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事业单位预决算与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探讨

时间:2024-04-24

孙友付 滕州市自然资源局土地资产服务中心

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财政资金的管控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预决算、预算绩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绩效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仍处于发展期,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给政府的预算管理带来严重影响。对此,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和质量。

一、预决算和预算绩效概述

(一)预决算的含义

预决算是预算、决算的总称。预算,是事业单位依据公共事业的任务和计划编制的,通过批准的财务收支计划。决算,是事业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以日常会计核算为基础,汇总年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人员等方面的各项基本数据,并根据财政部门决算编审的要求,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预决算的应用领域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

(二)预算绩效的含义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即对投入资金获得回报的测算。对于政府部门来讲,预算绩效是开展财政工作的重要指标[1]。预算绩效主要从两方面反映资金的使用成效,一是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即规定时间完成的工作和任务量;二是资金的使用结果,即资金使用率、任务完成率等。

预算绩效要求基于绩效目标编制预算,然后量化处理相关指标,以此来衡量预算执行的效果。具体来讲,预算绩效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过程。预算绩效的工作理念,要求部门将员工绩效、目标完成度结合在一起,在资金支出时全面考虑整体绩效。从本质上看,预算绩效是核算绩效,考虑个人、组织在预算年度内获得的业绩,在有效使用预算资金的前提下,发挥资金的作用和价值。

(三)预决算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关联

1.预算与决算的呼应和关联

预算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的提前预算和把控,决算是对预算结果的反映。在预算编制中,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项目预算库,基于费用项目化的原则,对项目预算进行细化处理,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在后期评价中,通过对预决算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发现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问题,以完善日后的预算编制。

2.预决算与预算绩效评价

多数情况下,预算绩效评价从预算配置是否合理、预算管理是否规范、履职是否良好等方面,明确部门整体的支出目标。在预算绩效评价中,决算是基础,预算指标是依据。结合绩效管理评价的要求,在预算编制中引入绩效审核结果,建立组织保障制度;决算指标要反映出预算执行的精准性,从而有效评价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是预算绩效评价考核的重点。现阶段,预决算已实行公示公开制,向社会公示绩效评价结果,接受公众的监督,进一步强化预决算管理,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2]。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资金利用率

事业单位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高效、合理地使用财政预算。以往的工作模式下,部分资金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私用甚至滥用等情况,影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可结合预算目标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对此,事业单位要在预算资金的应用中建立配套的监督控制机制,并在绩效评价机制下,确保预算资金的使用高效、合理。这种情况下,即便预算资金使用不合理,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制止,避免预算资金的滥用或浪费。

(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实施高质量的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可以帮助事业单位了解资金的使用动态及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在预算资金使用期间,事业单位要主动关注相关工作的成本与效益,以便全面落实预算编制方案,综合考量各部门的资金需求,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公众服务需求的满足等具有显著作用。

(三)有利于廉政建设

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事业单位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监管资金的使用动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以规范各部门的工作,加强部门间的交流,防止信息沟通不及时影响预算资金的正常使用;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有效遏制违规操作、廉政风险等问题的出现,为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营提供保障[3]。

三、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的问题

(一)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的认识

部分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中,对于预算政策未做到认真执行,未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未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等方式,向相关人员传递政策,或只是简单地讲解相关政策概念;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对于细微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导致预算指标的编制不科学,影响预算绩效的执行效果。另外,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对于项目的执行和资源利用等情况,未进行合理的跟踪,对于发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造成资源浪费。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力差

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表现得比较随意,且执行力不够。精细化管理项目和预算时,预算部门通常面临以下问题:(1)项目立审评审时,多依据主观判断,评审时间长,缺乏规范化的评审机制;(2)项目开始执行时,由于各部门信息分散,导致信息共享不及时,无法精准把握项目进度;(3)项目完成后,未及时评估和反馈结果,影响后续预算管理和评价工作的实施。上述种种,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成效,更不利于事业单位开展绩效管理评价工作。

(三)绩效评价指标不科学

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相同支出指标的统一性,也给评价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尚未制定规范性、一致性的绩效指标,项目是主要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不合理、逻辑构架不严谨、同类项目的指标差异较大,导致评价结果无法比较,影响评价结果的实用价值。

(四)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一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专业性强,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尤其是员工的职业素养。目前,从事绩效评价工作的人员不专业,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各项工作的规定,不利于单位顺利推进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个别单位缺乏独立的预算部门,工作人员由各部门员工兼任或社会人员兼职,不了解预算执行、管理等工作的要求,降低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4]。事业单位从社会上招聘工作人员后,未及时进行教育和培训,导致其不了解自身岗位职责,制约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五)其他问题

(1)缺乏激励制度。事业单位在考核各业务、各部门绩效时,为保证考核工作顺利推进,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但是从当前来看,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激励机制,导致考核结果优良的部门未得到奖励,考核结果不理想的部门也没有得到处罚。因此,没有奖惩相关人员,降低了各部门、各岗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积极性,而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的约束力也受到一定影响;(2)绩效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映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是事业单位改善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并未参照和运用评价结果,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事业单位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时,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缺乏约束性,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四、优化事业单位预决算和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的对策

(一)树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的成效,关系着事业单位能否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从上述分析得知,由于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管理和评价,导致其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滞后,不符合现代事业单位的要求。对此,要树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可从以下几点进行:(1)通过业务学习、培训等途径,提高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绩效管理认识,将绩效管理贯穿在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从绩效目标、绩效跟踪等方面,系统化管理每个项目,以提升预算绩效评价的质量;(2)财政部门要转变以往的认识和观念,积极革新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和方式,构建涵盖多个领域且层次丰富的绩效管理体系,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覆盖至单位的全部资金,从项目支出到政府支出,扩展至预算编制、执行到反馈的全过程管理。

(二)加强预算申报管理,建立监控机制

1.加强预算申报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在预算申报环节,要明确预算明细、条件保障、立项依据等方面的要求。财务部门领导基于自身能力、预算申报内容,评估项目是否合理、合法,并在项目库内引入评估结果,为项目的选择提供有利参考。借助该机制,促使预算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和理念,在科学设计各要素各项目的基础上,形成详细规划后,才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将所有的资源用于工作中,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实现每项工作的细化安排。通过对预算申报的管理与优化,科学设定预算绩效指标,形成具体的实施步骤,提高各类数据的准确性,为下一项工作绩效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5]。

另外,推行零基预算,革新预算编制措施,促进预算编制有效、科学的实施。事前严格审核项目,合理安排预算支出;事中加强项目管理,动态管控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事后科学评估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对其考核和评价。

2.建立绩效监控机制

将预算绩效监控系统纳入管理系统,有机融合项目与预算管理,确保各机构的信息一致,针对项目的实施情况、预期绩效目标开展绩效监控。实践中,预算单位要认真梳理业务流程和资金流,及时采集绩效信息,由绩效监控平台计算各指标的对应值,并比较目标值与实际值,从而反映出资金管理、项目执行、项目效果等,从经费、人员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与此同时,基于项目的实施计划,从多个方面制定和问题紧密结合的、有效果的整改措施,确保预算绩效目标顺利实现。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库

建立集战略目标、绩效目标、部门职能等于一体的绩效指标设计路径,分别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正(反)向指标和适度指标等方面考虑设计,力求绩效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结合各领域的要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指标库,保证绩效指标的合理性、针对性。基于绩效指标的设计目的分析,要从设计路径的层面规范指标体系,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保证评价指标库的合理性,需要事业单位的相应部门和岗位探索指标建设经验,逐步构建适合各领域的指标库,指导各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规范绩效指标,提升同类项目、支出指标的一致性及同类项目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从而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1)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是绩效评价指标、工作流程、理念等,及时转变工作模式,确保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2)对绩效评价人员展开专业培训,特别是指标设计、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应用等,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提高预算绩效工作的质量;(3)加强与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联系,由上述部门共同为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尤其是在明确评价计划时,要强化业务指导,规范评价目标、流程设计等环节,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6];(4)从社会上招聘学习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专业人才,有助于为事业单位的现有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提高竞争意识。此外,加强引进人才的培训,如职业道德修养、岗位职责、任务范围等,促使其尽快适应自身工作。

(五)其他对策

(1)完善激励机制。合理制定奖惩机制,发挥出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对预决算工作的约束性,提高单位各部门参与评价的兴趣。评价结果和各部门、个人的业绩挂钩,奖励考核优异的部门或个人,处罚考核不理想的部门或员工;(2)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或员工,由评价人员加以阐述,使员工意识到预算绩效工作的问题,在日后进行完善;将评价结果和个人业绩、评选等挂钩,对于评价结果优良的员工,除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结合,在评先树优、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预决算与预算绩效管理,是支持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的质量,需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规范化的措施,从加强预算申报管理、树立全过程绩效管理理念、建立绩效监控机制等方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