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金路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始于古希腊,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较为笼统地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规定性阶段、描写性阶段及解释性阶段。进入20世纪,语言学主要还是对语言的描写,而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语言学转入了侧重于解释为主的崭新阶段。20世纪的语言学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地各个语法学派之间的学术联系与经验借鉴,它们之间虽有某些研究方面的重叠但总体还是螺旋上升,不断更新发展的。索绪尔开启了现代语言学的大门,从美国结构主义到系统功能语法再到转换生成语法,以及当今极为热门、代表语言学理论最前沿的认知语法,在这些语言学思想的一次次论战交融之中,新的研究视角及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为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启了新的征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史可以让研究者有更大的启发与感触,为后续研究积累更多的语言经验及思路启示,为此,本文着重介绍20世纪西方的主要语法学派的发展、核心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的语言学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传统语法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在美国,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只有英语,所以传统语法的影响微乎其微。20世纪初,以美国人弗兰斯·博厄斯(Franz Boas)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及人类学家为了调查美洲的印第安语,将语言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由于印第安语的语言结构类型跟印欧语有着极大的差异,传统语法在其面前无任何用武之地,也由此推动了语言学家去探索新的途径。随后,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想在美国的很多地方蔓延开来,以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为首的一大批语言学家在这些思想的直接影响下总结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视角的语言分析法。美国结构主义语法对语言的分析和描写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语言学的发展史上成为极具标志性的阶段,影响深远。
在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的发展进程中,布龙菲尔德被公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的奠基人。他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从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总结,于1933年写出了为后来美国结构派奉为经典的《语言论》(Language),在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和分析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近四十年间,《语言论》是所有语言研究者的经典教材,更是科学研究的楷模。他对语言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学者认为1933年到1950年是美国语言学的“Bloomfield时代”。
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构建起来的。该语法理论从产生到形成再到基本完善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阶和范畴语法”到“系统语法”再到“功能语法”,最后形成“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是以功能及语义为导向的,从始至终都坚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阐释语言及其使用现象。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礼德抽象概括了语言所具有的三个元功能,或者叫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是由经验功能及逻辑功能构成,前者主要是有关过程中各个成分的关系,而后者是关于图形或情景之间的逻辑关系;人际功能主要是指图形或情景中的语气,情态动词意义;语篇功能是指话语的起始点及信息的分布与衔接。语篇是一个必需的语言使用单位,因为语篇是语言系统的表现形式,是由句子构成的,但不是由句子体现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及语言的惯用表达,而不是句子的语法性。[1]衔接研究句子间语义关系,可以说语篇中的衔接关系不是结构形式而是话语意义上的相互联系。
总之,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是把语言的功能凸显化,极为强调语言的环境或语境的重要性,并把语言看作极其复杂的结构系统,探寻深层次语言规律的学派。
依存语法是法国语言学家吕西安·泰尼埃(Lucien Tesnirèe)在1959年编著的《结构句法基础》(Èlé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一书中提出的语法理论。书中的“结构句法”后人也称为“依存语法”或者“从属关系语法”,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依存语法及配价理论的创始人。该语法理论涉及到了图式(Schema)、配价(Valence)及依存关系等构成结构句法的基本构成部分,是一种面向结构分析与理解的语言理论,也是一种语义驱动的功能句法理论。
由于《结构句法基础》是以法语出版,因此依存语法无法像短语结构语法那样影响广泛,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语言学应用及研究的兴起,依存语法的优越性及其显著地位逐渐显现并树立。依存语法认为句法结构是由词与词之间的关联(connexion)或依存关系而构成的,正是这样的关联产生了句子元素之间的依存关系。[2]依存关系的种类包括主语—谓语、谓语—宾语及限定词—名词等,在依存关系中,中心词支配附属词,因此说句子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二维的,是一种非对称的二元关系,因为句子的句法结构是一种层级的,依存关系是构成层级的基础。可以说,表示句子的线性字符串是句子结构的投影。如同句子线性表示中的成分可以分为近邻与远亲一样,句子结构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也有远近。当一个元素支配另一个元素时,这两个元素之间才产生了关联。依存关系是实现了的配价关系,配价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含有多个二元依存关系的集合,而构成这些二元关系中的一个元素是相同的。[3]
总之,依存语法强调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是动词与其论元的依存配价关系,这有助于对动词的特征进行标注,从而使得依存语法为计算语言学做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也称为“理论语言学”(theoretical linguistics)或“形式语言学”(formal linguistics),彻底颠覆了对美国语言学影响近半个世纪的结构语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认知科学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被语言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认为是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语言科学学派,在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法是人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模式。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包含四个重要的语言理论阶段,第一阶段是其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及其后的十年,形成了该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二阶段是其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书中提出了“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与“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形成了句法的内模块结构。第三阶段始于1980年《管约论演讲录》(Lecture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编辑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进入了“管约论模型”期,主要“探索动词论元结构的普遍规律。概括出少数高度抽象的原则,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表面上看来并无联系的语言现象。[4]第四阶段是1995年《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的出版,本书主要探讨语言生成过程的经济性,重新定义了生物语言学要回答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提出了基于生物系统共有属性的“合并”句法理论,冷静思考了人类语言的进化问题。乔姆斯基对语言的分析是有着巨大贡献的,他解释了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同义与非连续成分现象,创造了严谨而又颇具生命力的形式化描写体系。
总之,跟传统语法的描述与规定不同,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理解新的句子,试图探究人的大脑是如何生成语言的,努力寻求语言生成的具体规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Lakoff、Langacker等西方语言学家从乔姆斯基为首的TG学派理论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从而在心智来源、表征方法及研究内容与结论方面有了根本分歧,创建了认知语言学,这是一个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国内著名认知语言学家王寅对狭义的认知语言学进行了定义: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跟生成语法注重形式,从形式出发相反,认知语言学注重意义,从意义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天赋的,是要靠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来自于认知加工,是一种典型的认知现象。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更不是自治的,语法的本身是有意义的,句法与语义不可分离,相互交织,因此不能将两者用形式化的方法做出整齐划一的解释。语言形成与运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互动体验与认知加工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就是:现实—认知—语言。
认知语法最初也被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其标志就是美国语言学教授兰盖克(Langacker)在1987与1991年先后出版的两卷本《认知语法基础》一书,开创了崭新的认知语法学科。认知语法与上面介绍的语言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在语法分析中彻底抛弃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与句法分析的旧方法,不主张区分词汇结构与句法结构。认为语言只可分为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与象征单位,并认为语法具有象似性与模糊性。[5]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又出现了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其基本适应几乎所有语言门类的研究。构式语法脱胎于认知语法,是对形式语法的悖逆,在本质上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它给语言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新视野,使我们对语言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可以用来解释许多之前不容易解释的语言现象。
总体而言,构式语法是认知语法新的分支,也是其有益补充,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的认知局限,对词汇与句法的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在构式义与词义方面进行了更好的区分并对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认识与解释,构式语法理论现已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20世纪西方主要语法学派进行了概述,从美国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法到英国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从法国泰尼埃的依存语法到美国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最后到当今极为热门的认知语法及其中的构式语法。对这些语法学派的系统梳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发展脉络,开拓视野,扩展思路,为进一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完整的结构框架及深厚的理论支撑。
[1]黄国文,辛志英.什么是功能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82-132.
[2]刘海涛.泰尼埃的结构句法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77.
[3]刘海涛.依存语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97.
[4]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86.
[5]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1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