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教师负性情绪体验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 丹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建设和发展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按照大学的层次,一般将大学分为重点与高校,重点大学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给予保证优先、重点发展,并要求其起骨干作用的高校,如入选“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在经费拨款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如招生就业、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享有优先权,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最顶端。包括全国重点高校(归教育部所属)、部委属重点高校、地方重点高校等;高校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是国家未进行重点建设的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绝大多数,相对缺乏获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先权,主要包括部委所属一般性大学和学院、地方一般性大学和学院等。[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公立普通本、专科高等学校2358所,重点大学1223所,另外大部分属于高校。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建设和发展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特殊职业,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除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科研任务。而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是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也成为大学教师负性情绪产生的主要工作原因。我国高校教师的情绪体验现状如何?是否经常体验到负性情绪或者大部分教师体验到负性情绪?探讨调整高校教师负性情绪的策略对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维护教师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考查高校教师情绪体验现状。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H1:高校教师情绪体验中存在负性情绪体验;H2:个别负性情绪如心烦等出现频次高。

利用正式问卷于2013年末对辽宁省3市、湖北省1市共5所大学的教师随机选择进行施测,发放问卷200份,实际统计用数据为193份,有效率96.50%。

借用Watson(1988年)等人编制的情绪体验量表,调查高校教师的负性情绪现状。该情绪量表包括心烦的、紧张的、心神不宁的、易怒的、坐立不安的、恐惧的、内疚的、害怕的、害羞的、敌意的十个负性情绪形容词构成,要求被试选择在某一时间内体验到的一种或多种情绪状态,进行频次统计。

表1 样本特征

一、高校教师的情绪体验现状

高校教师对工作中曾经体验到的负性情绪的频次上看,教师用来描绘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体验过的负性情绪的词汇总频次为 347,其中,心烦的(98)50.8%;紧张的(92)47.7%;心神不宁的(42)21.8%;易怒的(35)18.1%;坐立不安的(21)10.9%;恐惧的(20)10.4%;内疚的(17)8.8%;害怕的(13)6.7%;害羞的(5)2.6%;敌意的(4)2.1%。高校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负性情绪。从负性情绪频次调查表看,近五成的人是心烦的、紧张的状态。总体来看验证了假设H1和H2。

通过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教师认为引起他们在工作中产生较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的工作事件主要有:最高学历、职称、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具体引起负性情绪的工作事件及频次见表。

表2 负性情绪的工作事件内容频次表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的工作负荷过大是普遍现象。科研任务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教学中需要备课、制作课件、指导学生等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也会用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容易出现抱怨、委屈、疲劳、无动力、无热情等不良情绪反应和状态。在本研究中将教师的最高学历、职称、年度完成科研情况和每周课时这几个因素是引起负性情绪反应的工作事件,通过访谈调查教师本身的(如家庭、人际关系等)事件对教师的情绪影响小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因素对于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自己难以排解。

二、高校教师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工作中的持续性压力源是产生负性情绪的根源

压力源是使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刺激因素,时间较长持续存在的称之为持续性压力源。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之间竞争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职称改革、工资改革、工作量考核改革、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等,已成为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持续性压力源。压力源的持续存在,导致不论高校教师的职称、学历如何,部分教师都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众多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也来源于评定职称、加薪考核,更多教师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研究表明,年度没有完成任何科研任务的教师更多采用表面行为,同时其消极情绪很多。即便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或目前职称已经较高,以后还会有考核任务和评聘制度的要求。事后调查,工作中的持续性压力源也极易导致教师在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有些年轻教师已经出现亚健康状态。

(二)大学教师多重角色冲突容易产生负性情绪

教师是特殊职业,大学教师角色与中小学教师角色相较,除担任教育教学角色外,还要肩负科研任务。大学教师承担着培育高水平、高知识、高文化、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国家培养高技术水平人才,在工作中承担的角色较多,教学者、指导者、研究者、管理者、合作者、咨询者……因此,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总体来看矛盾多于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大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效果显然不佳,导致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都难以做好。访谈调查表明大学教师兼负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而目前科研工作的压力远远大于教学工作,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教师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等上,备课与上课的精力投入较少,甚至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业与生活的指导。

(三)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导致产生负性情绪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以来,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提高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质量的重任无疑又加在了教师肩上,致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增大。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疲于奔命,工作负荷普遍增大。个人成就感低,低职称教师情绪工作程度高。[2]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较低,他们即将或已成为教学科研中坚力量,同事竞争更为激烈,由于近几年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在未来的晋升高级职称、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等竞争更加激烈。

高校在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度等方面与重点大学有一定差距,十余年高校的扩招热潮到现在已渐渐趋于平稳,在迅速解决办学硬件设施和引进人才问题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效应。国际比较数据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 14:1~16:1,由于生师比过高,许多高校课程授课班级的规模越来越大,大班授课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由于工作量过重,部分教师无暇接触和指导学生,更缺乏自我充电。[3]办学“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急速补缺,一方面弥补高校的办学设施和教师学历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高校扩招以来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下降的问题。

(四)教师个体认知策略不同影响情绪体验

认知策略不同会影响情绪的处理方式,负性情绪表达会损害教师的情绪资源,减弱自我真实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积极认知有助于压力事件的解决,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获得平衡,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消极认知只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有研究表明,认知方式对个体的自我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师能够以积极的认知方式正确认识压力并且主动调整不良情绪体验,而有些教师不能积极的方式处理压力事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能够采取措施寻求帮助进行心理减压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就较低,可见心理帮助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效果的。从总体上看,要求教师调整内心体验,更多地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调整在内心体验和表情之间有更多的一致性,在完成情绪工作中需要相当部分的意识参与,需要个体进行自身情绪调节的过程,可以提升个人成就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积极成熟的认知方式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整高校教师负性情绪策略

(一)健全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

一直以来,对教师的聘任制、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指标都是以量化来评定的,根据教师论文发表的级别和课题的“含金量”来作为主要标准。高校教师疲于科研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态度、师德及个人贡献等,极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学术浮躁现象。因此,对教师的评定应力求合理化和科学化。

健全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是调整教师情绪工作策略和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构建发展性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即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时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要考虑教师的发展水平,促进评价系统的良性发展。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新的渠道,重视个性,注重潜能发挥。

(二)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高校组织环境的管理,重视高校教师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调整。创设高校良好的组织环境,在尊重高校教师劳动的基础上,关心教师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重视高校教师情绪,及时发现高校教师群体的应激性压力源,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必要的心理干预等。良好和谐的组织氛围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情绪压力。高校管理者对教职员工的扶持与关心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情绪策略。来自于同事之间支持也同样重要,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帮助,提供工作和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支持以及情感支持,提高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降低压力,防止由情绪压力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身体健康问题。还可以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或休息场所等,缓解由于工作压力带来的情绪压力,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调整高校教师个人认知

情绪工作不仅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而且对其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从维护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和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角度,教师个体从认知角度,努力改变消极的认知系统,在工作中应尽量运用主动深度行为策略和被动深度行为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提高积极情绪体验,当个体的情绪体验与组织需要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时,要自觉调节内部心理过程,如积极思考、想象和记忆等,激发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使教师尽量达到组织需要的情绪表达方式。这样有利于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并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同时,高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情绪工作认知和开发,提升情绪工作能力。

[1] 胡炳仙. 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政策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2006.

[2] 陈小宁. 高校青年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3] 彭勃. 我国公立非重点高校发展前景探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