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 浩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饮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类似中英饮食习语俯首皆是,譬如butter and bread、a piece of cake、hot potato、炒鱿鱼、开小灶、吃闭门羹、生米煮成熟饭等。迄今,很多学者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如刘淇通过对比的方法曾指出,中英饮食习语的概念意义与联想意义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迥异的地理特征、文化积淀和认知概念图式;董镌鸿从民俗文化的角度阐明中英饮食习语的异同;至于饮食习语的语义理据问题,也有很多人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过探析,如鞠静、刘珍、张晓微等。但他们要么纯粹地认为是由转喻机制引起的要么仅仅解释隐喻是饮食习语语义理据的根本机制。笔者认为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饮食习语的语义理据应该具有转喻和隐喻的双重属性,仅通过其中一种机制,是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因此,笔者将从人类认知思维出发集中探讨如下两个问题:(1)引起中英饮食习语表达不同的认知根因到底是什么?(2)饮食习语如何获得其泛化意?
客观主义论者坚信世界上的物体都具有独特属性,这些属性不依赖任何人而存在,人们通过范畴和概念来认识它们,进而用语言表达概念和范畴。而主观主义认为人们对周围物体的认识是天生固有的,意义也是与生俱来,属于人的天性的一部分,而非通过体验感知。由此可知,客观主义重理性分析和寻求真理,主观主义重感性、直觉和想象。很明显,这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莱柯夫为了把这两种关于意义和现实的关系的哲学论点结合起来,他提出了体验主义(Experientialism)一说,认为“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都忽略了人们是通过与真实世界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1]体验主义强调意义关键在于“体现”(Embodiment),应该从生理感官能力和社会经验来理解意义。从根本上来说,认知就是体现。“真理和人们的概念系统息息相关,概念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被人们的经验感受验证着和挑战着”。[2]笔者认为体验主义能够很合理的解释造成中英饮食习语不同表达的原因。
起初,对于转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修辞属性和效果。莱柯夫是首先发现“转喻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思维,扎根于经验并为思维和行为的系统原则服务”。[1]例如句子She is just a pretty face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转喻the Face for the Person。范畴中的成员可以用来表示整个范畴并具有一定的原型意义。转喻的扩展和延伸是通过视角化实现的,本质是在同一个概念范畴当中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隐喻能使普通的语言在一个全新的语境中获得深刻的内涵。“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相似或一样”,这是隐喻传统的意义。在莱柯夫和约翰逊联合撰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思维表达的方方面面。
莱柯夫和特纳曾指出转喻和隐喻同属映射,在本质上都是概念性的,可以约定俗成,并且都能扩展语词的意义,使其产生泛化含义。”李永芳认为“所有的认知行为和语言形成一个连续体,隐喻与转喻之间没有根本的划分标准和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体现在等级程度上而非绝对对立”。[3]转喻是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中的两个域间映射,隐喻中相映射的两个域却是存在于不同的ICM,一个ICM中的范畴映射到另一个ICM中。基于转喻的隐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这个连续体中两者之间模糊的界线。基于转喻的隐喻指的是两个不同域间的映射,但最终能追溯到同一个概念域。[3]并且,植根于转喻的隐喻更加基本和更加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传播民族饮食文明和习俗的重要表达形式。在汉英饮食习语中都能找到表达“饮食是生活必要组成部分”的习语,如民以食为天(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兵马未动,粮草先行(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One can 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等。又如,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面包”相当于中国主食之一“米饭”,汉英饮食习语中意义基本重合的相似表达有:养家糊口(earn one’s bread)、失业(out of bread)、不劳而食(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等。
对于调味品盐,汉语中有很多与之相关习语,如盐为百味首、咸菜煮豆腐——不用多言(盐),咸菜拌豆腐——有(盐)言在先等。英语中“salary”(薪水)实际上就是“salt money”的混成体。在中世纪,盐是一种珍贵的物品,英国王宫贵族通常将其装在一个精美的银制盐罐中,按照宴客礼仪,大盐罐应放在长桌中间,贵客坐于其上,显示其尊贵,而普通客人或穷亲远戚则坐在离盐罐较远的地方。 因此,在英语中含盐的习语有worth one’s salt(称职的)、be faithful to one's salt(忠于自己的职位)、above the salt(坐上席,受尊敬)、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认知的一部分,而认知是通过体验来实现的,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语言反映了用户的认知文化内涵,丰富了传达这种内涵的渠道。归根结底,体验主义是人们理解汉英饮食习语区别的哲学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其使用语言的历史进程中都会烙上专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印痕。同时,由于相似的认知体验和方式,以及本身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的共性,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迥异的语言,基于使用者的共同的认知经验,又为使用者理解扎根于不同饮食文化中的饮食习语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笔者一直秉承“在认知过程中转喻比隐喻更加基础”的观点。转喻思维更贴近人类认知的过程,很多常见的隐喻实际上是由于转喻的使用而滋生出来的。饮食习语是认知和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遵循这个道理。从源头上来说,饮食习语的认知理据应该是转喻的。笔者曾对100余对汉英饮食习语进行调研分析,旨在构建一个认知语义理据模式来阐述这些习语获得普通泛化意义的过程。分析得知,转喻在饮食习语获得其泛化首义的过程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该意义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笔者认为这些饮食习语在日常表达中有更多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意义实际上是通过基于转喻的隐喻机制映射的结果。下面将具体分析饮食习语如何获得其泛化意义的完整过程。
1)bread and butter
众所周知,面包和黄油被认为英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关于面包的习语众多,如bread and butter, quarrel one’s bread and butter等。起初习语bread and butter是“维持生命的来源”的意思,这个意义是由转喻部分代替整体(The Part for Whole)衍生的,用黄油和面包来代替所有的生活来源。但该习语要表达的意思远远不止于此,它延伸到更多的认知域,如职业域中的工作(I have been working for one year but chewing carefully I gained nothing, still worry about bread and butter), 争论域中的论点(The real bread and butter elements come in Part II, where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 advanced graphics rendering techniques)。 该习语语义构成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bread and butter 语义形成结构图
2)开小灶
“小灶”一词的意思是集体伙食中的最高标准,区别于大锅饭或中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为“特殊待遇”,“开小灶”则指“提供超出一般的待遇或条件”。不难看出,小灶“特殊待遇”这一意义也是通过转喻行为代事件(The Action for Event)映射而来,用“加餐’这一行为来指代”特殊关照“这一事件。而在不同的认知域中这个习语就泛化出不同的意义。如在短句“美国经济学家提醒中国外贸:开小灶不足取,以长期补贴刺激出口会破坏经济平衡”中,开小灶映射到财政域中意义为“补贴措施”;又如在例句“北京队主教练根据这种情况,决定给这员‘新丁’开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中的意思是“补练、加练”,很明显这个意义是由基于转喻的隐喻映射到“培训域”中得来的。这一意义获得过程可如图2所示:
图2 开小灶 语义形成结构图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饮食习语的首个泛化意义是通过转喻生成的,而其他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更广泛一些,认知语义理据应该为基于转喻的隐喻。因此,其认知语义理据模式可用图3来表示:
图3 饮食习语认知语义理据模式
饮食习语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传承并表达着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信息,并把它们储存起来世代相传。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中讨论中英两类饮食习语,目前所做的研究大致能得出如下结论:1)体验主义是造成中英饮食习语不同表达的认知根源;2)在饮食习语获得首个俗成意义的过程中,转喻映射至关重要;3)饮食习语的其他众多义项通过基于转喻的隐喻映射构成一个语义系统,分布在首个俗成意义周围。揭示饮食习语蕴涵的深层信息,比较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异同,不仅能帮助我们全面掌握其文化内涵,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LAKOFF. G & M. TURNER.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 李永芳 泛化英语专名引申意义的认知研究 [ D] . 2007.
[4] 刘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汉英语言中饮食隐喻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4.
[5] 鞠晶.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J]. 学术交流,2009,5.
[6] 刘贞玉. 英汉习语中的饮食隐喻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