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学人论坛】
河北文化产业建设中燕赵文化精神辐射之意义
赵建辉
(河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
摘要:改革开放30余年来,人们物质财富极度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层面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以河北特有的燕赵文化底蕴,发展燕赵特色文化产业,以发展文化产业弘扬燕赵文化,实现燕赵文化与河北文化产业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燕赵文化;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文化竞争
收稿日期:2015-05-24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提升河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200903029)
作者简介:赵建辉(1980-),女,河北邢台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2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与现状告诉我们,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轨迹将从“武力竞争”转化成“经济竞争”,最终将从“经济竞争”转化成“文化竞争”。 今天,“文化产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1]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状态殊异,社会风俗与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从而形成风采纷具、神韵竞驰的文化风格。中国文化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但因其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作为七大文化区之一的燕赵文化,是河北大地上肇兴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区域并绵延千年、积淀厚重的一种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深植于燕南赵北的河北沃土,气脉悠远,内蕴富赡,在今天与当代蓬勃发展的河北文化产业发生着内在而深隽的本然联系,成为当前河北文化产业建设的精神本体。
一、气脉悠远、内蕴富赡的燕赵文化
“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的燕赵大地,是我国古代文化繁盛发展的重要地区。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千古回响的燕赵文化、神秘的中山文化、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多彩文化,构成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2]燕赵大地北部和西北部与内蒙古高原接壤,东有渤海,西有太行山脉,内部又有蜿蜒燕山,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对燕赵文化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再加之燕赵大地内部地貌多样、气候湿润,推动了农耕业、畜牧业和狩猎业在不同地区的并行发展。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异的生活方式,使得燕赵民风既有农耕文化的平和敦厚,又有游牧文化的粗犷豪迈,可谓刚柔并济,文武谐和。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留下灿烂、绵长的文化遗存。燕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曾创造了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璀璨的精神文明。考古资料证实燕文化是源自民族融合的文化,以商周文化元素为根,含蕴北方其他异族文明而高度交汇的结果。同居“战国七雄”的赵国在与列国的外交博弈、政治斗争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演绎了多幕历史话剧,构建了一幅幅壮美画卷。燕文化与赵文化表象上虽有诸多差异,但两者在勇武任侠、变革图强等精神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有其独特的体系和轴心,总体来说,燕赵文化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燕赵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所在,这在燕赵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身上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攻城辟疆,相如回车、廉颇负荆、将相携手,“先国家之急”将爱国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二,招贤者,重用人才。平原君赵胜率食客三千为国奔走,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燕国积蓄了众多人才,创造了人才强国的道路。珍惜人才、重用人才是燕赵文化独放异彩的特有魅力,广被后世传诵。第三,勇于创新,改革进取。赵武灵王为了提升赵国的战斗能力,实施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不仅使得国富兵强,扩地千里,疆土达到最广,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推进了平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有机融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是燕赵儿女时代精神的具体写照。第四,侠骨风情、烈士之节。早在唐朝人们就对燕赵文化有了“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概括,此后这就成为燕赵文化的内涵与实质。慷慨悲歌是一种包含侠义情怀、浩然正气、视死如归以及忠诚守信等多种优秀品质的集合体,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广被中华儿女传诵的优秀品格和精神。
作为地域文化的燕赵文化有着悠远的气脉和富赡的内蕴,从古代以“慷慨悲歌”为标志的传统燕赵文化延伸到以西柏坡精神为主线的革命燕赵文化,再发展至今天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当代燕赵文化,作为燕赵儿女的我们须臾不曾离开过这种古老而常新的文明的滋养。
二、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与燕赵文化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概念分为“文化”和“产业”两个层面。它既有经济功能,又有社会教化功能。[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结合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文化内容而开展的产业”。[4]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凭借自身的创造力改变着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原本看似虚无缥缈的精神力量如今却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依靠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新时期,河北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从目前来看,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稳定,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首先,河北拥有资源基础。蔚县剪纸、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武强年画、吴桥杂技等传统艺术闻名海内外,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次,河北省的文化产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2011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总数13 351,从业人数74 805人。从2006年到2011年5年间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增长4倍,从业人数增长3.1倍。再次,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投资融资的热点。2007年河北省文化产业社会固定资产率超过了40%,在石家庄国际动漫节、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以及首届传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河北省共签约了9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600多亿元。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可以说在河北这块土地上,文化产业已经落地生根。
虽然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包括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干部不清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对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文化产业比较茫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为滞后,不能很好地为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没有发展出自身特色等,这都阻碍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前进步伐。
燕赵文化是河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事业型组织的管辖范围,而文化产业是一种市场行为,隶属于市场型组织的管辖范围,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之前的发展中,二者也长期处于二元结构状态,各自独立,燕赵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光环下独立于经济之外,而文化产业也没有利用这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优势,盲目发展。这就使得燕赵文化没有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同时河北的文化产业也缺乏自身的特色,在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迷失了方向。
从表面来看,文化产业与燕赵文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这并不说明它们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文化的本质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而文化产业对文化的利用也是传递其蕴含的某一精神,人们对文化的消费使他们对同一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使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继承与创新。可以说燕赵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但在今天也成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和新的精神财富的源泉。如果丢弃了燕赵文化,河北文化产业就失去了根基,不可能有强烈的发展后劲。
应该说燕赵文化是河北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向河北文化产业提供文化资源,二者应该相互促进,互惠互生。燕赵文化与河北文化产业的互动不仅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燕赵文化有序地向文化产业流转可以形成文化市场,提高河北文化产业的水平,形成鲜明的河北特色;而河北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燕赵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自身文化资源增殖。或者说河北的文化产业发展在以燕赵文化为依托的同时,为燕赵文化的传承提供产业支柱和物质基础,从而形成燕赵文化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依托燕赵文化底蕴,发展河北文化产业
走向现代化的河北,新兴文化产业建设日益繁荣,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问题,河北的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得更为繁荣,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具体说来就是依托燕赵文化的底蕴,挖掘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层价值,找到其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契合点。实现弘扬燕赵精神的社会效益和发展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河北燕赵文化资源众多,做好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保护工作是传播燕赵文化精神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有主动的发掘开发意识。从目前河北省对燕赵文化的利用来看很多都处于被动发展阶段,没有主动对燕赵文化精神进行开发和利用。例如在邯郸有五座赵国时期的陵墓,但是到目前为止都不知道究竟哪一座是赵武灵王的;而燕赵文化中的历史名人蔺相如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河北省并没有挖掘蔺相如的名人价值和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相反山西临汾却抓住了蔺相如的文化价值,作为自己的品牌进行宣传和炒作。要发挥燕赵文化的精神价值就必须对燕赵的文化底蕴进行主动开发和深入挖掘,当然这就需要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历史学者的配合研究,对燕赵文化进行专题调研。只有这样才能追根溯源,主动利用燕赵文化资源,抓住历史机遇,增加河北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要有战略性的资源整合利用观念。河北处于燕赵大地上,传统的燕赵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精品荟萃、门类齐全、潜在可利用价值巨大。这些传统燕赵文化资源如果整合利用得好,就会变成河北文化发展甚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如果我们整合利用得不好,这些资源不仅白白浪费,甚至还会成为我们发展当中的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双重负累。尤其是在当前各个省份都在想方设法大打传统文化牌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就必须下决心解决好这个事关河北文化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不能充分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河北省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整体版图就会留下大大的一块缺憾。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摆到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
再次,注重对燕赵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作为燕赵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河北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它们在河北的历史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文化古迹变得“老态龙钟”,有的甚至成为时代发展、城市形象建设的牺牲品。很多地方单单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对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很多具有典型历史纪念意义的古迹已经变得不堪入目。例如邯郸的回车巷如今已经变得不伦不类,学步桥更是没有了传说中的风姿。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河北却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如果这些重要的燕赵文化载体不复存在了,燕赵精神又从哪里可以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呢?所以必须加强对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给人们以真切实际的文化感受。
最后,河北省在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保护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我们要认真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其他省份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我们也要借鉴。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之只要符合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的事情,我们都要大胆地试、想方设法地做。河北的燕赵文化资源点多分散,开发起来不会是一种模式、一个方法,必然是“百花盛开、异彩纷呈”。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打破思维窠臼,多一些奇思妙想,多一些异想天开,多一些锦囊妙计。总之,在整合、挖掘和开发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打开思路。一是要跳出文物的圈子看燕赵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二是要跳出旅游的圈子看燕赵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三是要跳出行政区划的圈子看燕赵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通过文物资源的深度开发,重点在开发蕴含其中的文化附加值,在与市场要素的结合点上下工夫,从而创造性地搞好这样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一,将燕赵文化精神融于河北文化产业中。前面我们探讨了对燕赵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保护并不是目的,燕赵文化的价值重生才是保护的最终追求。在河北到处都有反映燕赵文化精神的见证:比如燕赵中心的故都,雄伟的万里长城,记载着燕赵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革命纪念地西柏坡,显示着燕赵大地的气魄与精魂的民间文化,等等。绵延不断的燕赵文化历代传承并在河北人繁衍不息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其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在历代河北人心中积淀,影响着河北人民的生活情趣、价值观念、审美态度。这些散落在河北大地上的宝贵资源,需要我们从大文化的视角去挖掘整理。
第二,以发展河北文化产业为契机,弘扬燕赵文化。要把弘扬燕赵文化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使命,燕赵文化是河北文化产业的灵魂,有灵魂的文化产业才能产生几何效益。因此,将其精神特质注入河北文化产业建设,力求将燕赵文化精神传承开来并发扬光大。宏观上制定河北文化产业与燕赵文化发展战略,使燕赵文化各个方面都在河北文化产业建设体系中体现出来,使双方在明确目标的规划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河北省目前的状况而言,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以项目为中心,选择优质文化资源进行重点开发。仔细分析长期以来制约河北省燕赵文化产业开发的障碍,除了体制和机制外,主要是缺乏项目操作意识。因为只有项目才是对接市场的重要桥梁,只有项目才能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吸附和凝聚起来。
总之,发展河北文化产业要继承燕赵文化开拓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更要将这种理念自觉地融于文化产业建设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打造象征着河北的特有文化产业。比如在图书出版业和影视业研究如何把具有燕赵文化特有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在中小学普及或在旅游景点售卖,进而辐射到其他文化产业;通过研究设立以燕赵文化为题材的标志性建筑和特有标识使饱含燕赵文化的河北文化产业走出国门,闻名海内外,让燕赵文化的光辉照耀河北文化产业建设之路,为推动河北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2-13.
[2]张京华.燕赵文化[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38.
[3]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
[4]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65.
Significance of Yanzhao Culture Spiritual Radi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bei Cultral Industry
ZHAO Jianhui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aterial wealth increasing 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people have more needs fo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long with extreme material wealth.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right directio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meet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which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optimiz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should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upon Yanzhao culture of Hebei and promote Yanzhao culture by means of developing the culture, thus to realize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Yanzhao culture and Hebei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Yanzhao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inherit and develop; cultural competitio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