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知识传授到学习支持——媒介变迁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影响

时间:2024-08-31

周正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从知识传授到学习支持
——媒介变迁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影响

周正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媒介决定着教学发展本质,是教学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媒介的变迁改变了教学内容占有、表征和传播方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新型化。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开始发生转变,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的服务者。

媒介变迁;知识传授;学习支持;教师角色

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立足课堂来展开教学活动。从传播学上分析,教学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具体的可套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即:谁(教师),说了什么(课堂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教学媒介),对谁说(学生),取得了什么效果(教学效果)。在这五个因素中,能够决定教学发展本质的应该是教学媒介,因为它是教学的生产工具,是课堂生产力的核心。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媒介的基础上的,他曾提出惊人的论断:“媒介即信息”,这一句解释颇为复杂,但麦氏作了进一步解释: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1](P33)用在教学上可以这样理解:每一次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由教学媒介引起的,而其内容对教学方式影响微乎其微,比如PPT(幻灯片)的出现和应用现在就成为衡量教学方式先进与否的一个标准,而传统的教学主要以语言表述、黑板书写为主。当然教学媒介乃至整个社会媒介的发展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处于传播者位置的教师角色也在随之转变,由主演型变为导演型,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支持。

一、 媒介改变了教学内容占有、表征和传播方式

1.教学内容的占有

传统上总是把教师的功能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尤其把教师看作知识的占有者、把控者,学生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学习到新东西。随着新媒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进步,知识资源的获取变得空前容易,比如谷歌、百度这些大型搜索的出现和应用的推广使得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受传者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搜索。如此一来,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除了询问别人,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那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知河深浅,须问过来人”的情形被打破。根据互联网中心第37次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迅速,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 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2](P1)这就弱化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强化了其引导、答疑的功能。

2.教学内容表征的新变化

教学内容包含着一定量的知识、信息、观念、思想等,较为抽象,其必需借助一定的符号,比如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加以编码,以形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或诉诸听觉,或诉诸视觉,呈现给学生,以使其从中获得知识、信息、观念、思想和意义,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的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教材就是表征的一个固态形式,但只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否则就有了照本宣科之嫌。教材的具体内容由事实、概念、原理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主要以文字表述和图片呈现为主。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但这些都需要借助一定媒介手段来呈现和传播。在传统的教学中以语言表述为主,就是口耳相传,一个教师讲,好多学生听,一对多的教学结构。正如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尔特·霍尔所说,语言是具有特权的媒介,我们通过语言“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3](P1)可见经由语言的表征对意义的生产过程至关重要,而其实“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3](P1)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层出不穷,都在深刻影响着教学这一传播领域,也改变着教学内容的保存与呈现方式。在这里我们以视觉化为例,探讨教学内容的表征和呈现。当今社会,信息的呈现与传播已经向视觉化转向,随着图像生产、传播变得空前容易,影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语言的表述开始淡化。对于课堂教学来来说,教师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直观面对,比较形象。而观看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感觉+选择+理解=观看”。[4]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讲授就退而求其次了,其主要工作则转向提供素材、限定范围、引导学生。由于影像的传播意义较为发散,还要教师的引导、铆钉。这样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由讲授者成为呈现者、服务者。

3.教学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不同于语言传播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现在教学内容的表征方式呈现多样化,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都是编码的符号,这种改变也是基于传播渠道的发展。当今媒介的发展,尤其新媒介的日新月异,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播载体、渠道五花八门,其中精品课程、大规模网上课程(MOOC)、专业的在线教育都是较好的传播形式,它们的开放性、共享性让知识的接受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此外,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能够让课堂内容解构、重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传播,其效果要远远高于几十分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国民的16.0%。[2](P3)可见教育教学正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传统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一旦加上互联网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固定走向了灵活,也让学习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

二、 新媒介语境下学习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嬗变

1.学习资源的变化

(1)从纸质向数字化转变。传统的学习资源基本上是从书本上获取,其载体主要是纸质,并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编码符号。随着数字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存储介质更加多样化,从光盘、电脑硬盘、移动U盘到云存储,保存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而学习资源的表征符号除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也开始成为主打。这使得信息和知识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多媒体化。

纸质化的语言文字成线性排列,而数字化资源则是非线性的,灵活性较强。前者更新成本较高、周期较长,而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纸质化资源的生成具有官方性、权威性,而在Web2.0,数字化内容的生产一大部分来自用户,形成一种UGC的形式,致使其资源鱼龙混杂,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在海量的信息海洋里失去方向。因此,教师仅仅以课本为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需线上线下相互结合,从大量的资源中条分缕析,寻找相关相近的资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框架。

(2)由封闭走向开放。正像前面所述,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而是与互联网接轨,形成了无限量的资源,其开放性不言而喻。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学习资料来源的广泛性,既有官方规定的教材,也有网络用户生产的内容;二是内容的相关性更多元化,学生从一个关键词出发,通过搜索,生发多点超级链接,能够寻找到更多相关的内容,甚至可以无限找下去;三是网络内容更新较快,与时俱进,其增速呈现几何级的速度。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可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但毫无限定的学习资源也让学生迷失方向,甚至只做“蜻蜓点水式”的学习,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

(3)由系统化转向“碎片化”。传统的知识传授讲究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化和逻辑性,而现在学习的资源与网络的连接,就呈现出很大的跳跃性,通过超级链接,从一个知识点可以很快跨越到另一个相关或相近,甚至无关的点,而这些点往往很难汇聚成面,就以“碎片化”的形态存在。特别是社交类媒体以短小精悍的信息形式呈现、传播,更是深刻影响了学生群体,他们在快节奏中偏好“微信息”,喜欢“碎片化阅读”,这种学习的结果最后总是变为“浅阅读”,其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浅薄的,很难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因此,近年来一些教育专家对“碎片化”的知识非议颇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规划好,变“碎片化”为系统化、完整化,积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学习方式的转变

(1)互动方式。众所周知,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但传统的互动方式较为单一,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师生、生生等互动变得更加多元化、社会化。由于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原本询问教师的问题,转为向网络主动寻找。学生只要在对话框里输入关键字,就会搜出很多答案;还有一些专门解答问题的垂直网站,如百度经验、互动百科、维基百科、知乎等,更使人际互动变为人机互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让解答疑难问题更为自由便捷,像“小猿搜题”这样的APP就迎合了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曾经风靡一时。此外,社交类媒体如微信、微博的发展也为学习性互动提供了新的方式。因此,此种情景下教师那种面对面“解惑”的分量变得轻了,而即便是在线互动也只是学生的选择之一。

(2)自主学习。贝勒医学院的Bruce D.Perry博士认为:“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5]现在这些从出生就在互联网环境长大的学生,与互联网有着天生的联系,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喜欢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学习,而互联网的传播特征不是把信息直接“推”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从中“寻找”,具体来说他们要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就可以在互联网搜索,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性,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补缺转变。但学生不着边际地在网上“冲浪”也带来了诸多弊端,比如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呈现碎片化,思考也缺乏逻辑性。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变“主演”为“导演”,积极引导他们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学习,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学习。

(3)新协作式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总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而媒介的发展正在改变学生的组织方式和合作形态,“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1](P34)QQ群、微信朋友圈都是新的组织形态,学生通过这种社会性的媒体学习、讨论各种问题。

三、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信息和知识的整合者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学生的学习资源具有数字化、开放性、碎片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学生学习主题性很难把握,容易浅薄化,往往是在网络的资源中跳来跳去,找不到有效的资源,反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要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圈定一定学习范围、整合一定的主题资源。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将知识呈现出来,使其可听、可看,更加形象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比如会PS图片,会拍摄、剪辑视频等;当然作为教师还要会使用社交媒体发布、分享资源,实现与学生线上线下互动。

2.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学习必需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方能有深度,而现在学习资源的广泛性和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学习失去了主线。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其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资源的框定,这在前面已经讲述过;其次是互动方式,以课堂为主,还是以课下为主?现在很多教师课下有很多事情,很难做到课下实时互动,更多的还在课堂上。MOOC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形式,由学生课下通过视频主题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解决问题,使知识内化。要实现广泛、深刻而高效的交流,教师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 敏锐的思维能力、 出色的课堂组织技巧及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6]

3.教学效果的评价者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估;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学越来越媒介化,其教学评价也有所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得好,学生可能就学得好,但教学越来越媒介化的今天,教学效果的评价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媒介深刻影响着教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差别。教学就是一种传播,在一系列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良好的知识、信息结构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是传播过程受到干扰,也就是传播的“噪音”,尤其是新媒体干扰性很强,让有效的信息难以有效传播;最后是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经历、阅历、情感、知识基础等,其接受方式和效果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知识和信息从教师传出要经过一道道关口,逐渐缓冲,层层过滤,到达学生的东西与其自身结合才有产生意义。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元化。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

54.pdf.

[3]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3.

[5]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数字土著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 (2):48-50.

[6]高卫红.翻转课堂: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到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化[J].当代教育论坛,2015(3):49.

From Imparting Knowledge to Learning Support——The Influence of Media Change on the Change of Teachers’ Role

ZHOU Zheng

(College of Arts and Media,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11, China)

The media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eaching reform. The change of media has changed the way of teaching content’s possession, re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also mak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ppear diversified and new. In this context, the role of teachers begins to change, not just for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for providing students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media change; knowledge teaching; learning support; teacher’s role

2016-06-16

周正(1979-),男,河南鹿邑人,传播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视觉传播、教育传播研究。

G642.4

A

1008-469X(2016)05-0068-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