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薛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高职院校增值型内部审计已初步建立,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质量亟待提升。高职院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质量提升有利于优化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前哨功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提高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水平。
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义,最初是由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率先提出的。它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增加组织整体价值,是一种独立性较强且具备客观内涵的咨询类活动。在国家相关部门文件中将增值型内部审计视作监督、评价财政内部控制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能够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在充分发挥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作用下,增值型内部审计不仅能满足真实性、合法性等要求,而且还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从而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实现战略审计转化目标。高职院校增值型内部审计内涵在于定量价值和定性价值两部分。定量价值以资金量化衡量。定性价值更多体现在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降低已发风险,预防未发风险,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所带来的价值。
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理论也被学术界视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提出该理论的是美国学者朱兰、费根鲍姆。它的核心在于“三全”理念,即施行全机构、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期实现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全机构意味着组织内外各个层次与组织文化联系密切。全员体现为对利益相关者以及员工的作用,例如员工教育、培训、经验、职业道德等等。全过程囊括从计划、实施、报告、后续整改的全部相关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在内部与外部、横向与纵向、结果与过程实现多维度平衡。
戴明作为PDCA循环定义的创始人,他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为目标,在具体执行阶段内参照相关管理原则,对PDCA循环过程进行划分。
针对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实施与分析之后,发现其中所列出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可以与“三全”理念相互融合,即从全机构、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视角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探究是满足准则规范要求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理念通过全机构、全员、全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衡量单位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情况。其中,全机构主要是针对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来说的,全员主要是指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时会涉及的人员,全过程则主要是指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作业流程。
在整理了全机构、全员、全过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之后,可以发现有关全过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过于笼统,因为全过程涉及了增值型内部审计项目的具体作业流程。在对现有文献进行阅读后发现,PDCA循环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实施十分契合。P 实际上就是指增值型内部审计计划阶段,D 实际上就是指增值型内部审计具体操作阶段,C实际上就是指增值型内部审计最终结果阶段,A 实际上指的是后续的审计阶段。
杨鸿运(2012)将 PDCA理论运用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项目作业流程层面。他认为 PDCA 运用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管理过程分四个阶段。计划阶段主要包括确定内审项目、开展审前调查、进行风险评估、编制审计方案。实施阶段包括内部控制评价情况、对审计证据的质量把控。报告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对资料信息进行再次核查;第二,提升审计报告质量。而总结阶段当中涵盖了后续审计整改环节和控制审计档案质量环节。将PDCA运用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管理过程,具体化了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全过程部分,健全了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所有流程,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审计等阶段中实际操作步骤。
审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职能管理机构,受学校管理层领导,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核心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领导对于审计工作本身没有给予重视,从理念上认为审计工作是一种监督活动,认为这类工作都是由主管领导负责,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不具备客观性、独立性等,最终导致审计职能权威性降低。第二,二级单位部门认为审计工作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因此比较排斥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对各部门提出审计问题时,意味着各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会产生影响,进而各部门人员会对审计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往往表现出不配合的行为。第三,增值型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审计的工作基本都是以评估和监督经济活动合法性等为主,在战略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审计部门与国家、社会的审计监督体系联系不够紧密。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最终的审计结果并没有与国家审计等进行交流,因此审计结果没有全面共享。同时与组织内部的人事、财务等交流机制并不完善,与各部门之间协同性较差,多数情况下无法及时共享信息,因此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最终监督效果出现问题。
审计工作团队储备的知识有限,往往只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工作内容。多数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抽调的,这些人员的专业基本以会计学、经济学等为主,而工程造价、金融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相对缺乏。审计人员的很多工作都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创新性相对缺乏。审计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审计人员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知识培训总是一拖再拖,基本都是学习培训让位于项目。
对审计的增值目标设置较为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目标。如今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都是以事后监督为主,因此问题常常暴露在事情发生之后,很多问题会形成堆积,而且很大一部分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理念尚未达到全面成熟阶段,导致增值型内部审计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进而使得监督和评价功能较为落后。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一直尝试向咨询和服务职能方向转变,但是由于不具备成熟运作方法,因此最终的审计效果无法兑现。
最终的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的较少。每年的审计成果中真正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有提升价值的审计建议寥寥无几,因此增值型内部审计并没有达到最优的审计效果,其中的核心因素包括审计人员个人专业素养、审计深度以及广度等。审计成果存在原生缺陷,审计发现问题种类单一,层次低格局小。业务操作层面审计建议多,进而业务审计成效也相对较大。而促进管理的建议相对较少,进而在权力审计上取得的成效也相对较小。审计最终结果关注于问题本身,未重点关注问题背后带来的风险问题。总结其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审计计划很多都是常规项目,并未及时关注最新党政工作要点以及学校热、难点问题。其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都是以合规方面问题为主,没有做到深查,所以核心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导致内控出现相应缺陷。
审计整改也未受到全面监督,这也是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问题得到了纠正,但是治标不治本,后续经济业务中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具体工作开展阶段内,无论合同管理还是招投标管理,都无法满足审计整改预期目标与要求。在整改过程中制定的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审计整改措施以及相关制度等存在不足,同时追责措施较为单调,整体的审计工作威慑力较弱。
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以线下审计模式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因此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没有将审计工作和业务系统相联系,进而促使信息无法达到共享的目的。监控预警模型无法真正获得控制,进而造成数据异常情况下无法及时预警。
领导重视是审计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管理层需转变观念,将审计工作重要地位体现出来。组建审计委员会,并直接进行工作汇报,调整传统工作流程,将审计组织职能体现在章程中,最终增强内部审计权威性,以此来维护内部审计独立性。同时加强政治意识,全面掌握风险防范措施,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尽量规避风险。作为审计部门需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需要从现象中深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全面提升审计宣传服务工作,结合进点会、培训会等形式,让各部门、单位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全面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审计作用。
建立合作协同关系,保持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其他监督组织良好协作关系。在实施审计期间,时刻保持与国家审计畅通交流,结合其他组织相关机制与措施解决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强化与社会审计的交流机制,积极了解审计措施,结合审计成果,增强审计专业度。建立高职院校的监督机制,将纪检、人事、国资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全面发挥出来,全面结合现有成果,提升监督质效,进而打造立体监督机制。
升级审计队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审计人员需要从专业度、工作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等维度进行考核。招募部分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审计人才,推进审计人员专业多样化。推进“以审代训”模式,全面升级审计业务基础知识,增强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创新审计工作,力争在审计实战过程中打造出信念坚定且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审计团队。全面促进学习培训工作,参与部分内审协会开办的研讨班,提高审计团队的专业度。
促进审计理念创新,构建审计增值目标。在内部审计维度看,增值型内部审计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等。其核心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前置评价,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水平,进而实现预期的审计效果。在创新审计思维过程中,需要将流程作为重点,建立数据关系,重视数据的作用和价值,以此来增强数据的整合能力。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始终要将审计质量和效益作为重点,并将其与增值意识全面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目标。采取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和事前审计,目的是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把控好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审计项目实施的风向标。审计计划应紧紧围绕学校战略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关注基层群众关心重、难、热点以及屡审屡犯问题,制定科学合理计划。实现先预警后立项,全面促进审计业务和其他业务模块相互融合,结合审计预警模型,对重点业务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定期监测,对审计风险点全面排查,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在对项目合理评估后,给出是否予以审计立项的结果,实现审计精准立项。
掌握好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的证据需要遵循相关性、充分性、可靠性、经济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重视抽样环节,保障审计过程中证据的充分性,让问题能够有据可依,真正将证据落到实处。构建审计底稿分级机制,全面保障审计质量。
编制好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最核心的成果,审计报告价值是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需要增强审计意识,基于风险和管理视角寻找出相关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明确其性质,掌握问题的关键点,做到事实清楚,针对问题进行深层剖析。对于部分问题需要有相关部门共同会诊,进而找出相应的措施。
落实好审计整改。制定审计整改督查跟踪清单。整改清单根据审计结果文书所反映的问题和情况,在审计整改事项挂号的同时,明确每一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整改要求,逐项加以督查跟踪。整改清单以提升审计价值为核心,抓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明确审计组、审计处室审计整改跟踪督查的责任,全面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好审计整改的责任,进而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转化好审计成果。对审计结果价值进行剖析,基于体制机制来彻底清除问题、预防风险,进而帮助管理层做决策。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发现审计线索要及时报告纪检等相关部门,审计成果为干部任用、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建立专项监督机制,加强审计成效,针对部分普遍性与典型性问题建立专题检查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拓展审计成果范围,对之前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指出风险因素,建立审计管理建议的报告机制。
高职院校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提升需要从全机构、全员、全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不断地优化与完善。高职院校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促使审计人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提高,更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价值,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