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任玲玲,刘 萍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第二语言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多二语学习者追求的目标,是反映二语习得成效的重要标志。流利的口语产出能力也被视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国内纷纷开设旨在提高学习者二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相关课程。但仍有很多的二语学习者无法用二语进行交流,口语流利性实成了难以企及的目标。从事二语教学的工作者们也面对同样的难题,即如何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因而,探究如何提高二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因素很多,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们分别从学习主体、认知与习得过程、教学法等各个方面对口语流利性做了大量的研究,近些年来兴起的程式化语言研究更是大大拓宽了口语流利性的研究视域。本研究拟从语块的角度,探讨语块的运用能力与口语流利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为:①流利组口语产出的语块,从数量、频度和长度上是否会高于非流利组?②口语流利性是否和语块使用能力存在相关性?
近些年,随着二语习得领域对于认知心理学“块”的概念的引入和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当中存在着很多形式、结构与意义比较固定,使用语境比较确定,且兼具词汇、语法功能的字符串,这些字符串以整体的形式储存在说话人的脑海中,在语言表达中随时调取,促进了语言表达的流利产出。这些字符串我们称之为语块。语块之所以能提高说话人的口语流利性,主要在于①节约了说话人在线处理的时间。根据Pawley和Syder于1983年的研究,受句法复杂性的制约,使用本族语的说话人每次生成的单词数量不会超过8至10个,但人们却能经常听到长度大大超过上述数量的语言串。这是因为尽管说话人在线处理能力有限,在线处理的时间有限,但是语块的使用一方面帮助说话人说的更长,同时也能为后续的语言处理节约时间(Skehan, 1998:40)。两者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说话人口语表达流畅度的提高;②减少了口语表达中的停顿。由于语块的形式、结构与意义比较固定,且语块在使用时是被作为一个整体提取的,语块内部应当不存在停顿(Wray,2002),口语表达中停顿停顿数量的减少直接给听话人照成了说话人口语流利的印象。
语言学界对于语块的研究历时三十多年,研究者因为研究视角的不同,在语块的定义在存在多种观点(李继民,2011:19)。本研究采用的是语块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Wray对于语块的定义:所谓语块,是指一连串预制的连续或者不连续的词串或者意义组合。这些语块在存储或调用时,不是依据语法规则生成或分析的,而是在使用时作为一个整体从记忆里直接调取的(Wray, Perkins, 2000:1)。据此本研究中所描述的语块应具有如下特征: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串组成;2)被视为一个整体; 3)习语、约定俗成或形式固定的表达;4)形式较为固定的句子构建框架;5) 内部不能有停顿。
口语流利性的界定也仍存分歧,关键在于认定流利性究竟为“语言能力”还是“言语表现”。Lennon (1990:391)认为流利性与语言能力不可混淆,流利性是纯粹一种言语表现行为,只要说话人的言语计划和言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过程简单有效的运作,就能给听话人以流利的印象。而停顿、犹豫等不流利标记将给听话人一种不流利性的印象。本研究认为与母语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追求的目标主要为用话语填充时间的能力或流畅的言语表达的能力。据此,本研究主要是基于Lennon对于流利性的定义采用时间性指标探讨研究对象的口语流利性。这些时间性指标采用的是 Wood(2005:116)在其口语流利性历时研究中使用的全部4种:①发声时间比、②语速、③发声速度、⑤平均语流长。
针对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的是口语水平高、低两组英语学习者之间的对比研究设计方案。受试都来自于研究者所任职的高校。以最近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口语成绩为参考,我们从该校2011年秋季入学英语专业113班选出口语成绩排名靠前的六名学生定为A组,又从该校2013年秋季入学生物技术专业 133班选出口语成绩靠后的六名学生定为B组。研究使用故事复述法来诱导受试的口语产出。
研究者首先对受试说明此次研究的科研性质,其测试结果不影响考试成绩。录音选在一间安静且无干扰的办公室进行,以最大程度的减轻受试的焦虑情绪。录音开始前,受试有3分钟的准备时间以充分理解故事情节。受试无需记住故事情节,录音过程中可自由翻看故事材料。受试的口头复述作为原始语料被事先准备好的录音笔以MP3形式完整地记录下来。之后研究者进行语料的整理工作。本研究在数据整理中采用Wood(2005:116)年的界定,将停顿定义为句间或句内0.3秒及以上的间歇,所有0.3秒及以上的停顿都将被视为一段语流的起点或终点。
研究者首先对反映语块使用情况的三项指标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进行了P-P图绘制,从所得结果来看,此三项指标均属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AB两组受试在语块三项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
从语块个数上看,A组受试平均使用语块的数量为21.50,标准差为5.010,而B组受试平均使用语块的数量为7.00,标准差为4.427。由此可见,A组受试平均比B组多使用14.50的语块,A组使用语块的数量相当于B组使用数量的3倍。P值=0.000,小于0.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AB两组在语块使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语块频度上看,A组受试的语流中使用了25.51%的语块,标准差为0.4165,而B组受试仅使用了12.40%,标准差为0.4562,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即A组受试比B组受试在语流中平均多使用13.11%的语块,说明A组受试在口语中使用语块节省了语言处理时间,提高了语言处理的速度。从语块长度来看,A组和 B组受试使用的语块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2.7488和2.2967,标准差分别为0.2096和0.1992,P=0.003<0.05显著性水平。因此可见,A组受试使用的语块平均长度要大于B组受试所使用的语块的平均长度。
由于研究是为了考察语块运用能力与口语流利性之间的关系,且涉及三组及以上不同变量,本研究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口语流利性的四项时间性指标作为因变量,将语块运用能力的三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首先,将发声时间比作为因变量,将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作为自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只有语块个数这一自变量能够进入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好,P=0.003,标准化系数为 0.780,所得的回归模型为 PTR=0.227+0.018*AR。由此可见,语块个数与发声时间比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语块使用得越多,口语表达越流畅,口语流利性越好。
其次,将语速作为因变量,将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作为自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三个自变量当中,仍然只有语块个数能进入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好,P=0.000,标准化系数为 0.855,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为SR=20.456+3.039*AR。由回归模型分析得知,语块个数与语速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受试口语表达中每增加一个语块,则其语速就能提高3秒。因此可见说话人所使用的语块个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口语表达的语速。
再次,将发音速度作为因变量,将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作为自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这三个自变量都没能够进入回归方程,说明本研究中语块运用能力的三项指标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不能很好地解释发音速度。
最后,将平均语流长作为因变量,将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作为自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三个自变量当中,只有语块个数能进入回归模型,P=0.023,标准化系数为0.855,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为 MLR=1.930+0.608*AR。可见语块个数与平均语流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语块使用得越多,平均语流越长,口语表达越流畅。
通过本次实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英语口语水平较高的A组受试的语块运用能力明显高于水平较低的B组。A组受试在语块个数、频度及长度这三项指标上均高于 B组,且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3)从研究来看,语块运用能力的三项指标中,语块个数与除发音速度之外口语流利性的其他三项指标,包括发声时间比、语速和平均语流长高度相关。语块运用能力与口语流利性存在共变关系,尤其是语块个数与口语流利性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进行的是小样本研究,在对象选择、实验程序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不甚完善之处,研究结果仅供参考。关于口语流利性的其他指标及语块运用能力的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问题,还亟待深入的研究。
[1]Fillmore C J.On fluency [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bility and language behavior, 1979: 85-101.
[2]Lennon P.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Language learning, 1990, 40(3): 387-417.
[3]Pawley A, Syder F H.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 [J].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1983: 191-225.
[4]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Wray 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6]Wray A, Perkins M R.The functions of formulaic language: An integrated model [J].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000, 20(1): 1-28.
[7]Wood D.“Formulaic language in speech fluen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in University of Ottawa [D].ProQuest Dissertation Database, 2005.
[8]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 201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