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
欧晓静,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应运而生。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在丰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宽容精神的同时,主流价值观也受到冲击,网络“大V”模糊历史,出现精神信仰缺失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校园微文化平台建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导向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简介:欧晓静(1987-),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4G流量的逐渐普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正在被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微文化产物无“微”不至地“充实”着。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公布:“截至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微博中用户规模达到2.75亿。”[1]庞大的“微民”数量不断增长,推动着微文化的日益发展壮大。微文化,即Micro-Culture,目前学术界对此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笔者认为,微文化是指一种由微博、微信等微产物派生出来的,在内容上推崇简短、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提倡各类以“微XYZ”的命名方式,注重微观层面协同构成的并蕴含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微文化具有碎片性、快捷性、交互性、海量性、快餐性和扩散性等特点,其主要用户群体是大学生。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
一、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导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产品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几乎每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并且大部分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喜欢的微文化内容。或许是微信附带的新闻资讯,或许是订阅号每日发来的最新信息,或许是朋友圈的“圈友”每日不同的碎片化生活感慨,或许是专家学者、偶像明星的微博轶事,或许是场短小精悍的微电影,或许是其他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信息。总之,它们构成了庞大的信息量。大学生们在选择浏览并关注这些海量性、碎片性的信息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价值观内涵。并且,微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或提供一些生活小常识方面的知识,或是“圈友们”每天分享的生活琐碎,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把生活中的点滴遐想分享给其他圈友们,这些信息都传递着强烈的生活性特征,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因此,其海量性、生活性特征也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视野的开拓和其内涵的丰富。这要求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要面向微文化,渗透到其虚拟空间中。
由于微文化的出现,便捷了大学生的线上“晒”信息,为大学生构造了一个虚拟的“微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晒照片、晒心情、晒奇闻轶事、晒碎片小事,以彰显其个性特征。通过这些信息的分享,得到了其他微友的点赞或评论,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人气支持和感情交流,从而使他们与其他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信息交流、人际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被关注、被注意的主体意识满足感。因此,微文化在充分彰显了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主体性。
在微文化视阈下,多元、多样的信息在微博、微信、微电影中不断地出现,并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微”不至、信息多元的微文化环境中,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开放,看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而导致他们之间的价值观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宽容精神,宽容指:容许他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能够耐心公正地予以容忍。[2]宽容的首要前提是包容,这种包容不是简单的容纳与全盘接收,不是对“异己”的价值观的排斥和贬低,而是对各种有益的、从不同角度阐述的价值观作理性的、科学的融会,[3]是用“海纳百川”的度量,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气量来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学会心平气和,科学地对待异样的价值观。在微文化的时代,宽容意味着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个体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有权利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当然这种宽容价值观的选择也是有原则的,肯定要与主流价值观相协调,不能超过度的范围,否则就会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立场。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向导向
首先,微文化空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思想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蕴含多种价值观,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尤其是当前裹着“糖衣”的“普世价值”来袭,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借助微空间这个便利渠道大肆宣传“文化无国界”“伦理无国籍”“意识形态无界限”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判断与形成。其次,由于在微文化环境下,人人都是舆论场上的主角,“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他们拥有自主的发言权和评论权,加之,微文化中的海量信息性,更加彰显“眼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博得广大“微民”们的注意,在一件看似普通的事件中,经过不同的人的转发与评论,便会失真、失理、失据,甚至造成非理性的围哄,演变成重大的舆论疫情。最后,也有学者将微文化划分为三类生态:一为红色地带,二为黑色地带,三为灰色地带。[4]其中红色地带主要是宣传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却往往遭遇“点击率”的瓶颈,大学生们处于青春期,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比较有兴趣,不太有兴致去主动关注红色地带;黑色地带则是宣传负面的、错误的甚至敌对的价值观,加上通过一些诱惑性、显著性的标题去吸引大学生们的“眼球”,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从而影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把握;灰色地带大多宣传模糊性的、不确定性的、中立性的社会思潮,我们要用核心价值观引导灰色地带,促使它转变为红色地带。
所谓“大V”是指:在微文化空间中,那些拥有较多的粉丝人数、较强的舆论导向、较高的影响力、较大的话语权的认证用户。“据人民网2014年3月统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拥有10万以上粉丝(听众)的账号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3 300个,1 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个。”[5]在微文化视阈中,借助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体宣传,网络“大V”在没有获得确切历史史料的条件下,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质疑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肆意歪曲英雄事迹,模糊历史,混淆视听。容易解构大学生已有的传统历史认知,肢解大学生的历史自豪感,瓦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使大学生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趋向,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判断错误。如:2013年底,一位拥有数十万粉丝群的微博“大V”发表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所谓历史解密性文章,文章解密为:“狼牙山五壮士实际上是一伙土八路,利用手中的枪欺压当地村民,导致村民不满,才利用日军将其赶至狼牙山后,没有退路,自杀身亡。”这样的所谓解读历史的“大V”把我们的英雄贬成了土匪,把作恶多端的日寇变成了正义的化身。也有的“大V”对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黄继光进行质疑,他们有的用看似很专业的物理分析来论证“黄继光用身子堵枪眼”的不现实性,有人用今天他自己那卑微的心态去挖苦“黄继光脑子有问题”,甚至有人蓄意恶搞总结出这样的段子:“枪炮基本不用,炸药基本失灵,全军趴着不动,围观一人玩命。”无论其意图目的如何,都令人不禁心寒。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然而,在近代时期饱受列强的欺辱与侵略,庆幸的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足以使我们的广大后辈学生感到骄傲,也为我们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树立了榜样,无时无刻不昭示着榜样的巨大力量。但是,现在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肆意歪曲英雄,模糊历史,将严重制约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判断与塑造。
微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的草根文化,“微民”在微文化中尽情地享受着草根英雄匿名狂欢的快感,表现出对大学生传统精神信仰的讥讽与解构。首先,草根文化无法承受文化的厚重性。微文化也是一种基于网络兴起的文化,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匿名性、开放性,使每个个体都能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这样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草根文化。草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弱化了身份地位的不同,人人都具有平等的话语权,人人都是舆论场上的主角。但草根文化在带来这些优势的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草根文化的主角是社会上的每个个体,由于每个个体的文化背景与知识水平的不同,无法承受传统优秀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厚重性,不利于大学生知识水平的积累与精神信仰的培育。其次,微文化空间的“泛娱乐化”和“三俗化”倾向,[6]消解着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泛娱乐化”是当前微文化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主要是指在微文化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呈现的内涵不深、格调不高,刻意恶搞或纯粹追求娱乐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恶搞以及对经典文化故事的歪曲改编。“三俗化”主要表现在庸俗、低俗、媚俗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微文化的主要受众人群,正处在其价值观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这种“泛娱乐化”和“三俗化”的倾向在微文化空间盛行,会导致大学生品味的降低和精神信仰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
三、利用微文化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路径探究
(1)占领微文化领域中的文化领导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要重视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导向,加强微文化生态中红色地带内容的更新,避免“一张老脸,三年不洗”的尴尬局面;创新红色地带主流文化的宣传形式,避免陈旧的、毫无新意的宣传方式。加强对黑色地带的监管与遏制,打压和屏蔽“敌对势力”的错误观点与过激言论。转变灰色地带,促使其向红色地带靠拢和转化,从而发挥微文化中的各种微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2) 积极开拓红色微文化领域。利用微文化中新颖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借助新型媒体的宣传和新型的阅读模式,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如利用微电影在大学生中的盛行,播放一些经典的爱国主义系列电影或榜样人物的事迹;利用微信中的公众订阅号,创建一些经典原著作品和党史类知识的订阅号,让大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补充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系列知识和历史类常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
(3)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微平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丢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命脉,因此,在微文化领域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有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要积极创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平台,制作各类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微视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导向作用。
当今微文化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匿名性、开放性和即时性等,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如散布不良信息、歪曲历史,这些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制定和健全微文化领域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规范,严厉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制止歪曲历史、恶搞英雄人物的段子在网上流传,从而维护微文化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发布信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净化微文化领域风气,引导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
微文化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并逐步成为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全新载体和关键组成部分。因此,校园微平台的建立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加强校园微文化平台的建设,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校园微博、微信的建立与维护,建立班级微博、微信群,经常性地宣传一些内容生动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信息。以主流价值观为主体,加强对各种“微”元素的合理开发利用,构筑立体化格局的微文化平台建设,[8]将微文化有机地填充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特别要重视微博、微信圈中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专家学者、偶像明星一般拥有较多的粉丝支持和拥护,他们的舆论言辞都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2015年5月4 日,韩庚和TFboys中的成员之一王俊凯受邀参加共青团中央优秀青年座谈会。随后,韩庚发了“我爱你,中国”,“五四青年节快乐”两条微博,共被点赞9万多次,转发了5万多次。王俊凯也在当晚发了一条微博“今后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自己的行动做更多人的榜样”。当晚,这条微博已被转发12万余次,22万人点赞,7万多条粉丝留言。可见专家学者、偶像明星的舆论力量。重视他们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发挥他们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作用,“改变主流的价值观以传统的方式传播,非主流的价值观以现代的方式传播的窘境”,[9]使主流的价值观既以传统的方式传播,也以现代的方式传播。
科学的价值观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养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善用微文化。微文化素养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多样多元、海量性微文化信息时所具备的判断选择能力、评价反思能力、辨别理性能力,并且让其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具备的应用能力。大学生在使用微文化的过程中,要科学地对待微文化中的内容,对黑色地带所宣传的内容要善于过滤和屏蔽;对灰色地带所宣传的内容要善于取舍;对红色地带所宣传的内容要善于吸收并践行。自觉关注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了解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促使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大学生也是微文化的传播者,要做到传播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去伪存真,不随便转发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盲目跟风点赞有违历史史实的段子,对自己发布或转发的信息负责任,遵守网络规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M].沙漠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3]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8.
[4]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7.
[5]王君超.走出“大V情结”[N].光明日报,2015-04-19.
[6]刘兴凯.“微空间”文化生态的“三俗化”倾向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4(2):152.
[7]***.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8]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71.
[9]苏国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19.
Values Orientation of Micro-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OU Xiaojing,SU Guoho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micro-culture aris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it brings about problems as the status of the mainstream values under attack, the network “V” making fuzzy history and the lack of spiritual beliefs, while i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pirit of tolerance. Guided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nforce the campus cultur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et up scientific valu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 values.
Key words: micro-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guide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