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明惠,朱朝枝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为了解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状况,课题组设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卷”和“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问卷”。其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卷”共有32题,主要涉及在校生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认识满意程度、关于就业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对培养计划的建议。其二“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问卷”共有21题,主要涉及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前景、能力要求、不足之处及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方面。
调研分两个环节:一是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调研时间从2011年11月至12月,调研对象主要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2009级和201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法、网络调研法,通过走访图书馆、教室和宿舍,寻找2009级和2010级财务管理学生,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并在网上设置问卷调研,共发放400份,回收353份,有效问卷313份。二是对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时间是2012年3月至4月,调研对象是福建省内各行业的企业,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法、网络调研法、电子邮件收集法及二手资料收集法,随机走访福建省内的各行各业的大、中、小型公司,进行访谈与问卷调研,并在网上设置问卷调研,同时利用电子邮件通过身边的人际关系发送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491份,有效问卷463份。
调研对象涉及房地产、制造、采矿、批发零售、建筑等行业,就企业当前急需专业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财务管理通才与专业需求进行问卷调研,根据已回收有效问卷分析,由于当前企业急需的是营销、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非财务人员,反映出财务人员的就业前景一般,竞争激烈,但仍有50.93%受访企业认为“通才+专才”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把基本功即专业知识学好,同时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最关注其专业技能,占72.22%;其次是工作经验,占 60.19%;然后是职业素质、必要资格证书、认同企业文化,分别占51.85%、25.93%、21.3%;最后才是学历,占17.59%,其中本科学历需求为51.40%,专科学历需求为42.06,研究生仅为0.93%。从专业技能看,财务人员所需具备的是专业技能包括资本运作能力、会计核算能力、政策分析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纳税筹划能力,其中资本运作能力受到最多关注,占 37.96%;从工作经验看,大部分企业非常关注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至少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到76.64%,而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的仅占 23.36%,可见,应届毕业生要在激烈的财务人才市场上寻求一较好职位,是需要加强各方面学习,尤其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增加社会实习经历,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职业素质看,财务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道德操守、经济头脑、人文素质、法律意识等,其中道德操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这是由其客观严肃的工作性质决定,学校教育对此应更加重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操守的财务管理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资格证书看,企业最关注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占 82.41%,其他如助理会计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等都被认为有一定考取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应届毕业生适应能力并不像计划的那么令人满意,认为其基本可以胜任财务工作的占 56.48%。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是否能胜任工作的问题上被认可的程度较高,但大都带有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欠缺,理论与实践没能有效结合,此外,应届毕业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不够、团队协作能力不够、承压能力不够、责任心不强等,也是大学生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重要原因。可见,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表现的更加优秀,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增加专业技能培训,做到知行合一,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要克服眼高收低、过于看重薪酬等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凸显自身价值。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了解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区别,但是对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不理解,比例均为60%以上。可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虽都有确定培养目标,但过于抽象化、概念化,更没有使学生了解其培养目标,在校生没有目标作为方向指导,便无法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只能盲目学习,或者盲目排斥,最后浮躁、虚度成了高校生活的代名词。
调研发现,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满意的比重高达 42.19%,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开课顺序颠倒和实务课程太少,分别占34.46%和30.41%,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庞杂、各门课之间缺乏连续性、系统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弊病,这必然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制约人才质量的提高。
调研发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学不满意的比重高达 40.46%,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按教材讲授,内容太专业、听不懂,分别占33.1%,28.28%,听不懂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以改善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自身也应不断深入科研研究,提高自身实务能力与科研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适应性强、就业面广,即使最近几年高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还是存在大量的短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就业指导不明确,占 66.67%。可见加强就业指导是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正确合理的就业导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进行大学生涯规划。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调研发现,虽然财务管理人才井喷式的培养,但实践中具有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依然严重缺乏,50%以上的被调研者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通才+专才”,即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仅应掌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分析、纳税筹划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对经济发展趋势政策走向分析判断能力等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操守、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等。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在“通才+专才”培养目标指导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专业特色。“厚基础”是指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内容要丰富,涉及面要宽广,使学生具有“通才”的深厚功底;“宽口径”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应适应企业业务经营扩大对企业财务的支撑性,应将相邻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入课程体系;“重能力、重实践”要求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强化实践环节设计,使学生毕业时达到执业的必须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由通识知识模块、学科平台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环节模块四大模块组成[1]。
(1)通识模块包括公共选必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公开必修课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公共选修课程包括自然学科与艺术类选修课程。通识模块涉及面广,体现厚基础的培养目标。
(2)学科平台课,即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财政与金融、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平台基础课设置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交叉渗透,满足均衡知识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宽口径的设计要求。
(3)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税法与税收筹划、证券投资、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保险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审计理论与实务等。专业课模块主要满足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兼顾学生在不同兴趣、不同就业取向的知识需求。
(4)实践环节模块。实践环节模块由军训、社会实践、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技能竞赛、第二课堂活动、专业见习、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等环节构成。实践环节模块主要满足能力框架中专业技能要素培养的需要,使学生毕业时具备基本的财务技能来增强工作的适应性。
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人才资源是不可“速生”的资源,要注意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留好、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2],坚持以人为本,制订配套措施,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合理师资结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保证所有专任教师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学人员的比重,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校内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
(1)校内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包括会计实验与实训、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四项内容,每项内容都依次通过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开发实践等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分层递进式的实验教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掌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工作,提升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会计监督能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校企之所以能够进行合作,最基础的动因是双方对彼此都要有合作要求,而彼此要能够用所拥有的资源来满足对方的需求。企业有技术、设备、基地,需求高技术人才;学校有师资、人才、办学环境,需求实践经验,两方合作则可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校、企、生三方“多赢”[3]。因此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企业等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财务问题,组织学生学年实习与毕业实习;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学校财务管理专家教授作为企业理财顾问,为企业解决各种财务问题提供对策建议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建立实习基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陈育俭.基于能力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宋永刚.人才战略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蓝莎,郭亚平.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源模式初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