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脑辅助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4-08-31

赵 妍,严 瑾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电脑辅助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赵 妍,严 瑾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在网络和新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电脑辅助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基础,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

电脑辅助交际;非语言交际;人际交流;语言学;研究现状

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GUIs))的出现使得电脑从单纯的文字和计算处理系统转变成能够同时运用图形、图像、照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交互工具,而这些新的媒体元素正是组成电脑辅助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部分。和面对面交流(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FTF))一样,由于这种新媒体能够通过非语言交际手段改变原有的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含义,CMC中的非语言交际线索的理解不仅仅是在原有的知识上面的物理累积,而是和面对面交际一样会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异。而网络的加入,使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快,是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性会在电脑辅助交际中缩小抑或是进一步加大,什么因素会导致非语言交际手段的采用的方式和策略不同 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 .电脑辅助交际的定义

电脑辅助交际是利用电脑辅助平台上,来模拟面对面交流的一种最新的科技,它主要存在于电子邮件,视频,音频,短信,彩信,电子留言板,新闻组,网上论坛,超文本,网络延时交流工具,网络即时交流工具,多用户交流界面和网络游戏,等等。

根据Ferris的定义,电脑辅助交际不仅包括通过电脑执行的任务相关的交际,即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际,也包括在电脑辅助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广泛传播和互联网的诞生,CMC的定义到了今天被具体缩窄成

“人们之间凭借电脑作为工具交换文本、图像和视频等信息的一种交流方式。”(http://www.december.com)。加之,其和互联网以及其他电脑网络之间的紧密关系,他也被称作互联网交流(Internet communication)或是网络交流 (Network Communication),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交科技和其作为信息科技一样重要。因此,CMC也可以被具体认为是通过联网电脑辅助,来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几方进行的交流。

2 .电脑辅助交际的研究现状和历史沿革

电脑辅助交际目前已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尽管对其的研究早在四十年前就有出现,但是相对于其他语言,文化和社会研究来说,他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近年来,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都对CMC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如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种族学、语言学等。

Metz早在1994年就对电脑辅助交际涉及的文化做了初步的研究,并总结出了电脑辅助交际文化的文化种族学特征。Smeltzer详细探讨分析了电脑辅助环境下文本的结构和文本意图之间的联系,并且指出“尽管CMC最早是用于电脑之间传递信息资料……但是他现在已经进化至几种特殊的形式来满足人与人通过其交往的需求”(Smeltzer,1992)。作为一个新兴学科,CMC同样也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他们对于CMC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观察电脑辅助交际中其语言的使用(部分学者称其为“网络语言”)或是从语言学不同的层次来分析其特征,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笔迹以及话语研究等。(余,2001)其涉及的自然种类也包括中英文及两者的转化。同时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也对其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文体学、符号学等。

Steve Kulich(2006)指出中国目前对于跨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方面,也就是语言交际范畴,非语言交际方面涉猎的甚少这一点在对电脑辅助交际的跨文化研究中也不例外。不但国内对电脑辅助交际的非语言方面几乎空白,国外学者也曾评论目前出版的关于CMC非语言交际的论作十分有限(Walther,Loh&Granka,2005)

3 .非语言交际和人际交流

根据人际交流理论,人们在交流中不仅依靠语言交际也依靠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甚至理解信息。非语言交际如面目表情,或是身势语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在人类的互动中,非语言交际线索甚至比语言交际还要重要(Bridswell,1970;Mehrabian 1981)

Samover和Porter(1985)这样定义非语言交际“隐含了信息的非语言的行为。这些非语言信息将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理解其他信息,他们告诉我们这些信息是真是假,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是就事论事还是话中有话等等。”学者们认为非语言交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人体动作,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移动,手势,姿势和语言会话限制动作等等。2)空间,包含人际之间的人际距离和空间。3)时间,特别是传达信息的时间的含义和所蕴含的其他意义。4)触觉,不同类型的物理接触,比如碰触。5)眼神交流,包括眨眼频率,眼睛的移动,眼睛的控制,瞳孔的扩张等。6)声音(也指副语言),包括由嘴巴或是鼻子发出的声音和交流的非语言因素,比如声调,音量等等。7)气味。8)其他物品,包括脸孔、身体、衣着、和饰品等。

我们用 Poyayo(1983)的定义可能看出非语言交际所蕴含的深度和宽度:“在文化领域中所有非文字的,由人工创造,可被感知的标示系统,无论这种文化是由个人构建还是互相构建,也无论这种标示的传达构成了行为或是产生了人际互动。”

4 .电脑辅助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很多理论学家认为在电脑辅助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线索丢失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理论学家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间,电脑辅助交际远远逊色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Baym,1995)Rice和Love(1987)认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是认为电脑辅助交际涵盖和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天生就比不上面对面交际涵盖的非语言信息丰富”对于某些学者而言“电脑辅助交际因为其少了听觉或是视觉的线索,将被信息接收者认为是非人类的,并且缺少社交感和正常的强制力,所以自然而然在这种交际中就会少了“社交情感内容(Socioemotional context)。”而Walther则觉得“电脑辅助交际中非语言线索的减少,使得很多学者认为电脑辅助交际下的社交认知过程会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电脑辅助交际可以让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公平”,Rice和Love(1987)强调“电脑辅助交际与面对面交际相比,可能会缺少一些外表,权威,身份地位,或是排序的非语言线索,这样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平等的参与到交流中”。

Culnan和Markus在 1987年首次提出了“线索滤出”(cues filtered out)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们认为电脑“社会存在感很低”因为他过滤掉了面对面交流中所传达的一些交流途径(比如一些副语言——音调、音强、重音、节奏、音量等)使得整个对话处于“社交真空”(social vacuum)(Chenault 1998),无独有偶,Sproull和Kiesler(1986)提出了一个“缺少社交内容线索”的假说。

事实上,在电脑辅助交际中可以看到很多的社交情感信息,甚至在社会组织或是任务导向的电脑辅助交际背景中(Chenault,1998)。Pixie Ferris(1997)说道,“在打字—交谈的情境下”,“学习网络环境中特殊的术语”,“一些特殊的排版(比如下划线)或是一些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比如情感符号——笑脸:-)或是*_*等”可以为“电脑辅助交际提供与面对面交际一样的非语言线索”,甚至,很多人注意到很多的电脑辅助交际的参与者可以在电子环境下像作家在写作那样描述自己的非语言行为从而形成非语言交际。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电脑的频率增加,越来越多的图片,Flash动画或者是卡通图片被用来替代或是补充仅有文本信息的电脑辅助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信息。

5 .研究发展领域和意义

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在国际重大事务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充分展现了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新媒体在国家形象的生成中总是最先向世界传达多样化的“声音”和引领着在重大“媒体事件”和“地方事件”的国际舆论,同样对于国家形象的生成,新媒体发挥出了初步的、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中会不会因为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背景差异带来传达信息的扭曲?经济和商业交往中,电脑辅助交际也越来越成为“无纸办公”“移动办公”甚至“全球办公”理念的强有力支持者,那么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理解会不会真正的帮助促进这种趋势的融合,使全球经济和商业消除文化差异的壁垒等等都将是目前的紧迫和具有战略性的任务。

[1] Samovar, L.,& Porter, R. (198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Rice, R. E.,& Love, G. (1987). Electronic emotion: Socioemotional content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 pp. 85-108.

[3] Culnan, M. J.,& Markus, M. L.(1987).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F. M. Jablin, et al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p420-443.

[4] Chenault, B (1998). Developing personal and emotional relationships via 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gazine.

[5] Poyatos, F. (1983). New perspectives in nonverbal communiation studies: Cultural anthropology, social psychology,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semiotics. Oxford: Pergamon Press.

The Introductions on Development and Studie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ZHAO Yan,YAN Jin

Under the prospering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interne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und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MC

CMC; NV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s; present studies

H0

A

1008-7427(2012)05-0093-02

2012-03-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UGW090232。

作者赵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