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兼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

时间:2024-08-31

余 霞, 王维民

一、引言

李白诗歌在唐诗中浮翠流丹、熠熠夺目,国内外译者对李白诗歌的翻译可谓情有独钟,各种译本杂陈。国外译者中,对李白诗歌译介影响较大的是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日本学者小畑薰良。阿瑟·韦利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汉学家、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学的译介,其译诗风格简约、轻快流畅、意象清新,获得了国内外学者和众多读者的认可,他对“诗仙”李白的认知和李白诗歌的意象保留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韦利的前辈翟理斯也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作了很大贡献,20世纪初期他就与当时的后起之秀韦利多次就汉诗翻译展开过争论,他翻译的李白诗歌《月下独酌》受到大家的肯定,其译诗中的韵体经常被分析和研究,他认为诗歌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义;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李白诗集单行本,是世界上最早的李白诗译文集,他翻译的《月下独酌》深受英文读者欢迎,在西方颇有影响。三位国外汉学家在译学界对李白诗歌的英译影响深远,对当今的诗歌翻译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国内翻译泰斗许渊冲也曾翻译过《月下独酌》,其译诗将原诗的意象和形式还原得淋漓尽致,译本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诗人通过意象构建赋予诗歌以丰厚的艺术魅力,译者则挖掘诗歌的文化底蕴,围绕诗题对原文由低至高的语言单位含义进行“重建”,尽可能地还原诗歌中的意象系统。以上四位译者的作品在对原文意象构建上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本文拟运用表达性语义场理论将《月下独酌》的原诗与四位译者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析译诗中的意象构建,揭示这四种译本在表达诗歌主题方面的得失。

二、《月下独酌》主题与意象

《月下独酌》是李白抒情诗中极具神韵的传世佳作,构思新颖, 想象奇妙,引人深思。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44年,当时在长安的李白政治上很失意,心中愁苦、郁郁寡欢,但仍渴求光明与自由,想要挣脱现实的桎梏,于是在诗中将这种愁苦与希冀表现为对太阳和月亮的抒怀与赞美。特别是明月对李白来说,是虔诚的信仰,是纯洁的友谊、思念的故乡,也是绝望中的希冀。《月下独酌》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在花间月下举杯独酌的场景,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一段与月、与影酌酒的情景,向读者展示出了一种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情感。这首诗的“诗眼”在一个“独”字上,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夜晚的呐喊,这呐喊声饱含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挣脱世俗的渴望。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歌的开始就点出主题“独”字:独自饮酒,显得心中郁闷、孤寂,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和“影子”作陪,这样就相当于三个人在饮酒了。然而,明月和影子是不会喝酒的,只会默默地陪着自己,相比真正友人们的畅饮,此情此景就更显孤寂了。但是,有“人”陪伴始终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选择了珍惜这段想象中的友谊。饮酒快到结束时,“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说趁着清醒的时候“三人”赶快结交成好友,害怕醉后不省人事而又各自分散。李白是舍不得这段幻想中的友情的,他对友情是极度渴望的。诗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可见李白希望能永远尽情漫游于天地,和月亮、影子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表达出了李白想要摆脱世俗、和天上的月亮以及自己的影子约会、希望友情天长地久的愿望。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寄托和出世思想,把月亮和影子拟人化,与本不存在的“人”作伴,更加折射出诗人在茫茫人海、苍茫世间的伶仃孤苦、形单影只、空虚寂寥。

三、《月下独酌》意象之语义场构建

在诗歌中意象是诗歌审美的核心,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意象再次生成的过程。著名翻译家江枫认为:“翻译应该是在对原作形象或意象逐渐形成概念的同时使用译入语的词语和结构营造对应形式的过程”〔1〕,“如果译者能从意象的语义信息、审美形式和深层意境结合原诗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及社会文化语境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诗歌的语义及审美信息……未尝不能神形兼备地接近原诗之美”〔2〕。可见,确立《月下独酌》中关键语义场义素,便是正确翻译该诗意象的着眼点。

“独酌”作为《月下独酌》的精髓,为作品立下了中心意象。《庄暴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此处的“独”为单独;《赵威后问齐使》:“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礼记·大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里的“独”为老而无子这样一种状态;《史记·游侠列传序》:“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绝”,这里的“独”指独特、特殊;《赤壁之战》:“独卿与子敬与孤”,此处的“独”指只是、仅仅;《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此处的“独”还指唯独。再看“酌”字,通常指饮酒,例如《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酌”也指经过衡量取舍,“酌量”就是考虑、估量之意。由此可见,诗题的“独酌”指的是诗人自斟自饮,月下独自饮酒,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根据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某个词义是由构成这一意义的各种关联义素(meaning component)组成,而词义的确定是由该词与其他词义所构成的纵聚合和横组合关系搭配决定的〔3〕。近年来,学者们又注意到了“表达性语义场(semantic field of expression)”〔4〕,即具有动态性、即时性、新颖性但又合理、合情、合俗的语义场〔5〕,这对诗歌意象意义的解读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诗中“独酌”意象的“独”与“酌”本来不在同一语义场,但从表达语义场视角来看,两者在此处在同一语义场,彼此产生了意义的渗透、兼容和互义的表达效果,构建起了特定的语义场意象。

根据《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独”被定义为: single(单), solitary(孤), unique(特),only(唯);“酌”被定义为:drink(饮酒),consider(考虑)〔6〕。 由此,“独”和“酌”的义素可分别描写为:

在《月下独酌》中,“独”“酌”在特定的意境下构成了表达性搭配,故而两词原有的义素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相互释义,构成了“不完全规约性”的表达性语义场〔4〕,如表1所示。

表1 义素与意象的渗透

“独”的相关义素包含了“单”“孤”“特”“唯”,每个义素在原诗中都能组成相关的意象。“单”指“一”,即“一壶”,“各分散”中的“各”;“孤”指无人陪伴,即“无相亲”;“特”指的是某种行为,诗中的相关意象有“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情游”;“唯”是“仅仅”“只”,月亮和影子紧随诗人,体现在“随我身”、“月徘徊”和“影凌乱”中。

“酌”的相关义素包含了“饮酒”“考虑”,根据义素本意,原诗中这些义素的相关意象指举杯饮酒的有“不解饮”“行乐”“同交欢”“举杯”,从侧面体现“考虑”和“思索”的相关意象是 “暂伴”“及春”“永结”“相期”。

围绕“独酌”这一中心意象,作者精心设置了一系列关联意象,而关联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必然与中心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契合,译者只有透彻分析中心意象,才能把握关联意象与中心意象之关系,从而凸显诗题。

四、《月下独酌》译本之关联意象

《月下独酌》以丰富独特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意象转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诗人心理状态和生活现实。本文选最能体现整体诗歌脉络及故事发展情节的典型意象“无相亲”、“邀明月”、“月徘徊”、“影凌乱”和“无情游”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以英国汉学家韦利、翟理斯,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以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文为分析文本,以探究诗歌翻译中意象与义素的关系,并通过“解码”义素,判断出译者是否较为准确地重构原诗意象。

1.无相亲

“无相亲”描述的是诗人独自饮酒、周围并无旁人的场景。“无相亲”的“亲”字可以作为父母,如“冯公有亲乎”(《冯谖客亲(親)孟尝君》);“亲”可以为亲人,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亲”也可以指亲近、接近,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还可以指亲近的人,如“疏而不亲还是不说罢”〔7〕(《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将“亲”解释为: “intimate”“close”“parent”“relative”“kiss” “marriage”“ try to be close to”〔6〕。根据诗歌中心意象“独酌”的语义场推断,此处的“相亲”义素成分为:

“无相亲”表达性语义场当为“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四种译文描述“无相亲”分别有韦利译文“no friends is near”〔8〕、翟里斯译文“no companion is mine”〔9〕、小畑薰良译文“where are my friends? Ah,the moon above looks down on me”〔10〕和许渊冲译文“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11〕。其语义场分别为:韦利译文中“friends”所含义素“assistant”“fellow”“aid”,此外,“near”含有义素 “familiar”“close”“next”。翟里斯译文中“companion”所含义素 “friend”“guide”“fellow”“manual”“notebook”。小畑薰良译文中“Ah” 表惊奇、高兴、赞赏、同情或不同意的语气词,作“啊、呀”,这里的“Ah”是表达同情,小畑薰良把原诗译作“唉,只有月亮俯视着我”,其中“the moon”所含义素为“bright”“quiet”“alone”。许渊冲译文中“the bright moonshine”只翻译了背景意象“皎洁的月光”。对比“相亲”的义素,小畑薰良译文和许渊冲译文在表达“无相亲”时用“月亮”和“月光”表述,不符合“无相亲”的中心意象语义场,译者没有考虑“无相亲”中“亲”字的内涵意义,所以韦利译文的“friend” 和翟里斯译文的“companion”描述“无相亲”的“亲”更为妥帖。

2.邀明月

李白从小钟情于明月,他在《古朗月行》中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李白幼小的心灵里,明月是光明皎洁的,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着月亮。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有关明月的描写。在《把酒问月》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也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明月也使他思念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明月对于李白也是一位亲密的朋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可见李白一直把月亮视为友人。

“邀”,有邀请的意思,如《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邀”可指半路拦截,如《晋书·陶潜传》:“于半道邀之”。“邀”还指求取,如王充《论衡·自然》:“不作功邀”。“邀”还可指要挟,如《教战守策》:“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7〕。 “月”,月亮,如《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新汉英大辞典》的“邀”为:“invite”“request”“seek approval”“ask permission”“serve”“calling”“intercept”〔12〕。《牛津词典》、《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和《新汉英大辞典》分别把“明月”阐释为“a full moon”“a big moon”“a giant moon”“a bright moon”。由此可知,此处“邀”的动态义素和“明月”的义素分别为:

“邀明月”达成的表达性语义场的四种译文分别为:韦利译文“beckon the bright moon”〔8〕、翟里斯译文“the moon sheds her rays”〔9〕、小畑薰良译文“call his brightness”〔10〕和许渊冲译文“invite the Moon”〔11〕。“邀”从上述语义场来看,许渊冲译文中“invite”的语义场除 “召唤”含义之外,还具有“邀”语义范畴中的“邀请”“诚邀”“约请”的含义;而翟里斯译文,仅用“the moon sheds her rays”,变宾语为主语,未能准确还原意象。韦利译文和小畑薰良译文中“beckon”和“call”仅有“号召”“召唤”“吸引”的含义,用“beckon”和“call”来表达“邀”字,其语义内涵不够精确,均不能较准确地重构原诗意象。因此,比较四种译文,许渊冲译文中“invite”表达“邀”更为贴切。“明月”,从上述语义场来看,韦利译文中的“the bright moon”较为贴切,突出了明月高悬、皓月当空、月明如镜的皎洁感。

3.月徘徊

“月徘徊”是诗人想象中月亮随他的歌声来回游荡的场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徘徊”有来回地走动、犹豫不决、心绪不定的含义〔7〕。如方苞《赠魏方甸序》:“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草露间”,指的是庭院空寂没有人,我们时常在高树下乘凉,俯看清池,在草露之间徘徊流连。《新汉英大辞典》中“徘徊”为: “pace up and down” “linger about”“tramp”“hesitate”“waver”“hover”〔12〕。因此,“徘徊”的语义场如下:

“月徘徊”这样的表达性语义场,在翻译中应考虑其“语义场效应的关联性”〔13〕。对此的四种译文分别为:韦利译文“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8〕、翟里斯译文“she dances response to”〔9〕、小畑薰良译文“the wild moon wanders the sky”〔10〕和许渊冲译文“the Moon lingers to hear”〔11〕。从上述“徘徊”的语义列表来看,小畑薰良译文中“wander”有徘徊、漫步、游荡的含义,许渊冲译文中“linger”有缓慢度过、消磨时光的意义,所以这两个词比较贴合原诗意象。“徘徊”之中并无“颤动”、“摇曳”和“舞蹈”的意思,所以韦利译文中的“flicker”和翟里斯译文中的“dance”偏离了主题意象。

4.影零乱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零”可指下雨,如《诗经》:“零雨其濛”;“零”也可表达泪水等像雨一样落下,如《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零”是凋落、凋谢,如《秋声赋》:“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零”还可以是零碎的、零散的,如《高祖还乡》:“零支子米麦无重数”。再观“乱”字,《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此处的“乱”表示紊乱,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此处的“乱”表示混杂、混淆;《教战守策》:“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此处的“乱”指慌乱、零乱;《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的“乱”指的是扰乱、破坏〔7〕。而《新汉英大辞典》中“零乱”指 “all over the shop /place/show”“in disorder” “in a mess”“ untidy”〔12〕。由此可知,“零乱”的义素成分为:

“影零乱”的四种译文分别为:韦利译文“my shadow tangles and breaks”〔8〕、翟里斯译文“my shadow-it dances so lightly”〔9〕、小畑薰良译文“my shadow goes tumbling”〔10〕和许渊冲译文“my shadow’s a mess”〔11〕。根据中心语义场分析,韦利译文中“tangles and breaks”可表示诗人在跳舞时光影重重、相互交织,形成了影子乱糟糟的意象。许渊冲译文中“mess”也有混杂、紊乱的含义。因此,这两个单词较为贴合地表达了“零乱”之意,也与“我歌月徘徊”组成了歌舞交融的语义场。“零乱”并没有“起舞”和“摔倒”的义素,与“影”构成的语义场不能兼容,所以翟里斯译文中的“dance”和小畑薰良译文中的“tumbling”有些偏离了原诗意象。

5.无情游

朱谏对“无情游”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1)〔明〕朱谏《李诗选注十三卷》之十二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全申刊本第80页。“月”与“影”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亦可以寄予情。诗人寄情于月亮和影子,想要忘却世俗情感去追求出世的、长久的友谊。这里的“无情”是一种历久弥新、永恒而真挚的感情。“无情”在本诗中的义素为:

“无情游”语义场的四种译文分别为:韦利译文“our odd ,inanimate feast”〔8〕、翟里斯译文“a greeting with-out a goodbye”〔9〕、小畑薰良译文“a friendship no mortals know”〔10〕和许渊冲译文“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11〕。韦利译文中“inanimate”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释义为“dead ”“lifeless”,“odd”所含义素有“strange”“remaining”“extraordinary”“temporary”“surplus”“residual”,“inanimate”与“odd”这两个单词的义素都与“无情”的主题意象语义场无关,偏离了语义中心。小畑薰良译文中“no mortals know”和翟里斯译文中“with-out a goodbye”,均没有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模糊了原诗意象。因此,针对“无情游”的翻译,只有许渊冲译文“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的意象与原诗意象贴合,并与诗歌的前几句中“drink alone”“friends”“the moon”“my shadow”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表达性语义场。

五、结语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难度更甚,从义素与语义场的角度分析四位大家的翻译不失为一种诗歌翻译分析方法。诗歌的翻译,需要译者深入挖掘诗歌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蕴含文化细节,把握诗歌中心意象,围绕中心意象对相关意象进行理解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以严谨的态度探究词句的渊源,通过把握基础义素,充分感知诗歌的词句,感知原文所描写的意象,将译诗融于原诗所构成的完整表达性语义场中,真正展现出原诗的完整表达性意象。只有当译者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层层探寻义素,融“词”入“境”,才能让读者深刻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诗情”以及诗人想要向读者展示的“画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