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周晓静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综述
周晓静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也是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学界主要从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和文艺运动领域展开研究,包括西柏坡时期的大学教育、社会教育、师范教育、中小学教育、晋察冀日报、新华通讯社以及晋察冀戏剧运动和文艺运动,但多以新闻视角呈现,缺乏史料基础。另外,在西柏坡文化人物领域的研究较为匮乏。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社会转型
西柏坡时期以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为起点,至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迁移至北平,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配合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特色鲜明。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和文艺运动等内容,本文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育事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党的各方面事业提供储备力量,因此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关于西柏坡时期大学教育的研究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取得节节胜利,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开展特别是大学教育事业的开展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新解放区原有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曲世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一书概括了西柏坡时期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改造教材和培养干部。*曲世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374页。另外,为进一步推进解放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的有效开展以及解放区的进一步建设,各个根据地的中心任务逐渐从土地改革工作转向根据地经济和文化建设,这就需要大批有能力从事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事业的管理干部,因此建立高等院校、培养新时期优秀的领导干部逐渐提上日程。《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所创建的各种干部学校的具体情况。*张勇,薛建中:《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0页。西柏坡时期,干部教育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管理的充分结合。王文晓认为,除了教育方式更加规范、教育范围更加广泛,西柏坡时期的教育内容更加侧重在新中国建设方面,将马恩理论知识的巩固与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王文晓,梁玉玮:《西柏坡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实践及其现实启示》,《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另外,这一时期学校干部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吴凤菊提出西柏坡时期的干部教育围绕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广大党员将自身情况与党和国家的情况密切结合起来,从而积极自我批评,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吴凤菊:《刍议西柏坡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实践及其现实启示》,《湘潮》,2016年第1期。西柏坡时期的大学教育为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知识与人才的保障。杨凤勇等认为,西柏坡时期所创办的大学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政治理论强、专业水平高的各类人才,同时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财富*杨凤勇,康小莉:《西柏坡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年第4期。。
2.关于西柏坡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主要以农村根据地为基点逐步发展解放区,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城市管理在西柏坡时期被提上日程。社会教育便成为加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提高群众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西柏坡时期的社会教育分为农村社会教育和包括城镇职工、市民教育的社会教育,以冬学、民校为主要形式,主要内容为时事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张勇,薛建中:《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职工教育的具体实践主要围绕维护稳定、积极团结和提供保障开展。王文晓等认为西柏坡时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改造旧教育、开展干部与工人的职业培训以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逐步走向正规化。*王文晓,梁玉玮:《西柏坡时期党的职业教育实践摭谈》,《职教史话》,2010年第13期。另外,城市经济与大工业生产百废待兴,职工教育一定程度上为此提供了技术上和人力上的支持。为进一步开展统战工作从而为进驻城市稳定人心,城市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除职工教育外,还有一部分是针对除工人阶级以外的普通市民和商人开展的市民教育。《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提到,这个时期市民教育主要通过创办市民学校和民众教育馆,设立市民学习小组等形式,从而加强党对于城市各阶层的团结与巩固。*张勇,薛建中:《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
3.关于西柏坡时期师范教育的研究
师范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西柏坡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区形势开始逐渐稳定,为师范院校的办学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中提到,西柏坡时期的师范教育更加注重正规化,为各级学校积极培养师资力量,从而推动该解放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为新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上书,第33-35页。
4.关于西柏坡时期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研究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阶段,而且西柏坡时期中等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党的优秀干部的任务。《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中总结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小学教育所颁行的大政方针。*同上书,第35页。基础教育主要分为学科知识教学和综合课程。西柏坡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对学科教学愈发关注。就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李霞从西柏坡时期初小教学过程汉字书写的教与学、作业与练习、错别字的改正、造句与作文等语言文字教学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西柏坡时期语言文字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语法内容上有所欠缺等时代特点。*李霞:《西柏坡时期小学语言文字教学考察》,《党史博采》,2015年第2期。西柏坡时期的中小学教育日益注重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索瑞芳概括了西柏坡时期的中小学教育较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存在的变化,改变以往临时的、应急性的战时教育模式,进一步整改教育理念、教育标准和教育内容,更加注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索瑞芳:《西柏坡时期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及现实启示》,《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7期。
新闻出版事业是党在西柏坡时期所开展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军事作战提供了舆论武器,是广泛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推动力量。
1.关于西柏坡时期新闻出版史研究
西柏坡时期新闻出版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逐步发展。《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从书刊报的出版、新闻电讯与广播和新闻摄影与画报三个角度梳理了西柏坡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张勇,薛建中:《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5-78页。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土改与根据地建设。陈嘉麒等概括了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具体宣传内容以土改和军事战争为主体,同时涉及经济、文化、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陈嘉麒,南洋:《西柏坡时期新闻史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年第2期。为进一步加深新闻报刊的大众性,西柏坡时期的新闻报刊有着阶级性、灵活性、通俗化的语言特色。罗利群认为西柏坡时期新闻报刊以鲜明的阶级立场,大众化的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灵活俏皮的语言撰写新闻稿,增强新闻报刊的阅读效果和宣传效果。*罗利群:《西柏坡时期新闻报刊的语言风格》,《共产党员》,2014年第23期。西柏坡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合理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推进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对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张芸等概括了西柏坡新闻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和社会发展服务,秉持实事求是和真实性,发扬创新精神。*张芸,郝斌生:《西柏坡新闻实践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采写编》,2009年第6期。
2.关于晋察冀边区新闻出版史研究
晋察冀边区的新闻出版事业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研究内容。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史料的梳理工作。曹国辉梳理了西柏坡时期晋察冀解放区新闻出版机构的演变以及新华书店所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题目。*曹国辉:《晋察冀解放区新闻出版机构的演变》,《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概括总结了晋察冀边区报刊、广播、刊物、图书、摄影等。*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西柏坡时期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的移驻。曹国辉论述了影响西柏坡新闻出版工作的两个重要因素,进驻西柏坡的文化名人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组的成立。*曹国辉:《西柏坡时期出版工作漫议》,《出版史料》,2010年第3期。
3.关于《晋察冀日报》的研究
西柏坡时期,各大解放区纷纷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和刊物,其中对当时以及当代影响最大的就是《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史》一书中提到,西柏坡时期《晋察冀日报》主要宣传内容包括军事斗争、土改和大生产运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晋察冀日报史》,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351页。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西柏坡时期解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的土地改革运动,《晋察冀日报》以批评性报道和集中报道、典型宣传的形式给予了充分报道。张金凤在认为《晋察冀日报》土改宣传以集中报道和典型宣传的形式凸显时代性和地域性。*张金凤:《〈晋察冀日报〉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宣传》,《青年记者》,2013年第30期。游雨欣针对西柏坡时期批评性报道指出,边区土改时期(1946年10月-1948年6月)是《晋察冀日报》报纸批评的高潮,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消息的基础之上加以评论,偶尔采用领导人讲话原稿和政府文件原版。*游雨欣:《〈晋察冀日报〉中批评性报道的方式演变》,《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批评性环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转型期客观政治环境要求保障政治大局的稳定和统战工作的有序进行。游雨欣将其概括为晋察冀边区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氛围、战争的局势和边区政府的当前任务、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邓拓个人等因素。*游雨欣:《〈晋察冀日报〉中批评性报道述评》,《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针对具体报道的宣传内容,这一时期多采用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周俊丽梳理了西柏坡时期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典型。*周俊:《论〈晋察冀日报〉英雄形象的塑造及现实意义》,《传播与版权》,2014年第10期。《晋察冀日报》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舆论工具,其社论便是重要喉舌,更具针对性和时代特色。冯杰等分析了《晋察冀日报》社论的阐述、启迪、评介、辩论、纪念等五个类型和革命性、群众性、政策性、严谨性四大特点。*冯杰,夏松涛:《中国革命的重要喉舌:晋察冀日报社论》,《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对《晋察冀日报》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人民日报》的创立起到推动作用。钱江认为邓拓极力支持《人民日报》的社长和总编辑张磐石工作的同时,积极筹备“大党报”的创立工作。*钱江:《邓拓与人民日报的创建(上)》,《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7期。
4.关于新华通讯社研究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1948年随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刘云莱所著的《新华社史话》一书从组织结构、人才培训、具体报道编辑过程等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华社在西柏坡时期的发展变化。*刘云莱:《新华社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96-162页。史进平等对西柏坡时期新华社总编室的名字确立、成立时间、成立原因、人员组成以及人员相应到达时间和业务集训等方面进行了历史考证。*史进平,康彦新:《对西柏坡新华社总编室历史的几点考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西柏坡时期的新华社作为党的重要新闻武器,在发动宣传攻势、揭露敌人反动阴谋本质等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周玮认为西柏坡时期新华社集党报、通讯社、广播电台三重重大责任于一身,及时充分报道了战争的胜利局势,为当时军民作战信心的树立以及战争的成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周玮:《难忘烽火岁月·访新华社老社长朱穆之》,《中国记者》,2006年第12期。
西柏坡时期,新华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当时党中央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新华社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直接指导和管理,由刘少奇分工主管,胡乔木任总编辑负责新华社总编室的领导工作,审理各地来稿以及新闻的编写、评论和干部集训,廖承志任新华社社长负责行政组织工作。万京华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胡乔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新华社新闻工作同志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设施事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所起到的重要意义。*万京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新华社》,《新闻战线》,2011年第7期。陈丽芬认为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仔细审阅和修改稿件的同时还多次为新华社撰写评论、社论、消息等新闻作品。*陈丽芬:《西柏坡时期的新华通讯社》,《党史博采》,2002年第11期。除此之外,郑德金等阐述了刘少奇对新华社队伍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郑德金,李爱平:《刘少奇新闻理论、实践在新华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1期。史进平则论述了作为总编辑的胡乔木对于西柏坡时期新华社总编室的领导工作,审理各地来稿以及新闻的编写和评论和干部集训。*史进平:《胡乔木领导下的西柏坡新华社总编室》,《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关于党中央领导干部与新华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基于当事人的回忆与采访。陈克寒回忆了刘少奇同志对新闻出版文化工作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西柏坡时期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所做的谈话。*中国青年出版社:《红旗飘飘(20)》,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0页。当时的新华社记者许诺通过回忆刘少奇为其改稿和谈话的过程展现了刘少奇对于新闻工作者工作的具体指导。*新华社研究室:《新华社回忆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220页。针对西柏坡的集训生活,西林回忆了胡乔木在培训讨论会上的批评与要求。*田林:《回忆西柏坡》,《新闻战线》,1957年12期。吴冷西则集中回忆了胡乔木同志所负责的西柏坡集训的编辑工作,*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吴冷西论新闻报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401页。以及西柏坡时期廖承志对于新华社的领导,在及时传达党中央宣传精神的同时,积极主持创办业余文化学校和国民党新闻机构接管工作。*吴冷西:《延安、太行到西柏坡·记廖承志领导新华社工作》,《中国记者》,1991年第11期。
西柏坡时期的文艺运动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积极配合了对敌斗争和土地革命。《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从文学创作、戏剧运动、音乐活动和美术创作、舞蹈艺术等方面介绍了西柏坡时期的文艺运动。*张勇,薛建中:《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8-65页。
1.关于晋察冀边区文艺运动研究
西柏坡时期文艺运动的发展以晋察冀边区为主体,对各大解放区文艺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积累了经验。同时,西柏坡时期的文艺运动在服务军事战争的同时,积极配合了党的民主政治、土地革命、文化整合等工作。史料整理方面,张学新的《晋察冀文艺运动大事记》罗列了属于西柏坡时期的晋察冀文艺运动开展的相关情况*张学新:《晋察冀文艺运动大事记(1937.7-1948.12)》,《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4期。;王剑清、冯健男主编的《晋察冀文艺史》一书包括西柏坡文艺运动繁荣时期的具体内容和西柏坡时期文艺运动战斗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革命性、实践性、理论性等特点。*王剑清,冯健男:《晋察冀文艺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针对《晋察冀文艺史》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李葆琰认为该书突破了文学史范围与体例,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揭露错误,但是缺乏规律性探讨和理论性分析。*李葆琰:《评〈晋察冀文艺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蔡子谔将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的特点概括为为广大民众服务、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发挥群众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蔡子谔:《简论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的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另外,王剑清在还提出晋察冀边区文艺的鲜明战斗性和党的指导性。*王剑清:《论晋察冀边区文艺的特点和对新中国文艺的贡献》,《河北学刊》,1986年第1期。方伟从文艺的生命感入手,解读了晋察冀文艺的崇高性。*方伟:《论晋察冀文艺的生命感与崇高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关于乡村文艺运动研究
西柏坡时期处于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革命时期,文艺形式以乡村文艺运动和军队文艺运动为主。《晋察冀 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整理了西柏坡时期乡村文艺运动的文献和资料,包括乡村文艺运动和乡村群众文艺创作过程中的相关意见与评论。*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晋察冀 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石家庄: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出版,1991年版,第14-20页、第71-75页、第154-160页、第196-206页。
乡村戏剧运动是乡村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察冀革命戏剧运动史料》收集了西柏坡时期的晋察冀革命戏剧运动的重要史料。*张学新,河北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晋察冀革命戏剧运动史料》,石家庄: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出版,1991年版,第26-27页。针对具体的戏剧团体的介绍,胡可回忆了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在西柏坡时期的发展。*胡可:《回忆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续完)》,《文史精华》,1997年第12期。何立波介绍了火线剧社在西柏坡时期积极配合土改和整风运动的同时,积极演出《宝山参军》等剧目慰问解放军,大大鼓舞了部队的势力。*何立波:《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尖兵火线剧社》,《党史博采》,2015年第9期。
综上所述,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研究颇受学界重视,但多以新闻视角将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与串联。《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一书集中对于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工作,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事业、文艺运动、新闻出版事业、科技事业和城市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所涉及范围较广,资料也较为翔实,但多以文化建设教材的角度进行介绍,缺乏专业性与学术型,多针对报刊、学校的总体概况,缺少对于单一报刊、学校的系统介绍和分析,无法突出西柏坡时期的转型特点,没有史学支撑与史学依据。
另外,史料收集缺乏针对性。《晋察冀 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收集了有关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乡村文艺运动的文献资料和关于乡村文艺运动、乡村群众文艺创作、农村剧团的建设和《穷人乐》的方向和作法的相关报道和记录,但是并未针对具体边区发展时间进行系统归拢,而且简单的史料归类无法突出各个时期,尤其是西柏坡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特性,同样也无法表现出晋察冀边区乡村文艺运动从抗日战争时期到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前的解放战争时期,再到西柏坡时期的整体发展变化,以及对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较之其他革命边区的差别也无从体现。
同时缺少对于西柏坡时期文化人物的研究。西柏坡时期的文化名人及其活动对于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对其研究甚少。随着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特别是自1948年5月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大批文化名人和知识分子聚集西柏坡,为新中国政治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有少量针对主要领导人物刘少奇、胡乔木的研究,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时人物的回忆,像邓拓等文化名人在西柏坡的研究几乎没有。邓拓作为《晋察冀日报》的主要负责人,在《晋察冀日报》即将被合并成“大党报”《人民日报》的西柏坡时期,其做法、态度、诗歌等各方面都对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事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之,西柏坡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的过渡时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正是站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奋斗。
Review of Studies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Xibaipo
ZHOU Xiao-jing
(School of Marx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In Xibaipo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ultural construction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studies are mainly engaged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journalism, literature and art, including college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Jinchaji daily newspaper, Xinhua news agency, Jinchaji drama moveme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movement in Xibaipo period. But more often they are presented in a news perspective and are lack of historical basis.
Xibaipo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2017-04-11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PXM2016_014203 _000107 )
周晓静(1992-),女,山东即墨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K266.9
A
1008-469X(2017)03-0009-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