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批评语言学与新闻英语词汇教学

时间:2024-08-31

郭 浩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批评语言学与新闻英语词汇教学

郭 浩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新闻语言具有社会性,批评语言学作为具体的分析工具能够对新闻语言的特点加以解释,使受众自觉地判断其间的关系,批评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各种倾向性和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对西方新闻中的词汇进行批评分析,理解这些语料词汇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产生的新闻倾向性。

批评语言学;新闻英语;词汇教学

新闻报道中所蕴含和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倾向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语言本身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处理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所置身的立场。因此新闻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引导和支配着社会舆论的导向。在语言学方面,由于新闻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批评语言学作为具体的分析工具能够对新闻语言的特点加以解释,使受众能够有意识地判断其间的关系,从而批评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各种倾向性和观点。

一、批评语言学理论

批评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批评语言学主要以语篇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所以也称为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语言理论旨在对大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探索符号、意义和控制话语符号结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语言所蕴含的价值系统,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1]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Halliday归纳出语言主要有三大功能,称为“纯理论功能”或“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因为语言的这些功能可以解释语言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作用。

进行分析的通常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对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2]

因此把批评话语分析融入英语新闻语篇词汇教学,引导学生去解析出隐含于这些语篇中词汇的潜在意识形态,有助于学生对新闻语篇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对新闻词汇的敏感性,提高整体新闻语篇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批评语言学和新闻英语词汇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西方的新闻报道因受各种政治权力集团和垄断集团的利益驱动,会从各自的角度去报道和评价社会事件,通过新闻词汇直接或隐含地反映他们的意识形态,对英语新闻的接受群体,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将英语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引入英语新闻词汇教学范畴。以我院新闻专业学生作为新闻受众,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他们对英语新闻词汇的理解能力,考察他们对英语新闻语篇中某些结构和表达方式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的敏感程度,以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和提高其分析英语新闻词汇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众说纷纭

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对新闻英语语篇理解的主要障碍不在于语法,而在于常用句型及新闻词汇特点。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意义的单位,没有词汇,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要想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闻英语以及新闻语篇背后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新闻英语词汇的掌握便成了重中之重。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有关“说”的这样一类词汇感到迷惑。例如:所附的一篇新闻报道Chinese Ambassador on Sino-U.S. Tie中,有关“说”的词汇达到十种以上之多,总结如下:urged、warning、noted、emphasized、called、voiced、mentioned、continued、denounced、added,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影响了阅读速度和对新闻语篇的理解。

同义词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由于新闻报道需要经常直率或含蓄地转述、援引新闻人物或其他有关人士的谈话,因此,英语报刊频频出现表示“某某人说的”的“说”(say)。但是,事实上,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说话人的神态和语气在不同场合或氛围中不尽相同,这是“say”这个中性词所无法确切体现的。为此,英语记者有时酌情选用一些表达“说话”之意的近义词,以弥补“say”在含义、修辞色彩方面的缺憾。因此在新闻英语词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辨析英语同义词,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能够在了解词汇的同时多结合英语新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加以理解记忆,联系运用,就能有效地达到英语新闻词汇学习的输入输出的有机结合。

2.2 深入浅出

在教学中,曾收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机时报》和《达拉斯晨报》四个美国主流媒体,四个不同的新闻机构在同一时间关于中国西藏同一重大事件的五篇新闻报道,运用了批评语篇分析的基本思路,以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其中的词汇表义功能;对比四个不同的新闻机构在同一时间关于西藏同一个事件的新闻报道,比较他们在同一事件上不同立场观点的细微差异,引导学生比较其立场观点是否发生变化,寻找可能的变化原因。

在讲解从《纽约时报》选取的新闻报道China Terrorizes Tibet的过程中,学生对于Terrorize这样词汇都能理解,但是在它背后的分类意义,学生就不会再深入分析。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分类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

Terroriz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是这样解释---“fill (sb./sth) with terror 使(某人/某物)畏惧:local gangs terrorizing the neighborhood 使附近地区人心惶惶的地痞”。西方新闻中使用aggressive和terrorize这样的词语,使中方基本上成为负面人物。因此,语言绝非一种客观的分析工具,人们用它对事物进行的描述,不一定反映事物本身的特征,因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有不同的看法,此外这种描述还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3]

2.3 言出何处

为了体现新闻所述内容的真实客观性,作者往往会注明消息的来源、观点或评述的出处,简而言之就是“某某人说……”,因而为了详尽而又如实地道出消息的来源与出处的,各种表达引述之意的句型结构及词汇便会大量出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从交代手法而言,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出处主要有三种:

(1)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这类消息来源,有名有姓地交代有关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诸如according to PLO leader Yasser Arafat或PLO leader Yasser Arafat said…等。

(2)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表示间接暗示消息来源的词或词语。因为有时记者不直接透露消息的来源,而只是含蓄地透露一点。这主要鉴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是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的人物,读者不一定熟悉,提与不提他们的姓名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机构或所批露的消息。例如:authoritative sources、experts和government official等等。

(3)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

记者有时出于严谨的报道态度,或消息来源本身尚不十分清楚等原因,撰稿时经常使用某些惯用短语来含糊、委婉地交代一下消息来源。这种“故作姿态”的写作手法,一方面可表示报道是公正、客观的;另一方面,万一消息不符合事实,记者则可以此搪塞或推卸责任,逃避文责自负。

下列两条导语末尾处都标明的新闻出处,例如:即分别为“according to NEWSWEEK”和“mass media here say”。

WASHINGTON,JULY 8(UPI)-CNN hopes to feature Asia more prominently in its news programs in order to share in Japan's estimated $50 billion in advertising revenue this year, according to NEWSWEEK

BEIJING, AUG.19 (Reuter)--The president's visit has turned a new page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mass media here say.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会关注导语出处。通过对新闻英语消息来源的批评性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说话者会有选择性的引用他人话语,引用时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来话语的自主性, 同时还会把他人的话语语言结构、语言风格的常规惯例部分地吸收到自己的语言词汇中来。正如Geis[4]所指出的:“也许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权力是它能够说在什么时侯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哪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Fishman[5]对新闻的基本原则也有表述,即“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

分析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必须充分注意大众传播媒体的性质和影响在传播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其中的一些差别也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把批评语言学和新闻英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语言词汇操纵和敏感度,还能提高批评性阅读的意识。

三、结语

新闻英语词汇学习具有一般英语词汇的特点——词汇学习重在积累,只有处处留心、日积月累,才能做到积少成多、积词成篇;同时应将摄入的新词汇放入已经熟知的词汇中应用,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才是鲜活的有具体意义的词汇,为了有效的了解新闻英语单词,就必须将其置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中,同时借助批评语言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深层次了解语篇中词汇的使用意图。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与用法,才能够有助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新闻的摄取、编译乃至创作的过程中把握英语词汇。

[1]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胡壮麟. 导读 [A]. 见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陈燕,批评语篇分析对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 Geis M.L.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M]. NewYork: Spring-Verlag.1987:10

[5] Fishman,M.Manufacturing the News[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92

Critical Linguistics and News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GUO Hao

Critical Linguistics views the world as social structures manifesting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studies the way language use reflects these. It attempts to explo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at use. Critical Linguistics has made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to an interdisciplinary tool and can be used by scholar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especially media criticism. Most significantly, it offers colleg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adop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in learning vocabulary in English media texts.

Critical Linguistics; news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H0-06

A

1008-7427(2011)05-0136-02

2011-03-15

2010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SK6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