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本我”与“超我”的内在张力

时间:2024-08-31

汤 颖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本我”与“超我”的内在张力

汤 颖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写了布朗一步步走向邪恶,却又不断与之对抗的过程,揭示了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的本质。根据人格结构理论,善恶分别由人体自身“超我”和“本我”驱动,通过这两种矛盾的人格精神内在的张力关系协调,形成完善个体。本文对其中不同人物“本我”和“超我”的内在张力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善恶时的抉择与协调。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张力;超我;本我

“张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批评家退特(Tate)首次引入诗歌理论,是指对立的平衡、统一。“张力”作为诗学概念,是新批评派对康德“二律背反”命题在文学批评中的一次创造性运用,因此,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与批评手段,“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2]

而在《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一文中,这种张力则存在于现实与虚幻、光明与黑暗、“自我”与“超我”等之中。整个故事经历了从光明到黑暗再到光明的过程。故事由开头的白天的日落时分,到布朗进入森林后的夜晚,再到布朗回到村庄的清晨。在这里,光明与黑暗分别象征着善与恶,具有“本我”和“超我”类似的特质。同时布朗也经历了由现实到虚幻再到现实的过程。最初他在黄昏时分,现实的村庄街道上与新婚妻子话别,之后他进入了虚幻阴森的森林,最后惊醒后又回到了村庄。这里,村庄象征着现实,也象征着“超我”,而森林则象征着虚幻和“本我”。清醒后他分不清是不是“仅仅做了一场巫术集会的噩梦呢?”[5]他对森林中的一切产生了质疑,也就是呈现出对“本我”的一种否定。

一、“本我”的普遍存在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也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就是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求得个体的舒适。[4]

人生来就有趋利避害、寻求快乐的本能,故而“本我”是天生的。这里的“本我”类似于圣经中“原罪”的说法。这里我们可以把“本我”等同于“罪恶”。“本能”又说明它是一种在内在化了的,内心深处的。同时,人人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欲望,不管是好人坏人,有名望的人没名望的人,穷人富人,它是人的动力之源。在《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霍桑揭示出每个人的内心中“本我”的一面,只是人们都在刻意隐瞒这一面。

1.遗传的“本我”:在故事中,与布朗约定碰面的人,是邪恶的化身,是引导者。同时他被描述成一个长相、神态、衣着、举止等与布朗相像,却又比布朗年长的人。这一安排有两层寓意:“暗示着一种血统上的邪恶‘交流’”[3],或者魔鬼就是布朗的“本我”。同时,在古金执事与牧师的对话中,布朗得知了自己先祖们的恶行,也暗指本我的遗传性。

2.内心的“本我”:故事开头,善良的布朗不顾妻子劝阻,到幽暗的森林里去。作者没有交代布朗为什么要离开他的妻子(或信仰),离开村庄,在天黑的时候到幽暗的森林里去干什么。

夜晚是黑暗的时刻,通常与人性中黑暗的一面相联系。通过这一时间,我们可以猜测,布朗内心深处的“本我”想要摆脱白天时社会道德、准则所给予的束缚,是本我的一种反抗,叛逆。

另一方面,野性黑暗的森林也具有“本我”的特性。森林中的一切就像是“本我”中的潜在欲望和追求,诱惑着,驱动着布朗前行。结合后文中布朗在森林里见到的一切,有名望、有地位、有权势的成功人士在快乐的聚会,以及从森林回来后他获得的物质上的富足,我们可以推测,森林里可能有他想要追求的名利、权势、成功等等诱惑。从布朗的内心独白“我撇下她去办这样一件事,是个多么卑鄙的家伙啊!”[5]说明他知道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性质:“去从事眼下的邪恶勾当”[5],但仍拒绝不了“本我”的内在呼唤,不顾妻子忧郁伤感的挽留,第一次离开了费斯。见到魔鬼后,布朗不打算继续前行。但听魔鬼说了“那咱们就边走边谈。我要是说服不了你,你就回去好了,反正在这林子里才走了不远。”[5]之后,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本可拒绝,但在“本我”的欲望和好奇的驱动下,他还是跟随魔鬼走进了树林。之后,魔鬼以他的风度、阅历和经历,继续引诱年轻的布朗进入森林更深处。虽然试图抵挡诱惑,布朗毕竟在他们的诱惑下走入了树林的深处。这意味着,他心里其实也有想要走入树林深处的欲望,而诱惑恰好给了他一个不必自己负责任的理。

费斯也受到了“本我”的诱惑。费思在劝布朗别离开时说道:“一个孤独的女人常受到她自己往往很害怕的那种噩梦和忧虑的烦扰。”[5]费斯的梦说明她也被内在的“本我”所驱动,诱惑,这使得她很不安。她的不安使她极力的挽留布朗,陪她抵抗本我的诱惑。

3.“本我”存在于每个人:单看布朗在森林中的经历,也就是他以个人力量坚持不懈地对抗已覆盖一切、甚至已侵入其部分心智的邪恶势力的过程。邪恶势力逐步扩张,逐一向布朗展现出虔诚的教教义问答的老妇人、古金执事、教长、乃至他的妻子费斯、以及村庄中所有那些庄重、体面、虔诚的人向邪恶的屈服,各种人物经过精心编排注意出现,布朗的对抗面不断扩大以至于全世界,故事的效果强度也逐步增加直至顶点。从大家普遍认为的好人,教义的传播者,到掌握权势的古金执事,再到受人尊敬的教长,最后到布朗的亲人,普通的老人、小孩,社会上各个层面、各类型的人都会受到“本我”的驱动。

二、“超我”的尊重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驱动着人性善的一面。“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4]在《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处处都体现了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对“超我”的尊重和追求。

在故事开端古德曼·布朗和他的妻子第一次相聚幸福的生活在萨勒姆村。这是一个毫无罪恶、充满阳光的地方,这村庄在社会和精神两方而都是有秩序。具有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还有禁忌)的村庄和弗洛伊德所说的代表心灵中的道德感和抑制力的“超我”相似。在这里,布朗学习着信仰,遵守适应着社会秩序慢慢长大。他的信仰高尚且永恒,还真的以为自己去参加魔鬼的聚会一定能经得住魔鬼的诱惑。他的生活很幸福。所以村庄也象征着布朗内心的“超我”。

进入森林后,布朗之所以能在邪恶不断凭借周围人的臣服给以他打击的时候,仍然抵挡魔鬼,是因为:“上有苍天,下有费斯”[5],后者代表人的内心力量,FAITH本来就是“信仰”。从最初布朗受“本我”的引诱而第一次离开费斯,他的心中充满对费斯的愧疚,他暗示自己“过了这一夜之后,我一定会紧抓费斯,跟随她一起进入天堂”[5]。他用内心的信仰第一次阻止本我的追逐。遇见魔鬼后,他拒绝进入森林深处,用到的也是信仰,“费斯在等我回家”[5]。在之后一次次的打击中,他都尽量的拒绝去相信“本我”的存在,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在村庄中形成的道德和信仰。在聚会的最后,他第二次见到了费斯,也就证明他仍然坚持信仰,想要用“超我”约束着“本我”。然这次费斯却沉默不语,“超我”的力量逐渐减弱,最后费斯还是离开了,她的离开意味着“超我”失去了约束力。就在一切似乎都将无可挽回地陷入邪恶之中的最后关头,布朗以唯一留存的力量呼唤FAITH:“抬头望着天,抵制这个邪恶的家伙。”[5]即使最后,布朗仍然想要抓住自己的“信仰”。

三、“本我”与“超我”的协调——“自我”的实现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

1.“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故事开头部分布朗在去森林的路上内心充满了对费斯(超我)的愧疚。他的愧疚其实就来源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他的“本我”驱动着他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是对名利、地位的欲望前往森林,但它的“超我”部分又可以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可能会遇上很多困难,甚至陷落在这困难中一去不复返。所以他才会他暗示自己“过了这一夜之后,我一定会紧抓费斯,跟随她一起进入天堂”[5]。

之后,他在进入森林时,他自言自语道“每棵树后可能都藏着恶鬼似的印第安人吧”[5]。这是他对于森林中阴森氛围害怕而产生的幻觉。这种幻觉正是由于他一直以来所信奉的“超我”所反对和否定的。“超我”追逐一切光明、美好、阳光的事物,而这与他所处的森林(自我)的感觉是完全背离的,这种“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让他产生了让他想逃离的幻觉。

与魔鬼见面后,他开始对进入森林(本我)深处产生顾虑和犹豫,也是因牵挂费斯(超我)。

在他终于到达了魔鬼的聚会时他第二次看到了费斯,但这次费斯保持沉默,并踏入地狱之火,离开了布朗。费斯象征着他的“超我”,此时他的“超我”并没有起到监督、协调、抑制作用。但他仍极力呼唤费斯,想借助最后的凭依——上天的力量[5]来挽救自己的灵魂,同时搭救费斯。他的这种抗争行为正是“超我”想要抵抗“自我”。

2.认识“本我”的普遍存在:整个故事布朗经历了由现实到虚幻再到现实的过程。最初他在黄昏时分,现实的村庄街道上与新婚妻子话别,之后他进入了虚幻阴森的森林,最后惊醒后又回到了村庄。上文提到,这里的村庄象征着现实,也象征着“超我”,而森林则象征着虚幻和“本我”。清醒后他分不清自己是不是“仅仅做了一场巫术集会的噩梦呢?”[5]他对森林中的一切产生了质疑,也就是呈现出对“本我”的一种否定。可以说,布朗完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无法接受自己及周围的人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他对“本我”的这种全盘否定使得“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天平失衡。他对人生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终日活在痛苦中,无法前进。

与之相反,塞勒姆村的人们,认识了自身“本我”的存在,但在白天,他们仍然过着快乐而正常地生活:“善良的老教长在墓地里散步,想为早餐增加点儿食欲,一面默想着自己的讲道,他走过时,向着布朗祝福;老古金执事正在家里做礼拜;优秀的老基督教徒克洛伊斯大娘,站在自家格子窗下的阳光里,向一个早上送牛奶的小姑娘提问教义;费思看到他后那样高兴,沿着街道连蹦带跳的跑上前,几乎要当着全村亲一下她的丈夫。安息日,会众唱着圣歌,早晨或薄暮,全家跪下祈祷。”[5]他们接受内心本我的存在,并在本我的驱动下继续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追求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本我”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3.以“超我”抑制“本我”:最初,费斯也受到“本我”的诱惑,但是她却通过极力挽留布朗,来抑制内心的不安和噩梦的干扰。她试图挽留布朗来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平衡,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塞勒姆村的人们虽然在黑夜里参加了魔鬼的聚会,但在白天,他们隐藏了“本我”的部分,用“超我”抑制着“本我”的过度需求,所以才能选择继续着幸福的生活,在“本我”的驱动下各司其职,整个村庄才会一片祥和。因为如果没有“超我”的抑制,大家各自最大限度的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是不能长久的幸福生活在一起。

即使是布朗本人,从他与妻子依依离别到他从梦中醒来,整个过程中他都极力用“超我”来抑制“本我”的冲动,都在不停的抵抗罪恶,正是这些抑制使得他不断成长,不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的人,他开始慢慢了解生活本身,尽管到最后他都无法接受他所不知道的世界和生活。

四、结语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似乎并不重要,人本来就是善恶二元对立、共同存在的综合体。重要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善恶的冲突,遇到问题时,应当怎样利用内在的“本我”和“超我”内在的张力关系进行调节,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是像镇上的其他人一样快乐中的活着还是像布朗一样在忧郁中死去。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将这一问题很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抉择。

[1] 陈洁. 浅议《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形象的寓意[J]. 鸡西大学学报,2006,2.

[2] 王冠琪. 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张力[J]. 文学界,2010,1.

[3] C. Brooks, R. P. Warren. 小说鉴赏[M]. 冯亦代,译. 2006.

[4] Sigmund Freud. 自我与本我[M]. 林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 Wilfred L.Guerin,Earle Labor,Lee Morgan,Jeanne C.Reesman,John R.W illingham.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fourth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99.

I106

A

1008-7427(2012)05-0071-02

2012-03-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