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吕 红
(衢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衢州 324000)
新农村经济需求导向下的农民大学生培养研究
——以“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养为例
吕 红
(衢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衢州 324000)
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赋予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新的内涵。基于新型农村经济所需的“创业创新”型农民的视角,政府应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发挥政策引导调节作用,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参加专业学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支持开展“一村一”培训计划,培养“创业创新”型农民;培训机构应从培训实际出发,改革教学考核方式,重点强化过程管理以及培养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知识基础与使命感,努力成为农村“创业创新”的带头人。
新农村经济;农民大学生;培养;远程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同样,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标志的新型农村经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要依靠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专业农民”来推动实现。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经验表明,发展生产能力强、符合现代农村产业发展导向的一些村级经济,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家庭农场”等,离不开具有一定基础的、本乡本土的农民技术员、种植养殖大户。由此可见,创业创新型的专业农民是促进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并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样能使农村经济内生的发展能力提高,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而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然而,农民进行“创业创新”需要各级政府的鼓励引导和一系列政策的扶持,需要创造条件让农民获得培训学习机会,拓宽发展视野和开阔发展思路,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
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1]。为全面落实《纲要》,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广播电视大学在浙江省电大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试点,启动了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截至2014年底的七年里,衢州电大先后开设农业技术类的园艺技术,林业技术类的园林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类的畜牧兽医专业等纯农技,以及涉农的农林管理类农村行政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共6个,一共培养了各专业大专学历的本土农民大学生733人(表1)。由于有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推动,加上农民大学生有自身参与新农村“创业创新”的学习动力,农民专业培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基层电大系统在培养高质量的农村人才的同时也拓宽了办学路子,并整合了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运用创新的教育手段,制定了方便农民创业特点的、灵活的学习模式,探索了一条在当地高校教育资源稀缺与农业产业发展快速,两者占比不平衡的地区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以农民“创业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分析几年来“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训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难点,探讨优化政府农村人才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以及电大如何拓展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建议。
表1 2007—2014年衢州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与学生人数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通过专业培养,增加本乡本土型新农村建设人才。这些通过培训的农村实用人才,会示范带领农民实现增收与充分就业。国内外学者对政府政策调节就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述评。
1.政府的调节作用与农村人力资源供求
凯恩斯、汉森、菲利普斯等的就业理论推崇政府行为,认为靠政策去调节劳动者的供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国内学者黄东梅(2010)认为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政府作用存在着密切关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这种关系就更有意义。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基础,其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支撑作用,存在着主动性影响。而政府是推动充分就业的主体,它是通过政策调节来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2]。蔡立安等(2006)认为政府应通过加大培养新型农民力度和大力鼓励优质人力资源到农村工作等方式,增加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有效供给[3]。柏成华(2009)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地方高校应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服务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地方政府也应加强组织协调职能,构建地方高校与新农村之间的沟通联结机制[4]。
2.教育培训与增加农民收入增长
舒尔茨和丹尼森(1962)认为教育和增加收入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并影响很大,并引用美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定量研究结果,认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0.6%—33%。英国学者舒马赫(1973)认为农民的素质提高是农村发展的重点,提升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关键[5]。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的农业》一书中提出,农业经济增长靠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将会取得极大的成功。同时建议可以通过农闲短期培训班传授新耕作法和技术示范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6]。华莱士、范克劳德尔、马吉里(1995)在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农业培训研究后,认为农业教育培训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农业教育培训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提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培训发挥积极作用。华莱士还提出农业教育中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建议农学院与附近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以提高培训内容的实践性[7]。国内学者牛凯(2012)认为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增长[8]。
基于上述理论可见,政府扶持推动这项“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本质上就是政府通过政策动员与明示达到促进社会就业优化,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消除社会二元结构,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通过“一村一”培养的农民大学生,符合发展新型农村经济所需实用专业人才的要求
这些年来,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某种程度上造成农村专业人才的匮乏。基层电大“一村一”计划就是本着这个目标进行培养的,所以,各个专业的农民大学生招收范围是要求符合年龄与学历的农村村级党员、干部以及具有中专或同等学历的基层农技员、种养殖大户。这些农民属于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农民,也属于农村经济“创业创新”的主力。对这个群体进行专业培养与系统学习,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给农村带来新的信息和专业技术。同样,这些学生中很多人是带了问题来的,他们通过系统培养、专业课程学习,可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触发创业灵感。据统计,经过几年来培养的“一村一”农民大学毕业生中,已有大批人成为现代职业农民,成功经营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由于他们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管理,可以就村、就地地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吸引产业资源、投资,提升农村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同样,由于这批毕业生的成功经营,他们成为农民增收、普及农业先进技术的示范者。可以说,“一村一”培养计划的毕业生成为了当地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者、生力军。因此,这些为农村量身定制的专业服务毕业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发展经济所急需的专业人才,也推动了地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2.政府多渠道培养农民大学生,能对培养“创业创新”农民起到实际支持作用
早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增强服务“三农”能力[10]。“一村一”大学生培养,其本质就是改变以往高等教育局限于城市的做法,发挥各类培训渠道教育,将公共教育服务向农村有效地覆盖,将高等教育资源延伸至农村基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农村各种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一批本土乡村的、用得上并留得住的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使其成为农村“创业创新”的示范,先进农业生产、创业致富和先进文化的带头人,达到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社会结构。因此,“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养实现了多渠道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对农民“创业创新”起到实际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3.“一村一”大学生的培养,切合了农民自身“创业创新”实际,满足了当代农民实现经济收益与自我价值的双追求
目前有两条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途径,一是通过国内普通高等农业院校高招的形式进行,其特点是生源来自于应届或历届高中毕业生,生源具有文化基础扎实的优势,通过普通高校全日制教学培养,学习基础扎实,专业质量较高,但缺点是招生数量较少,毕业生回本乡本土的比较少,直接从事农村种养殖的则是更少。二就是通过业余学习,如“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依托全国电大系统,整合电大系统及相关农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这是一种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其最明显有别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就是学习培养不限制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虽然存在一些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缺点,如生源质量等,但这种开放的教育模式,切合了农民“创业创新”的实际特点,克服了学生学习与农业生产的工作学习矛盾。由于这种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模式,还能短时间提升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技能与水平,可谓帮助大、见效快,满足了农民大学生的经济效益与自我价值的双追求。对于一些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种养殖致富带头人来说,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可以尽快解决自己遇到的种养难题,拓宽思路,实施科学的种养殖方法,提升种养殖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
1.“一村一”培养招收的部分生源年龄、原有文化基础影响学习能力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1)由于“一村一”培养的农民大学生生源来自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存在新入学农民大学生因在年龄、原有文化基础方面带来的影响培训效果的问题。以衢州电大2010年以来的招生基本情况统计(如图1),农民大学生年龄相对总体偏大,40周岁以上学生占了将近50%,例如衢州2010秋季班年龄最大的是51岁,他们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所必要的电脑应用及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相应的适应与应用网络互动教学能力不高;招收的学生原有学历文化基础参差不齐,2010—2014级平均计算,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占了60%(如图2),其他学历都是普通高中。这些普高毕业生大多来自于农村,离开学校时间也很多年,加上原有知识的遗忘,使得他们学习吃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样也制约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电大教学的开展。
图1 2010—2014级各专业学生年龄结构
图2 2010—2014级学生的原有文化基础结构
图3 2009—2014级各专业学生中的农村党员干部人数
(2)存在原有知识基础影响专业知识衔接,带来的教学难题。近几年招收的生源当中有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毕业于普通高中,相对文化基础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却薄弱。而大专层次开展专业性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这使得农民大学生遇到了知识难以衔接的困难,这也影响了教学的开展。
(3)农民大学生生源中在职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成员、党员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例也较高(如图3)。这些学生担负着村集体或农村组织的日常工作,平时工作非常忙碌,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对于业余学习,他们也很难有足够多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学习。
可见,要克服农民大学生的年龄、原有文化基础与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方面的困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电大教师和农民大学生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教学工作就不能复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2.“一村一”大学生招生推荐工作中基层干部没有真正认识农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存在不公平等现象
“一村一”大学生的录取程序一般是由村级组织推荐和符合招生条件的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由乡、镇政府进行初部审核,再经县(区)基层电大汇总,报市(地)电大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最终由省级电大审定并发录取通知。由于“一村一”培养计划的大部分经费是由各级财政承担(一般是县、乡、村按照3∶3∶4的比例分摊),属于公共财政资助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每年各专业招生数量有一定的人数限制,最终经选拔录取的人数比较少。在招生工作环节中,农民大学生除了自愿报名外,村级基层推荐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在有些村,村里大家对“一村一”培训专业人才的工作非常认同,出现了分配到村里只有一个,而大家参加学习报名踊跃的现象。这种招生名额少,符合招生条件的对象多,给招生推荐工作也带来了一些难题。有些农村的基层干部素质和觉悟就或多或少地影响推荐工作,使之很难做到人人机会公平,这样就容易导致部分真正想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创业创新”的农民失去了学习机会。当然也有部分边远的乡镇,干部没有把宣传与发动工作做到位,使得很多村民根本不知道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也有个别地方,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由于需要自己承担几百元教材费,影响了参加学习的意愿,出现了为了不浪费招生指标,让基层干部或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学习。
3.少数“一村一”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真正发挥专长服务于新农村“创业创新”
虽然,参加“一村一”学习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基层,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乡镇和企事业工作。因此,参加“一村一”毕业后获得的大专学历文凭对在农村基层干部、乡镇干部或者企事业工作的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认为参加了“一村一”培训学习,既可以让自己花少量的学费学到知识,还可以取得大专文凭。而有了大专学历就可以增加自己在工作中的机会。所以,这些学生参加“一村一”是带有机会主义色彩的,不是真正树立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献身农业”的。究其根源,在于“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训计划中,没有推荐和限制农民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制度设计。所以等到学习结束后,保证不了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地“留得住”。反而会因为受了培训,学会了技术技能而增加了外出务工的就业机会,以造成本地人才的流失[11],毕业生去向与“一村一”培训的初衷背离,没有真正让培养的人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实施建设新农村所需的“创业创新”型农民培养,必须从政府扶持政策、电大教学与管理、学生自身等层面努力。
1.地方政府应当大力支持电大开展“一村一”计划,培养“创业创新”型农民
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升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关键,为此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发挥其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12]。因此,首先各地方政府运用好政策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在制定农村专业人才培训扶持政策时,应重视“一村一”农民专业培养的方式,把以“一村一”培训农民的方式作为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方财力安排上,给予更大资金扶持力度,把培养“一村一”培养农民大学生的经费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按照农村劳动力结构以及人口比例拨付教育经费。建议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创业带头人特别是“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在业务技能培训、项目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涉农部门对“一村一”领办示范性、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凡符合扶持政策的,应优先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加大对“一村一”创业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融资主渠道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一村一”创业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最后,政府应加强管理,努力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合理选拔推荐农民大学生,这样才能把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送进学校培养,毕业后回乡成为真正的建设新农村所需的“创业创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2.基层电大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导向,拟定教学实施方案,把“一村一”农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基层电大可以根据新农村“创业创新”的需要为导向,合理调整教学布局,注重培养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让农民大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农业技术、农产品开发、农村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学会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在拟定教学实施方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职务、性别、文化基础等。教学方式兼顾农民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信息化运用的差异等特点。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多整合一些多媒体的地方特色资源,来吸引农民大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定期发布农业信息吸引农民大学生上网,形成强有力的农村信息化培训、推广队伍。
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师资和技术优势,设计具有能满足学习者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化学习资源,在资源形式上要求能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必须根据农民的学习习惯和信息化运用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的网上信息支持服务,建立起“学习—辅导—测评”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着力帮助农民大学生提高网上学习的实效。使农民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运用农业信息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教学方案实施,改变农民大学生在传统农业中的生产经营观念和经营习惯,提高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
3.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创业创新”需求,改革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重点强化学习过程管理
注重评估教学效果,把建设新农村的需求,作为检验农民职业培训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的指标,重点强化过程管理,把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农民“创业创新”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农民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创新、创业经历的特点,遵循“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原则,把“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改变为学习过程的评价,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获得预期的进步,能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能否有效服务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大学生形成性考核重在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实践能力,课程终结性考核内容突出考核农民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考核形式[13],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门人才”,增加结合实践性的考核内容,如调研报告、专业论文写作或设计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4.围绕新农村“创业创新”需求,建立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一村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
电大实施“一村一”教学,必须创建农业科技职业教育优势专业,围绕建设新农村的“创业创新”需求改革教学队伍管理,从培训农民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与客座教授队伍。由于电大原有教师的专业中文科、理科教师多,农业科技的师资少,特别是像纯农学类的种植、养殖类专业教师几乎没有,主要依靠外聘教师及专业人员实施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要引进或从农业院校、院所聘请相关专业的人才,开展专业师资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引进农科类专业教师的力度;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实现系统内现有农科专业骨干教师的共享和整合。
5.“一村一”农村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使命感,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创新”带头人
要努力从制度设计和教育宣传方面,让参加“一村一”学习的农民大学生树立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端正学习动机。不能只为混一张大专文凭而学习,不能因为学费已经由县、乡、村各级财政及县直各相关部门分摊了,学生个人只需承担小部分的教材费而蒙混过。另外,参加学习的学生还要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克服年龄大、文化基础薄弱、信息素养低等客观因素导致学习自主性差的弱点;克服农村业余学习环境差,到城里上课交通不方便,农业季节性繁忙学习时间不确定的困难;不能因为学校和教师不能监控学习过程而产生松散倦学的心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通过努力钻研农业技术,毕业后成为新型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带头人,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和促进农村“创业创新”的领路人。
[1][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
[2]黄东梅.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政府作用[J].大视野,2010(11):11-13.
[3]蔡立安,柳夏.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15-17.
[4]柏成华.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功能探析[J].农村经济,2009(6):36-37.
[5]E.F.SCHUMACHER.Small is beautiful: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M].London:Everyman Press,1973.
[6]THERDORE.W.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7]Wallace,Vancrowder,Magnire.P.Policy options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report of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R].AERDD Working Paper 96/1.Reading,UK:University of Reading,1996.
[8]牛凯.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1):150-157.
[9]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811.htm.
[11]孟微.“一村一名”的美中不足[J].瞭望,2004(10):7.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3]方志刚.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载体为农村发展与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13-18.
The Cultivation of“One Village One College Student”under the Needs of New Rural Economy
LV Hong
(Quzhou Radio&TV University,Quzhou,Zhejiang 3240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economy has given the cultivation of“one village one college student”new mea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under the needs of“venture and innovation”in new rural economy,the govern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play a regulatory role of policy guidance and encourag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By using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it should support and guide the“one-village-one-college-student”plan and try to cultivate new farmers with venture and innovation.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reform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 an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and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ense of mission to devote to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trive to become the rural leaders of“venture and innovation”.
new rural economy;farmers college students;cultivate;distance education
G725.83
A
1008-469X(2015)03-0030-06
2015-03-03
吕红(1966-),女,浙江衢州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学生管理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