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蒋华应
(四川理工学院 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从“before”一词的误译谈翻译中理解的重要性
蒋华应
(四川理工学院 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翻译主要包括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准确的理解必然导致误译。本文通过对一些误译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理解阶段的重要地位。同时,本文经分析探讨认为,要做到准确透彻的理解,必须切实把握好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
翻译;误译;理解;重要性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是语言的再现艺术,又带有很强的科学性。要胜任这项工作,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那么,合理的翻译过程应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译界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之分为四个步骤,即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ing)[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基于阐释学分析也将其分为四步,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2]。而国内学者通常把翻译的过程分正确理解和创造性表达两个阶段,也有学者,比如张培基先生,还在理解和表达之外,增加了一个校核阶段[3]。我们认为,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比较合理,对翻译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想谈谈理解问题。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准确透彻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因此,在翻译实践中,首要的、关键的,是要抓好理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词语的真正含义,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
有的译者,往往怀着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拿到一篇原文或一部原著,匆匆看过一两遍,甚至可能一遍也没读完,便开始翻译,根本谈不上仔细研读,译完后也顾不得认真校核,便急急忙忙交出去。这样的工作态度,是很难产生出色的译文的,甚至出现严重误译。不妨先看看下面对“before”一词的翻译:
例1.(My iron shroud contracted round me; persuasion advanced with slow, sure step. Shut my eyes as I would, these last words of his succeeded in making the way, which had seemed blocked up, comparatively clear. My work, which had appeared so vague, so hopelessly diffuse, condensed itself as he proceeded, and assumed a definite form under his shaping hand.) He waited for an answer. I demanded a quarter of an hour to think, before I again hazarded a reply.
(Jane Eyre, Chapter 34)
这是《简·爱》第34章中的一段,请看下面四种译文:
(1)他等着回答。我要求在我冒险作一个回答之前,给我一刻钟思考。[4](上海译文出版社)
(2)他等着我答复。我要求在我再一次仓促作答之前,先让我考虑一刻钟再说。[5](人民文学出版社)
(3)他等候着回答。我要求他给我一刻钟思考,才能再冒昧地答复他。[6](译林出版社)
(4)我要求在我冒险作答之前,先让我考虑一刻钟的时间。[7](伊犁人民出版社)
上述四种译文意思基本一致,都把“before”一词理所当然地理解成“在……之前”,译文大意是“先让我考虑一刻钟,然后在冒险/仓促/冒昧地回答”。从表面上看来,译文与原文完全吻合,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仔细想来,却令人费解。既然最终要“冒险”、“仓促”或“冒昧”地回答对方,怎么会还需要认真考虑一刻钟之久呢?而考虑一刻钟之后才作出的回答还属“冒险”、“仓促”或“冒昧”吗?从下文看,《简·爱》最后的回答是经过认真权衡后才做出的,并非“仓促”或“冒昧”。因而上述译文均是望文生义,没有真正理解到“before”一词的含义,表面与原文相符,实际意义恰恰相反。翻开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1998年版),我们发现“before”一词作连词时除了表示“在……之前”之意,还有其他含义:
Before:more willingly than;rather than[8]
因此上述四种译文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仔细斟酌原文上下文,没有做到透彻理解原文,而是望文生义,匆匆翻译,译后显然也没有认真校核,从而导致误译。现将该句试译如下:
(5)他等着我答复。我要求先考虑一刻钟,而不是再次贸然回话。
(6)他等着我答复。我没有再次贸然回话,而是要求先考虑一刻钟。
(7)他等着我答复。我要求先考虑一刻钟,以免再次贸然回话。
从上述before一词的误译不难看出,译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必然导致其在翻译表达阶段的误译,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过程中,理解比表达更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透彻理解呢,首先译者必须抱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原文至少要阅读三遍方能考虑动笔翻译:第一遍粗读原文,掌握全文大意,对一些疑难词句作上记号;第二遍细读原文,逐词、逐句、逐段地仔细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遍通读原文,以便“见树见林”,将全文精神“融会于心”。[9]在这样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语言分析
译者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首先要运用自己的原语(source language)语言知识,借助词典的帮助,通过词义辨析和语法分析,捕捉住原文的确切意思。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词典只是将字词的可能含义分别列出,而字词的确切含义取决于它所在的语境。语言是离不开语境的,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确定的意思,因此,我们作语言分析时,必须把语言及其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通过细致入微的语境分析,抓住语言片断的确切含义。实践证明,忽视语境分析,或语境分析失误,是导致误解误译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看下例:
例 2.Children are hardy creatures and most of them survive the harmful influence of extreme permissiveness which is the normal condition in the modern household.
孩子们是顽强的生灵,他们大多数在极端宽容的有害影响下成长起来,这种宽容是现代家庭中的正常情况。
normal condition有“正常情况”的意思,但这里如果这样译给人的印象是这种过分宽容是一件好事,这显然是忽略了其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可知,normal condition在该句中的意思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或“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逻辑分析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钱歌川先生说:“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是他必须具有的基本要素。俗话说‘岂有此理’,正是翻译者随时需要考虑的。凡是翻译出来的一字一句,一事一物,都必须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否则必然有误。”[9]因此,译者必须学会运用逻辑分析这一法宝。实践证明,译者若能将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力求不仅语言上说得通,而且逻辑上也说得通,那译者的理解就能确保是正确的。下面这个误译实例即是因为缺乏逻辑分析造成的。
例3.Phoebe Anna was thin and black,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 (Driesel)
安娜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女人,上身粗大,下身细长。简直象一把雨伞。[10]
原书作者首先说明译者“可以在不增减、不歪曲内容的条件下适当增词或减词”[10],然后举出数例,上文是其中一例,这里加着重号的部分即为增加的内容,但仔细读来,这加得并不合理。既然“又瘦又黑”,又何来“上身粗大”?
译者想当然地将umbrella理解成了“撑开的”雨伞,而根据其上下文,将其理解为“闭合的”雨伞才合乎逻辑。试比较:
安娜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女人,活象一把细长的黑雨伞。
翻译最基本的任务是将作品的信息完整地传递给读者,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更不能歪曲。翻译过程中,“一切均应以原文为准,翻译的任务首先是要力求最真实的再现原文,在此基础上发挥译者个人的才情,实现译者的再创造,以求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11]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本意是译者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原作者的思想通过译文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王宗炎先生说得好,“对于翻译,理解和表达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轱辘,缺一不可。不过,权衡一下,还是理解更为重要。理解不清,就会表达不当。”[12]总而言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实践证明,一个译者不管表达能力有多强,只要理解上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传译。因此,译者应该切实在理解上下足功夫,力争在准确透彻的理解基础上,做出准确的翻译。
[1]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preface.
[2]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reface.
[3]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祝庆英译. 简·爱[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 吴均燮译. 简·爱[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 黄源深译. 简·爱[M]. 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
[7] 王惠君, 王惠玲译. 简·爱[M]. 北京: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8] 朱原等译.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 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6, 18.
[10] 张今. 文学翻译原理[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11] 唐健禾,陈琦. 论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8, (5).
[12] 王宗炎. 辨义为翻译之本[A]. 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Mistranslation of the Word “Before”: On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on in Translation
JIANG Hua-ying
Translation process involves comprehension stage and expression stage. To some degree, comprehension works as the basis of expression and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er importance, since miscomprehension must lead to mistranslation. After analyzing some examples of mistranslation, the paper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on stage in transl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points out that precise understanding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thorough language analysis and logic analysis.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importance
G71
A
1008-7427(2010)01-0105-02
2009-09-30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SB089。
作者系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