它的发育不完整,也不是自生根立的。楚文化历史延绵流长,是武汉所特有的,它对武汉建筑文化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楚文化是武汉建筑文化的“内核”,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要得以传承,就需要我们不断超越表象,剖其根本,去寻找隐匿背后本质文化,这才得以让我们楚文化不断传承,而不是以另外一种文化取代。

三、武汉本土建筑装饰艺术的生与死

中国不仅从经济上进行改革开放,艺术上同样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向西方学习。一些人因而形成了扭曲的艺术价值观,认为只要是外来的艺术都是有品位及价值的艺术,造成了有偏差的艺术审美。例如现在很多地产开发都会给小区命名为“巴黎豪庭”、“米兰印象”、“剑桥春天”等,装饰设计风格都是欧式的建筑装饰风格。当外国对我们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叹为观止,想要研究中国许多古老的城市的时候,我们却无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财富。我们的市民不仅没有抗拒这种媚俗的操作而且还欣欣然地接受,使得城市失去了特色文化基础。武汉是历史老城,但是这里的建筑缺少艺术魅力,变得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复制高楼大厦。武汉市一直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城市,这种特色城市的打造,首先就离不开特色文化的熏陶。[4]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艺术发展、创新最好的“温床”。继承传统,并不是要求任何建筑装饰都要用到楚文化,都要历史重现,如果只是单纯的复制,那么艺术也就“死了”。而是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周边氛围及建筑物的性质去考虑,借鉴楚文化特有的符号、色彩,并创新运用到新建筑中,使人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富含楚文化的传统建筑特征。

四、武汉中的楚文化建筑

纵观武汉,虽有万丈高楼拔地而起,高楼大厦层出不穷,公共建筑高大宏伟,但仔细看起,能够揭示楚文化艺术,继承楚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却寥若晨星,即使这样,在武汉的建筑中,仍然许多建筑继承楚文化特色中做出了许多贡献和大胆的尝试。从中我们可以借此学习领悟出更多楚文化特色,能更好地指引以后的创作方向。

东湖磨山楚城设计灵感主要参考汉代建筑形象和近代古朴民居生活的思想形态构架,结合《楚辞》中的所针对楚文化建筑描写,并参考了楚文化中的文物器形及当时环境。游览过磨山楚城的朋友都了解其在楚文化建筑中的地位的影响是深远的,磨山楚城不仅在结构形态上继承楚文化的发展,更向游客展现出楚文化的灵魂。最具特色的要数楚城楼的设计,尤其楚望楼,它引用楚阙的格局,在《楚辞·九歌·河伯》便有“紫贝阙兮朱宫”的记载,可视为楚阅的遗制。

在楚城门的设计上,也是别具匠心,城门两侧设置对立阙形望楼,中间设立普通阙形望楼,两侧对立阙形高大望楼的与中间普通望楼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彰显出楚文化南北结合的文化风格。又如楚天台,是参照章华台为原型设计的,又与地形相契合,它是高达40多米,5层结构大型的楼阁建筑,这座庞大的建筑体,因其错落有致且相辅相成的造型处理,带给游客一种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的感觉,从而在整个建筑上,凸显楚文化古老纯粹精神意境,整个东湖磨山中淋漓地展现出楚文化中的“崇风尚火”、“开放融合”、“尚赤”等文化特点。

湖北省出版社大楼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造型灵感来自于“编钟”,形似编钟上的突起。在主体建筑中,双塔的头部之两翼翘翅展开,取意于楚文化中的凤的意象,而且翼翅宽阔飞出,恰似楚文化中变形的楚凤,充满力量与浪漫之感。[3]而双塔造型上玻璃幕墙,宛如两条飞龙冲天而起,动感美十足。

汉街作为武汉又一地标性建筑,给武汉带来很多综合效应。这么独具特色的建筑,为什么设计者不考虑运用本土艺术,却选择了民国风格和现代、欧式相结合呢?民国风格并不是武汉的本土艺术源头,它也不具备标志性,并且其艺术沉淀也不及楚文化艺术。

图2 楚河汉街展现出的传统元素点滴

当然楚河汉街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如图 2中的一些传统元素的载入都是可圈可点的地方。但遗憾的是,主题风格思想的偏差已经主导了它的整个艺术风格。

六、打上传统符号的“钢印”

人需要名字,名字就是我们存在于空间的符号,它作为我们的识别标志出现。同样艺术也是需要符号标识的,艺术因为其地域性、时空性、气候性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去辨别它,当我们辨别出艺术的风格形式之后,根据我们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底蕴,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评价。这就是符号的魅力,传统符号的运用可改变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城市,它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带给我们生命的活力,不需文字说明就能传达艺术最原始的魅力。

图3 楚河汉街某建筑立面

图4 中国传统门窗

图3是汉街的一座建筑的立面,简化了的欧式装饰纹样的窗户本身是漂亮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它打上汉街的标志,乍一看这个图片我们是分辨不出它的背景来历的。这种“洋货”就像是现在流行的“香蕉人”一样,外黄里白,只是它是“外白里黄”。讽刺的艺术,窃取的艺术,艺术的前面加上“讽刺”、“窃取”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因为艺术本身是不需要这些字眼的,它就是一个积极的、向上的、褒义的“动词”。而图4,一眼就能识别出它是中国传统的石窗,根据石窗图案的变换,线条的组合,可以在进一步确定它的背景年代。

中华传统艺术本身已经具有这么多的符号语言,为什么还要去搬弄一些外来的符号强加在上面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现代城市的建筑艺术设计中。楚人崇尚自然,对大自然中的万物生灵都非常的赞美,楚文化将自然中的美景高度浓缩,取其精华。古代的楚国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区。它融入了很多文化,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风格。楚艺术突出的图案、色彩、造型,尤其是图案大都是以曲线和弧线组成。线条流畅活泼,给人以活泼、飘逸的自然美感。楚艺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与活力,这些符号可以巧妙地运用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独具魅力。

七、楚装饰艺术魅力

楚艺术洋溢着浪漫的激情与生命的活力,它所塑造的造型优美且独具风格,纹饰飞扬流动,色彩艳丽繁富。[5]与熟悉的中国传统古代艺术相比,更多了些许青春的气息,似乎更能激起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悸动。楚艺术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的生命活力、强烈向往自由的文化精神是后来的中国文化相对受压抑的一种精神。

图5 楚艺术造型

如图5所示,女人、凤凰、龙,凤凰踩在女人的手掌上,姿态优美,头部上扬,把凤凰的气质刻画的惟妙惟肖,女人似在祈求善而美的凤战胜恶而丑的龙,这又是楚人尊凤贬龙风俗之反映。画中人物与动物形象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别具一格,趣味横生。楚文化图腾中,蕴含有特定的神话以及民俗民风,有着特定的意义和代表性。含义深刻的楚文化图腾应该成为本土艺术研究的背景与创作的艺术源泉。

楚文化中的装饰艺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敦厚、健康、乐观的情感,无论在装饰风格和表现技法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楚文化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原始的艺术情感洗涤着乌烟瘴气的城市;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励着我们奋勇开拓;辉煌灿烂的艺术照亮了我们的艺术创作之路。

现代艺术应该对楚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昨天的装饰艺术对于今天是传统,今天的艺术对于明天的艺术又是传统。只有在不断地发展创作中,建筑装饰艺术才能永葆青春。

八、楚艺术继承与发展

楚文化艺术是华夏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地域性也非常明确,可以将其作为本土文化艺术发展起来。武汉作为楚文化的传播地,与楚文化有着深长的渊源。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播楚文化,并根据现代艺术对其进行创新。

文化沉积对建筑发展起到灵魂指引作用,楚文化的发展得以建筑结构形式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令人欣慰的是,楚文化的发展深入在武汉各个角落,往往这种结构形式出现类似一块较大的璞玉,只有精雕细琢才能勾勒出属于内心的文化,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外缘”文化,设计者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特色,把握楚文化的内在本质,加深对楚文化的了解,而不是用过多矫揉造作的设计来凸显所谓的“古今结合,现代风”。[6]笔者试从建筑装饰等几个方向,呼吁大家重视属于自己的楚文化,如上面提到的东湖磨山楚城,这种建筑对于我们发展及继承传统楚文化和发展旅游文化等都有推动作用。提炼楚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将楚文化建筑中的空间格局和装饰装修,以现代设计手法加以运用,实现传统楚文化意识形态的创新。这样在延续楚文化精髓同时不断创新开拓,一个最具突出鲜明文化特色大都市将会出现。

武汉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楚文化艺术应该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发展,只有将本土文化充分地开采、挖掘、打磨,一座老城才能释放出其耀眼的光芒。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20—25.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08):46—45.

[3]刘玉堂.凤与楚文化[N].长江日报.1993—12—14(10).

[4]王琨,谢兴保,袁强.武汉建筑与城市文化[J].城乡建设副刊,2005(07):2—3.

[5]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和建筑》[J].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03):50—51.

[6]梁峥.从武汉建筑谈楚文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4):1—2.

(责任编辑:郝 锐)

The Loss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in Wuhan——Chu Art

YE Zi
(Department of Art,Dongguan Technician College,Dongguan,Guangdong 523000)

Chu culture,represent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 from the Chu River&Han Street,displays a unique life appeal and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spirit.This passionate art should also reflected in architectural art.

Chu art;native;innovation

J59

A

1008—7427(2017)04—0030—04

2017—02—12

叶紫(1989—),女,湖北天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