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程 郁,邓颖琪
(南昌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西 南昌 330099)
《纳尼亚传奇》系列以彼得、爱德蒙、苏珊和露茜在纳尼亚的探险为叙事线索,呈现至善至美的阿斯兰和至恶至丑的白女巫之战的宏伟场面,传达出路易斯扬善避恶的伦理取向。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纳尼亚传奇》中狮子阿斯兰善举的道德根源,以此引导儿童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纳尼亚传奇》中的纳尼亚拥有自己的国土,从路灯柱起直到东海的凯尔帕拉维尔大城堡,这是一片“应许之地”,即上帝赐给纳尼亚民族永远居住的乐土和理想家园。但这些孩子们来到纳尼亚的时候,纳尼亚正被白女巫控制并且施了魔法,使得这片土地一年到头都被寒冬的白雪笼罩,也从来没有预示春天到来的圣诞节。白女巫是亚当第一个妻子莉莉思(女魔)生的,女巫身上没有一滴真正人类的血。她违背上帝的意愿,觊觎纳尼亚国王的宝座,残忍地下令绝杀任何涉足到纳尼亚来的人类。四位懵懂好奇的孩子误闯纳尼亚,他们作为被预言选中的“亚当之子”和“夏娃之女”,勇敢地承担起了拯救自身、也拯救纳尼亚的英雄使命。要想拯救纳尼亚,只有坚信上帝,坚定地站在阿斯兰一边,战胜白女巫。纳尼亚之地也只有扬善避恶才能获得生命,路易斯在此为我们传达了宽恕和爱,在《返璞归真》中,路易斯对宽恕做过这样的解释:即使在杀人、惩罚人时,对仇敌我们也应该尽量像对自己一样,真心希望他不坏,希望他在此世或彼岸可以改过自新(123)。这也是基督教中“爱邻如己”的准则中规定下来的,于是上帝以肉身降临到敌人占领的世界,就像阿斯兰来到纳尼亚一样,在爱德蒙因受白女巫诱骗而背叛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时候,上帝要惩罚他。阿斯兰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甘愿代其受罚,上帝因感其善德而宽恕了他,让他得到救赎。宽恕的那部分爱逐渐形成基督教意义上的爱,这种意义上的爱“不是指感情,不表示情感状态,而表示一种意愿状态,即我们天生对自己怀有,也必须学会对别人怀有的那种意愿。”(132)基督教中的爱都关系到意愿,就是努力按照上帝的旨意去行动。路易斯在他的著作《四种爱》中论述了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强调自然之爱不能自足,需要向仁爱转变。”(汪咏梅 28)这里所说的仁爱就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爱,是一种意愿,正如基督教导人、替有罪之人受苦一样,爱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幸福,即便在自然之爱中也不是,而是产生一种视人如己、爱邻如己的德性。
人类从第一次生物性选择后,身上仍保留着兽的本性,这一人兽结合的特点被称为斯芬克斯因子。路易斯通过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创造了三种伦理形象,同时对应着儿童的三个重要成长阶段。第一就是至恶至丑形象(以白女巫为代表),这一类形象的本质主要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施韦泽 151),故事中的白女巫是贪婪、诱骗、嫉妒、仇恨的化身。白女巫受自己权力欲望的驱动把整个纳尼亚抓在自己的手里,使这儿一年到头都是冬天,还从来不过圣诞节,让这里的一切生命都听命于她,谁要是背叛她,仇恨极致到毁灭其生命,让其变成石头。为了抓住所有来到纳尼亚的人类,白女巫利用土耳其软糖诱骗埃德蒙,这种施了魔法的软糖,“任何人吃过一回,就会想再吃、再吃,如果听任他们吃的话,吃得命都会送掉。”(27)可见,白女巫为了从埃德蒙口中探听人类的消息,以损害埃德蒙的生命为代价。另外,白女巫嫉妒阿斯兰的力量,仇恨阿斯兰从她手中夺走纳尼亚,想方设法阻止阿斯兰解除她的魔法,阻碍阿斯兰同人类一起解放纳尼亚,为此白女巫利用埃德蒙的背叛行为,用人类的血威胁阿斯兰,逼迫阿斯兰向她投降,结果阿斯兰遇难。
路易斯塑造的第二类形象就是至善至美,这一类形象的本质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施韦泽 151),故事中最主要的善者是阿斯兰,一个狮子王形象,“金色的鬓毛和那双威武、高贵、庄严、慑人的眼睛”(92)他的力量让众人不敢正视于他,并且他用自己的善举让众人慑服。他珍爱生命,当彼得战胜巨兽,阿斯兰命令彼得跪下,告诫他“不管出了什么事,永远别忘记擦干净你的剑。”(97)可见,阿斯兰认定恶是应该除净的,但是具有善的生命就应该保存下来。不仅如此,阿斯兰爱邻如己,替人受罪,为了挽救埃德蒙的罪过,阿斯兰甘愿接受白女巫势力的凌辱,“它那庄严高贵的脑袋低垂着,鼻子都快挨到草地上。”(109)他为人牺牲的善举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宽恕,死而复活后用更加高深的魔法战胜了女巫,埃德蒙也得救了,让一大群石像重新获得了生命。阿斯兰并且教诲其他孩子学会宽恕,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最后其他三个孩子也接受了埃德蒙,终于齐心协力拯救了整个纳尼亚。
第三类形象就是半人半兽,属于斯芬克斯因子的结合体,也可以说善恶一体形象。故事中那四位孩子被称为亚当的儿子和夏娃的女儿,路易斯就暗示了人类具备了有生以来的原罪,拥有兽性因子,因此人类历尽艰辛进行赎罪,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故事中最突出的人物就是埃德蒙,最初兽性因子就在他身上起作用,呈现一种兽的形象,受本能欲望的驱动喜欢朋友都听命于他,对朋友不够真诚,几次取笑露茜并让其他的孩子冷落露茜。当他来到纳尼亚,埃德蒙受想成为国王的权力欲望的驱使,接受女巫的土耳其软糖并将朋友的秘密告诉女巫,成为了一个背叛朋友的人,这也是他身上残存斯芬克斯因子发生作用的后果,没有是非观念,女巫的恶很容易就把他的理性意志变成他的非理性的意志力量,兽性因子被激发,最后选择恶的一边,远离善。随着人类理性力量的增强,特别是阿斯兰为挽救埃德蒙的生命,甘愿牺牲,最后得到上帝的宽恕,并且让其他的孩子也宽恕埃德蒙的恶,反过来女巫却因未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给埃德蒙食物吃,因未除掉阿斯兰而以埃德蒙的生命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欲望,这种善恶的对比让埃德蒙受到了善的感召,人性因子被激发,控制了他的非理性意志力量,最后他表现为一种真正的人的形象,懂得爱他人,和其他人一起消灭恶的势力,也坐上了国王的宝座。
纳尼亚故事的结局是四个孩子坐上了国王的宝座,接受了权杖,并且对所有的好友分别犒赏,表示敬意。后来两位国王和两位女王管理纳尼亚,搞得长治久安,快快活活。阿斯兰的愿望实现了,人们也看到了善举的美好结果。这正如托尔金所说,所有完整的童话故事必须有幸福的结局,具有幸福转变的故事才是童话故事的真正形式,这是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功能。(舒伟 344)这其中提到的幸福结局和幸福转变也是儿童成长阶段的转折,其实质就是儿童的一个伦理选择的结果,一个做人的结局。儿童在完成伦理选择之前,就像斯芬克斯一样,无法区别人与兽的不同,无法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兽的问题。在纳尼亚童话故事之中,路易斯用三种宗教伦理力量即“信仰的力量、理性的力量和爱的力量”(杨明 123)重新唤醒他们沉睡的理性,能够识别善与恶的形象,逐步将自己同兽区别开来,最后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战胜恶势力,实现人的道德完善。
信仰的力量让孩子们重新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善,露茜坚信阿斯兰在行动,接受圣诞老人给她的妙药,坚信自己足够勇敢能够救助受伤的朋友。彼得作为孩子们的老大在做出伦理选择之后一直坚定信仰的力量,在追猎白鹿的故事中,彼得对其他几个孩子说,“我们自从在纳尼亚当了国王和女王以来,我们不论着手进行什么大事…都没有半途而废过,我们一向总是一旦着手,就必定贯彻到底的。”(137)这种执着的精神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历尽艰辛,战胜许多困难。
做出伦理选择之后,人会用自身的理性力量克制自身的自由意志和非理性力量。孩子们的理性最重要的表现在他们从阿斯兰的善中学会了宽恕,埃德蒙的背叛让他们感到可恨,但是宽恕他人让孩子们的理性力量战胜了他们的情感,最后接受埃德蒙成为自己的朋友。爱德蒙的理性已经成熟,表现为能够分辨善恶,能够将人同兽区别开来,首先他不再背叛朋友,加入朋友的队伍对抗女巫。在战争中,他与自身的非理性意志抗争,当埃德蒙靠近白女巫时,他变得很理智,先用剑劈了她的魔杖,而不是鲁莽地直接向她进攻。最后,他的伤口痊愈了,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在战场上被阿斯兰封为骑士。
阿斯兰的善汇集出的爱的力量让所有的一切产生神奇的变化,孩子们逐渐能够理性地去爱他人,爱自己的国家。埃德蒙拥有了亲情之爱,他不再那样刻薄地对待比自己小的露茜,在战场上为保护她而受伤。彼得最终也懂得了成熟的爱,承担与恶作战的责任,依靠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魔。四个孩子也都拥有了奉献的爱,当上了国王和女王,为纳尼亚的安定和团结奉献出自己的爱心,纳尼亚也因为爱重新获得了生命。路易斯在故事中隐埋的爱的教育让儿童对自己获得了重新的认识,促进自己成为真正伦理意义上的人,对于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启迪。
[1]C.S. Lewis.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M]. 陈良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C.S. Lewis. 返璞归真[M]. 汪咏梅,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阿尔贝特·施韦泽. 敬畏生命:五十年的基本论述[M]. 陈泽环,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舒伟. 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汪咏梅. “最伟大的牛津人”C.S.路易斯[J]. 世界宗教文化,2009,(2).
[6]杨明. 宗教与伦理[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