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青春之歌》中江华形象

时间:2024-08-31

张彩琴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试论《青春之歌》中江华形象

张彩琴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文学之中的佼佼者,这部小说也是女作家杨沫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青春之歌》塑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其中江华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青春之歌》;江华;学生运动;爱情描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也在不断追求着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杨沫女士在这部作品中以自身为原型,以当时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为背景,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形象。与此同时,描写了爱国学生所进行的种种运动和当时情况下,革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生活。而作品中的人物“江华”,作为女主角林道静革命的指引者,在她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青春之歌》的背景出发,从多个角度对江华的形象进行分析。以便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

一、《青春之歌》的创作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当时是中国革命长篇小说发展的一个高潮期。这些作品从现实出发,从各种角度,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革命的向往,赞颂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了解《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是很有意义的。

1.杨沫写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中,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作品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些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各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代表了建国初期我国文化作品的成就。在当时的背景下,一大批作家开始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一九五零年,杨沫因为生病,所以住在了一所医院里。由于当时生活比较清闲,所以她静下心来,回忆自己的生平。于是,杨沫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改编,并且融合了一大批当时著名的人物在这部书中,继而进行艺术加工,于是创作出了《青春之歌》这部不朽的名著。而且,这部小说的名字也被数次修改。在初期,由于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杨沫将这部小说命名为《千锤百炼》。在此之后,她又将小说名称改为《烧不尽的野火》,也就是意味着革命精神就像野火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杨沫终于在一九五五年创作出了这部小说,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并且将作品的名称改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历时数年创作而成,根据杨沫女士的描述,经历了六七次大规模的修改,可谓是经过“千锤百炼”,终于修成了正果。

2.杨沫的生平介绍

杨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生于一九一四年,死于一九九五年。杨沫曾用名杨成业,笔名叫杨君默。一九一四年,杨沫在北京出生。杨沫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中,因此,她的童年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她幼时就能在对联,昆曲中寻找乐趣。但是由于父母不和,杨沫在幼年时缺少家庭的关爱。在杨沫十四岁的时候,她读完了高小一年级,还没有达到毕业的要求,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她一个人离家,并且考进了当地的一所女子中学,并且,过起了住校的生活。在校园中,杨沫如鱼得水,她应付完功课之后,就完全沉浸在图书中,在那个时间,她涉猎了无数的名著,并且接触到了一大批进步书籍,这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九三一年,杨沫的父亲破产,之后便不知去向,杨沫的母亲把她叫回家中,并且要让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这遭到了杨沫的强烈反对,因此,她又回到了学校。杨沫的母亲对她十分失望,断绝了对她的经济供应。之后,杨沫到河北教书,也就是在那里,她结识了许多共产党员,并且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那个时候,杨沫和那些爱国青年一道,积极学习进步书籍,痛斥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之后,杨沫为生计四处奔走,并且住在了北京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公寓中,以便能经常到北京大学去旁听,在那个时候,杨沫深深地被共产主义吸引了。

在一九三五年,杨沫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在那部作品中,杨沫详细地描写了热河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风俗,揭露了社会的各种黑暗面,对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杨沫年幼时曾经随父母到乡下去收租,因此,她对农民的悲惨生活感到深深的同情。她的第一篇散文写得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热爱。

在此之后,杨沫创作出了不朽的名著《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坛上崇高的地位,其中林道静的角色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杨沫的一生就是不断革命的一生,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家庭中走出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去。她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青春之歌》,也是自己一生革命生活的反映,这部小说不断地被导演搬上荧幕,鼓舞着一代代的青年不断地奋斗。

3.《青春之歌》的内容简介

杨沫在创作《青春之歌》时,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出了林道静这一女主角。描写了一个出生在小资产阶级家庭中的知识分子,如何逐渐被革命思想所感染,并且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且最终成为一个坚定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地主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为生活困苦,所以被她的父亲强占,最后成了他的一位姨太太,在此之后,又被他的父亲逼死。林道静童年生活非常困苦,他的父亲破产之后不知去向,她的养母也妄图把她嫁给一位局长,以便把林道静变为一个摇钱树。于是,林道静愤然离家出走,到了一所学校去当教师,但是在那里,她又被小学校长所欺骗,因此,万念俱灰,她开始选择了投水自杀。然而,在她跳水时,恰巧被余永泽所搭救,余永泽进步的思想和言行深深地感染了林道静。后来,林道静离开了小学,去了北京,以便寻找自己的好友王晓燕。林道静在北京时候,没有经济收入,生活非常拮据,不久之后和余永泽同居,刚开始她感到非常幸福,但是,在此之后,她也发现了余永泽自私和不近人情,于是,美梦破灭了。之后,林道静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进步爱国学生,例如卢嘉川等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林道静开始大量的阅读各种进步书籍,并且主动参加一系列活动,以及各种进步的示威游行。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革命组织遭到了破坏,一大批同志被捕,卢嘉川也躲到了林道静的家里。但是,就在此时,恰巧被余永泽所撞见。余永泽对林道静的这一行为感到非常恼火,逼着她把卢嘉川赶了出去,卢嘉川因此被捕。至此,林道静终于彻底的明白,她和余永泽在政治上有着极大的分歧,因此,他们最后不可能在一起,便同余永泽分手了。在此之后,林道静孤身一人的进行着革命宣传,但是,也因此,她得到了莫大的勇气。林道静孤身一人散发着标语传单,极大的鼓舞着人群,但是,不久之后,她又一次被叛徒出卖,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就在这时,她的好朋友王晓燕来到她的身边,在王晓燕的父亲帮助下,林道静成功逃出了北京城,并且到了一所小学继续当教员。就在这时,她又认识了共产党员江华,江华给林道静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他教给林道静许多革命的技巧,让林道静深入到劳苦大众当中去,组织农民同黑暗势力作斗争。最后,在江华的介绍下,林道静加入了共产党,以更大的热情去组织学生运动。后来,市委组织了“一二·九”大规模的游行,林道静同众多爱国人士一道,向着未来不断的努力。

二、对《青春之歌》中江华人物形象的分析

江华在《青春之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林道静的革命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华在林道静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了她身边,给予她莫大的帮助和鼓励,不断地交给林道静革命的技巧,使林道静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而又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因此,江华这个人物在《青春之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华的人物原型叫马建民,他是杨沫的第二任丈夫。马建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投身与革命,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马建民在建国后也持续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光发热,他曾任新闻总署党委书记,北师大副校长,以及中国社科院党委书记等职务,不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是在定县当小学教员的时候认识江华的,江华曾经领导了“三一八”游行,这表现出了江华出色的革命工作能力。并且,在林道静认识江华之后,江华不断地给林道静灌输革命道理,并且教导林道静如何去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团结农民去同黑暗势力作斗争,这表现出了江华稳重成熟的特点。后来,林道静被捕,受困狱中,江华开始积极地展开营救工作,这表现出了江华极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后来,在江华的介绍下,林道静开始入党,并且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可以看出,在林道静的革命历程中,江华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江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不停地给予林道静支持和帮助,并且不断地鼓舞林道静。在杨沫的笔下,江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是一个抽象的革命工作者。在林道静最困难的日子里,江华来到她身边,帮助她生火,帮她做饭,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并且,在江华离开时,还将身上的钱都送给了林道静,这一切,都让林道静感到了温暖,也为林道静后来接受江华做了铺垫。江华在杨沫的笔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成熟稳重,工作能力强,并且体贴善良,是一个坚定地无产阶级战士。

三、总结

《青春之歌》这部杰出的小说描绘了那一个时代革命青年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唱出了中国进步青年心中的歌,这部小说情节紧凑,故事曲折,读来令人赞叹不已,让人有一种捧起书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这部小说紧紧扣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描绘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进步青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也丰满,因此,要想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应该仔细理解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具体的人物原型,以便更深入的理解这部作品,领悟这部作品的精髓。

[1] 刘正民. 国民党爱国将士喋血荆楚[A]. 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5.

[2] 宋荐戈. 试论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A].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 2009.

[3] 黄进琪. 当年名篇论修养 如今心愿益彰扬——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隆重纪念刘少奇到华中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七十周年[A].纪念刘少奇同志到华中暨《论共产党员修养》发表七十周年报告会论文集[C]. 2009.

[4] 王生甫. “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抗战文化的兴起及其特点[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 1995.

On the Image of Jiang Hua in The Song of Youth

ZHANG Cai-qin

The Song of Youth, the first work of a woman writer named Yang Mo, is a masterpiece in China’s modern literature. This novel molded a series of characters, with Jiang Hua being the most impressive one.

The Song of Youth; Jiang Hua; the student movement; description of love stories

I207.4

A

1008-7427(2012)05-0063-02

2012-03-16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育方向文学类教材选用的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