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消费中心消费经济升级:内涵、方向和路径

时间:2024-08-31

周 勇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2445;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 北京 102488)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消费领域提出了很多促进举措,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消费内需。2010年左右,一个消费领域的新名词“消费中心”开始进入地方层面的发展政策规划,消费中心城市逐渐成为不少地方城市发展的新定位,如长沙市人民政府将长沙市定位为区域消费中心,并提出了构建举措[1]。但直到2015年国办发〔2015〕8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颁布,消费中心建设还没有进入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随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及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我国不断明确了从国际层面培育建设消费中心的重点任务。更随着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2021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44号)、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的出台,我国已经从实务层面着手消费中心建设,包括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和区域消费中心建设。

当前各类政策文件和大量学术文献中与消费中心相关的概念有多个,如消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需要结合本研究特点,区分政策提法和学术概念,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免混淆概念,或者重复、啰嗦用词。把握消费中心的含义需要注意3个方面:其一,消费中心的“中心”是一个地域概念,可指城市或者地区;其二,消费中心是一个位置概念,是指占据消费首要位置的消费城市或者地区;其三,消费中心是一个区域概念,是与外围区相对而言的中心。从我国当前建设实践来看,消费中心更多是指消费中心城市;又从研究边界来看,本文在城市的框架内探讨消费中心,所以将相关概念辨析如下:消费中心位于城市,消费中心是消费城市,但反之不然;消费中心就是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就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反之亦然;国际消费中心就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反之亦然;国际消费中心与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在中心指向上一致,只是圈层范围不一致。“消费中心”“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几个概念中,“消费中心”更本质和一般,消费中心的“中心”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地区(本文不讨论消费地区),消费中心直接指代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也就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只是消费中心外延的不同。当提到“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本文更多以“消费中心”泛指[2]。

从消费到消费中心,其中的政策逻辑和理论内涵是什么,需要深入理解。这一方面是理论认识的需要,消费中心和消费的内涵大不相同,消费中心更多是区域经济研究范畴,而我国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更多是基于生产制造,急需在区域经济范畴下深化消费中心理解。消费中心联系到城市建设、区域消费,更多是中观经济概念,而消费联系宏观经济和微观消费行为,既是宏观经济概念也是微观经济概念。理解从消费到消费中心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政策贯彻的需要,消费中心建设和消费刺激各自适用的政策工具不一样,消费中心的建设主体更多是地方、区域、城市,而消费刺激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因为税收大头由国家掌握,分配政策更多由国家确定;消费刺激主体也可以是地方政府,因为地方也握有一定的财政资源,在刺激消费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在涉及的具体促进部门方面,消费中心重点涉及商务和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消费重点涉及发改、财政、商务等部门。

按照一般定义,消费升级是指消费者消费结构、消费模式、消费品质、消费环境、消费理念的高级化过程,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3]。我国已有消费升级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主题展开:(1)消费升级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消费升级内涵、本质、路径、特征、测度等方面的研究;(2)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等的关系研究;(3)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等方面的研究;(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异质性特征研究[4]。从以上4个主题及每个主题细分的专题点来看,我国关于区域消费、消费中心升级的研究相对缺乏。以消费中心拉动经济与以消费拉动经济两者在涉及的学科领域、发挥的经济带动能级、对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等方面是不同的,因而其升级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已有关于消费升级的研究忽视了这种差异,比如没有从区域角度分析国土空间资源、城市资源空间的利用水平升级问题。因此,正如在消费经济领域还需要补充区域消费、消费中心研究一样,在消费升级这个专题上,还需要重点研究消费中心经济升级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更多是指使用产品或者接受别人提供的服务,更多是享受、消耗的代名词;但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消费包括供给和需求,消费需求满足带来一个社会的生活福利,而除生产过程之外,消费提供过程,主要是服务提供过程也带来经济福利,创造类似生产一样的价值。因此,消费升级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还关系到一国经济水平提高和经济规模扩大,对新时代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中心消费经济升级内涵

从消费到消费中心,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逻辑是升级。之所以要建设消费中心,一是要破除消费内需不足、消费经济低水平重复的困局,进一步发挥好消费的经济拉动作用,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升级消费经济,不仅包括规模升级而且包括层次升级,不仅要扩张消费规模,还要进一步提高消费经济发展内涵、提升消费层次;二是要改变消费发展不分地域、优质地域消费资源尤其是空间消费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的局面,重视消费资源的空间利用,把握消费的空间发展规律,建立起更有利的消费空间体系,重要的导向就是重点建设消费中心,以中心城市带动外围,以更高层级的消费中心带动次级消费中心发展,从而促进消费的区域升级,不仅包括规模升级而且包括层次升级,不仅要扩大城市消费空间,还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消费发展内涵,提升城市消费层次。具体而言,消费中心有如下消费经济升级内涵。

(一)由生产经济向消费经济升级

我国经济生产制造比重较大,在国际分工中以生产中心闻名于世,围绕产品生产发展了庞大的生产经济,但对于满足人消费需求的服务提供,却没有发展起同等规模的消费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中低端生产制造向东亚转移,逐步完成了生产经济向消费经济的升级。尽管也带来了一定的产业空心化等不良后果,但消费经济是比生产经济层次更高的一种经济形式却是不争的事实。要通过消费中心建设,汇聚起更大的消费经济发展能量,一方面要通过消费服务提供而创造出不输于生产制造的价值增值;另一方面要通过消费发展,拉动消费品生产,使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更多转向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促进供给与需求进一步紧密结合。

(二)由低层次消费向高层次消费升级

我国消费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这既受到消费支出水平低、居民消费条件有限等需求因素影响,也受到高层次消费服务提供不足、居民消费素养培养不够等供给因素影响。低层次消费以物质消费、基本生活消费为特征,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这部分消费比较容易满足,可扩展的余地小;而高层次消费以文化消费、素质消费、发展型消费为特征,具有需求层次提升的无限延展性,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消费经济,乃至进一步发展与消费相关的生产制造产业,必须进行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消费层次升级。要通过消费中心建设,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素养化、高科技的消费项目,一方面要提高消费者素养,培养更专门的消费旨趣,一方面要打造大消费场景,以吸引人的消费氛围和消费形式促进消费。

(三)由生产中心城市向消费中心城市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不断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取得了巨大进步,早在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就达到28.1%,且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1%和71.5%。但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贸易平衡因素影响,中国生产中心的发展潜力越来越有限,尤其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消费新动能。作为经济重心的城市,需要率先适应这种新动能转移。由生产向消费升级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空间资源利用转换问题,即从城市中心地带移出更多的生产设施,不断强化消费设施建设,只有在空间上打造出更多消费经济发展空间,才会有后续的消费资源涌入、消费人群进入、消费项目移入、消费投资投入,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由生产向消费的升级。城市要通过消费中心建设,不断扩大消费空间,更多升级自己的生活服务功能,以发挥消费经济的中心引领作用,通过带动周边地区消费而壮大自己的消费产业。

(四)由本地消费设施向异地消费地标升级

在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消费基础设施更新换代频繁,许多城市经历了中心城区基础消费设施被拆了建、建了拆的多轮往复,比如湖南省长沙市著名消费商圈五一广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21世纪,设施前后被大修重建了多次,每建一次,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劳民之苦,但换来的消费面貌焕然一新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中心消费地带,地带上往往有相应的设施。生活在不同地域内的人们,在他们的消费意识中,总有一个他们所认可的消费中心,能够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从乡镇的集贸市场,到县域的百货公司、省市级的超级一体化购物中心,这些消费中心总是引导着人们的消费神经[1]。而消费中心的建设目标不仅仅是建成本地的消费中心,更是要提高区域消费能级,建设把周边和跨区域消费者纳入的更广泛的消费中心。当一个城市的消费设施也被周边人们甚至更远跨区域的人们向往时,本地消费设施就变成了异地消费地标,如长城、故宫因为世界旅游消费者的向往而成为北京的世界性消费地标。要通过消费中心建设,将本地杂乱、分散的小消费项目向有序、集中的大消费项目升级,低层次设施向高层次设施升级,形成影响范围更广、吸引力更强劲的地域消费品牌形象。

(五)由一般消费地向消费中心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消费空间扩大、已有消费空间功能升级而展开。前者最典型的是许多传统郊区地带不断被纳入城区范围,这些地带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消费功能打造而成为新城区,比如通过房地产开发而兴起的住宅消费,通过集贸市场建设而带来的流通和生活消费,通过大学城、职业教育基地开发而带来的教育消费等。而在被打造成消费项目前,这些地区往往是荒郊野岭、偏远村落。后者典型如城中村,虽然已经具备城市消费功能,却是简单的日常消费、低层次生活消费,通过旧城改造、重新规划,这些地区的居住和商务条件变得更好,环境变得更优,消费层次变得更高,消费经济也变得更活跃。而通过消费中心建设,可以进一步明晰中心城区的消费定位,打造中心地带高端消费区,同时定位好各组团城区、都市圈城镇的消费功能,实现系统化、专业化的区域消费大发展。随着消费中心建设的发展,必定有更多的城市中心、次中心、卫星城、伙伴城市被纳入消费中心体系,从而实现消费资源的更广泛流通和共享。

(六)由地域消费中心向有更广泛影响的跨区域消费中心升级

消费中心层级更多是由其影响力决定,影响的消费区域越广泛、人群越多,消费中心层级越高。因此,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商运发〔2019〕309号文件《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将“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作为筛选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的重要指标。为建设区域消费中心,我国一般城市要在本地消费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区域性、全国性消费,吸引异地消费者,尤其是周边和全国的消费者。为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条件的大城市应尽快由全国消费中心向“一带一路”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升级,吸引跨国消费者,尤其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周边国家消费者、“一带一路”友好国家消费者,加快由国内消费向国际消费的升级。其中还会涉及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招商引资、国际文化交流、人员交往、项目国际化、文化适应、国际服务标准对接等工作。

二、消费中心消费经济升级方向

消费是经济生活,更确切地说是社会化的经济生活,这里的社会化主要指外部市场化,也即把人们的生活分为自给自足的生活与依托社会化服务的生活。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没有或者很少进行市场交易,后者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而消费主要指后一类型的生活,更多指依托社会化服务的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满足。也因此,对消费及消费中心的经济升级方向既可以从供给端,也可以从需求端进行探讨。

(一)消费中心升级人们消费层次

消费中心对人们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的生活更多从自给自足的家户朴素生活过渡到基于分工和交易的社会现代生活。传统家庭生活更多依靠个人的手工劳动,而且一应生活物资由自己生产,所有生活活动独立自主,具有典型的“小而全”自给特征。消费中心将消费从生产系统中脱离出来,取得了消费的专门发展机会和专业经营场地。在消费中心专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的交易范围更广,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获得了更多的专门化、多样化、高品质和精细化的消费。发展基于市场、社会化和区域分工的消费中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了人类福祉。随着低层次生活需求的满足,高层次生活不断被追求,因此需要发展更先进的消费技术、更高端的消费设施、更复杂的消费流程、更高尚的消费文化,只有建设消费中心才可能满足这些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消费中心以其技术创新、设施完善、流程迂回、文化品位,担负起改善人们生活的更大责任。

(二)消费中心升级人的再生产层次

消费中心对经济系统的生产影响不仅仅在于以物质生产为特征的生产经济,更在于促进人的再生产[5-6]。消费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形式,人们在生产过后需要休息,需要衣食住行等活动,以恢复体力和良好的身心状态,从而,可以说消费是在主导人的再生产。而且消费是比自给自足家庭生活更高层次的社会生活,能够带来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人的再生产。消费中心以更高层次的社会化联系为特征,在消费中心进行的消费更能够把人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获得更多的休闲,缓解生产疲劳或者生活压力,从而更有精力投入社会再生产。也通过消费中心的社会化消费,人们不再需要从事生活所需的各种生产劳动,只需要进行自己的专门劳动,这种专门劳动效率高、劳动强度相对低,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中心促进了专业化的人的再生产。消费中心还通过专业化的服务,直接提高人的素质,保障人的健康,使人的生理、心智和精神状态更完美,使人能以更高的技能、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投入再生产。比如通过教育消费增加人的知识,通过医疗消费维护人的健康,通过培训消费提高人的技能等。

(三)消费中心升级经济价值层次

与一般区域的消费价值提高不同,消费中心带来的消费价值增值更多,消费中心进行专业化的消费服务,营造热烈的消费气氛,打造消费大场景,不仅能够实现消费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更能带来消费的高层次发展,因而能够攀升消费价值链的高端,带来与一般消费地不一般的高价值增值。完整的经济活动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消费,经济供给不仅仅需要生产供给,还需要消费供给,生产供给更多是完成消费品的生产,而与人的消费密切相关,甚至不可或缺的消费服务需要生产以外的消费部门提供,因此消费需求带来自身的消费供给。围绕消费服务而进行的经济活动被称为生活服务业,是完成消费品生产以外的其他相关消费服务,与生产活动一样,需要使用资源、要素,比如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企业家等,在投入产出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值。如同需要建设生产中心,实现更高价值的生产链增值一样,也需要建设消费中心,实现更高价值的消费链价值。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物质产品越来越供过于求,经济供给的稀缺点更多地向消费领域转移,那些能够综合利用消费资源,提升消费品消费层次,营造消费氛围的消费中心的大消费项目、精品消费项目竞争力更强,能够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客户,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消费中心升级投资层次

在宏观经济学中,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还能更进一步带动投资需求。从国内经济大循环来看,内需分为消费和投资,而消费是比投资更基本的国内需求,国内消费需求还可以带来国内和国外投资需求,比如消费设施、项目、实体建设及人力资源开发等,都需要投资。而消费中心相比一般的消费区域,对消费投资的拉动力更强,两者的投资乘数效应不在一个重量级。一般消费地的消费投资小而分散,甚至更多是围绕生产功能而配套消费投资,比如在大型生产工厂周围开设一些基本生活消费项目,满足日常的衣食住行玩消费。而消费中心的消费投资规模大而集中、系统化,往往进行消费商圈打造、消费场景营造,围绕大型消费项目配套中小消费项目,投资层次高。发展消费经济需要进行投资,既包括改善消费基础设施而需要的政府公共投资,也包括直接消费项目的私人投资。在生产过剩、生产投资疲软的环境中,通过消费中心建设,能够更大规模刺激消费,拉动消费投资,形成消费投资对生产投资的有力补充。而且通过消费中心投资,能够建设更有消费刺激作用的消费项目,营造更加热烈的消费氛围,刺激起更多的消费品购买,带动生产领域发展,从而拉动生产投资。因此,消费中心建设不仅能够带动消费领域的服务投资,更带动生产领域的生产制造投资,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更完整、更有效率。这进一步印证了根据需求拉动原理,在生产投资和消费投资两者中,消费投资更根本,尤其在生产过剩的背景下,消费中心的这种投资根本意义更显著。

(五)消费中心升级创新层次

消费进步乃至升级离不开创新。与生产创新不一样,消费创新既强调技术创新,又重视文化创意。毕竟消费更与人的内在需求紧密相关,文化在消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8]。而相比一般消费地,消费中心所能够带动的创新水平更高,创意内容更丰富,它同时也对高层次创新和创意提出要求。消费中心高度市场化,消费经济竞争激烈,消费企业家和管理者要创新性地提供更高层次、更优品质、更加多样化、更独特的消费服务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此外,消费中心创新甚至推动了生产领域的创新。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无论是对消费领域的技术进步,还是生产领域的创新发展,都不断提出新要求,从而拉动创新发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技术创新,是以现实问题解决为导向,尤其是以现实需求的难点为重要方向。在解决消费需求不能满足问题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更有效率,因为它能直接连通需求端,技术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市场应用,获得创新回报。无论是创新者,还是创新投入者,如风险资本家,都非常重视消费在创新中的意义;市场,尤其是市场消费需求,是创新的最直接动力[9-10]。而一般科研人员要确立研究方向,也需要广泛参考现实需求,这个现实需求更多体现在消费中。社会科学家要发现消费中存在的机制问题,从而进行社会制度创新,自然科学家要发现消费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创新生产流程、工艺,创造出更有效的生产方法。

(六)消费中心升级就业层次

当前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人口就业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趋势,相比较而言,生产线上的生产劳动强度比消费场景中的服务劳动强度要大,而工作更单调、乏味,气氛更紧张,工作更有压力。因此,从生产劳动岗位移向服务劳动岗位,是一种工作岗位上的升级。这种升级如同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11]。自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美国在消费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力推制造业回流,但成效很小,重要的原因是生产企业招工难,在原有经济“脱实就虚”(指由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由实业转向经济投机)背景下工人们习惯了较舒服的消费服务工作,劳动者不大可能回归制造业岗位。这里不是说不要发展消费就业,而是说在适度的前提下,相比普通就业,消费就业应被看作一种较高层次就业。消费中心因其完善的设施、先进的设备,提供消费服务的效率更高,创造的消费就业机会更多,所以对所在城市而言升级了就业层次。消费中心能够产生两方面的就业升级效应:一是在其供给过程中,需要大批服务人员,从而产生高层次服务就业。而且随着消费层级越高,品质越优,分工越细,需要的服务人员规模更加庞大。还有,越是专业化的精细消费,越需要高素质服务人员;为了更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还需要更多有创意的服务人员。所以服务领域就业吸纳力强,且涵盖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尤其在高层次就业创造上成效显著,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二是个人在作为消费者的过程中,通过消费获得广泛的社会知识,这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消费实习”或者“消费知识学习”,这对消费者将自己转化为服务者、生产者具有促进意义。比如一个人在舞蹈消费的过程中,在教练指导下,不仅培养了兴趣,也提高了专业艺术素养,当其舞蹈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自己也成为教练,指导学生。当前,很多地方社区都在创建和谐社区生活,开办社区大学,舞蹈是一个重要消费项目,需要大批舞蹈培训教师,很多老师就是从业余消费者转为专业服务人员。消费中心的这种就业升级机制可以概括为:消费带动就业。而且,越消费越能带动更多的就业,消费层次越高带动的就业层次也越高。

三、消费中心消费经济升级路径

消费策略,或者说善于运用消费这种手段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是消费经济和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国决策部门的重要经济社会决策内容。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无疑是把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和城市发展主要推动力,发挥消费的城市经济拉动作用,以消费统揽区域经济全局。

(一)以中心集聚提高消费中心消费规模

消费除了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更带来心理满足,比如快乐。而心理满足更与人作为群体性动物这一特性有关,人类群居不仅仅是安全和社会协作劳动需要,更是心理需要,可以说人是为了更加快乐而聚集在一起。一定意义上而言,消费带来快乐满足,尤其是高层次消费,一定是为了快乐。如同中国古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消费时需要大家一起消费,众人一起快乐,一起分享快乐,从而把快乐和消费的氛围营造起来,通过分享,快乐的格局更大,消费的规模更大。消费中心正是把各个分散区域的消费资源聚拢过来,形成集中消费的氛围和场景,在众人消费的相互促发中,刺激起浓厚的消费兴趣,让大家更愿意消费,更乐于消费。

(二)以打造社区文化促进消费中心消费联系

消费是一种共享式的社会生活,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当前农村和城镇消费中,人情消费占有相当比重。中国传统的人情文化在农村地区依然盛行,人情文化的维持需要一定的消费载体、场合和契机,比如红白喜事。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和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人情关系的契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从生到死,从升学到毕业,从创业到就业,增加了大量人情消费项目;就连婚礼消费,也因为离婚再婚率增高而次数大大增加。城市社区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历了嬗变,从传统熟络的街坊到互不相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但随着城市更加成熟地发展,社区重建,信息社区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规范化运作,许多小区已经打破分割,建立起小区居民微信群,不仅整个小区有群,甚至每幢也有群,还包括大量购物群、业余爱好群。这些“群”大大促进了社区人员交往,城市新型人情文化又在兴起,大家一起“拼多多”购物,一起生日聚会,为各种大家关注的事情而聚集在一起,从而相应带动了以人情、共同生活追求为基础的社区消费。为建设消费中心,需要打造好基层社区消费文化纽带,以千丝万缕的社区文化联系促进大众消费。

(三)以专业化发展提高消费中心消费竞争力

围绕消费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展开激烈竞争,专业化消费中心不仅是消费品销售竞争的重要区域,也是消费产业竞争的重要舞台。消费中心消费设施更加专业化,比如拥有美食一条街、服装城、歌舞娱乐中心等分门别类的专业性消费空间。围绕大型消费项目配套建设专门的基础设施,如城市为一些大型游乐区域专门接通了地铁,拓宽了公路,在交通便捷和人员疏散上出台了专门管理和服务措施。在场馆设施建设上更加强调基于分工的专业化,让消费爱好者从观赏游历的角度不仅仅获得业余水平的消费,更能获得高水准的专业消费;从参与的角度不仅仅获得一般的休闲式练习,更获得专业水平的消费素养提高。在消费项目创新和服务技术上,消费中心往往是最新创新成果的引入者,能够通过科技融合,实现消费的更高水平、更高效率发展。在城市的消费投资方面,消费中心也需要更加专业化,需要有专门的消费投资基金,关注消费领域的潜力项目。在消费融资上,消费中心也较为发达,各种消费信贷易得,从而能够更有效释放消费潜力。总之,消费中心代表更专业化的消费形态,需要以专业化的发展来提高消费中心的消费竞争力。

(四)以培育素质涵养实现消费中心消费常态化

消费尤其高层次消费需要一定的技能、涵养和品格。消费中心需要提供高水平技能培训,让消费者能够对一些基于复杂技能的项目进行消费,如拳击等运动项目、舞蹈等艺术项目,一定的涵养、技能水平和资格,相当于消费俱乐部的入场券。其中涵养是人通过一定的专门技术培训后,再加以个人练习、修炼而养成的修为,不仅是获得消费技术,更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自己的心得。涵养养成离不开人们共同学习,如同伴的陪练、同行的切磋,而消费中心能够聚集大批志同道合、有相同爱好和旨趣追求的消费者,在常态化的消费中大家共同提高修养水平。比如乒乓球运动中,造就一个资深的消费者需要首先进行培训,然后长期在乒乓球馆打球、消费。还有,常态化的消费需要以品格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的相互关爱是促成大家一生爱好、进行某项旨趣性消费的基础。许多人消费不仅仅在项目消费本身,更在交朋纳友,能够关心和帮助社会,并获得社会的关爱。消费中心更能让人们以一种博爱的关怀之心进行消费,从终生消费中受益。

(五)以内外包容促进消费中心文化消费发展

消费基于文化,文化越丰富,消费越丰富;文化越开放,新颖型消费就越多;文化越包容,消费就越多样化;文化越有特色,特色消费就越多。而消费中心从内向来看,汇聚区内各相关地域的文化,比如县城作为县域消费中心,汇聚四乡八村、各个原始村落的文化,县城农贸市场里各种乡野风味尽呈。而省城作为一省消费中心,各个地区的消费特色汇聚。区域中心城市也集成、汇聚了一个区域的消费项目,形成一个区域消费的“大超市”,让来自区内外的消费者直接一站式对该区域的消费项目或产品进行消费,获得更加完整、丰富的消费体验。消费中心从外向来看,是本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开放性文化发展方面优势大,能够引进外来消费,聚集外来投资,吸收外来消费者,一方面建成更多的开放文化设施,另一方面获得更多的外来消费动力。建设包容性文化应是消费中心打造的重要任务,要注意消除文化分歧,促进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人们以宽容、学习、尝试、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不仅要能够让区外消费者理解并愿意接受本地消费文化和项目,还要让本地消费者和群众更多理解并容纳外地消费文化和项目,为此需要杜绝先入为主、地方保护主义和排外思想,公平公正对待外来消费投资者和消费者。

(六)以重点突破促成消费中心消费转型

一般消费地尽管也有消费功能,但往往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并存,而且更多布局生产功能,消费经济没有能够取得独立发展地位,属于经济的附属部门。而消费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消费设施,进行专门的消费投资,营造专门的消费氛围,重点发展消费产业,形成消费经济大气候,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生产经济观念,拓展消费经济思路,并形成专门化的消费经济发展区域。比如一些中心城市的消费商圈建设,就有效破除了生产经济的“干扰”,实现了局部区域的消费经济转型。在建设这些商圈的过程中,消费中心经营者往往把区域内的生产设施予以搬迁,甚至完全去除生产功能,在城市空间上实现了消费经济的更高增值。比如调研中所见一商圈,其基本设施原来是一家国有工厂的厂房,由于工业经济在本地发展环境差,旧厂房长期占据了该地城市中心位置,当地政府不仅不能获得经营性税收收益,还要承担环境和社区服务成本,在消费中心发展过程中,一般开发商也无力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征地拆迁任务。后来,政府通过外迁该厂,把一个个厂房并成商业中心,原生产效益低的车间变成由一个个独立门面组成的、人气旺盛的商铺,从而迅速积累了民间分散的资本,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空间经济效应。随着该商圈的建成,当地城市经济成功实现了消费转型。

(七)以能级打造带动消费中心周边消费发展

城市层面的消费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发展概念,更是一个广阔区域发展概念。打造城市层面消费中心不仅仅旨在促进中心城市消费,更在于整合包括城市在内的外围区域、跨区域的消费资源,打造城市消费能级,同时扩展城市消费影响力,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外围区域、相关区域的带动,包括先进消费观念引领、高效制度移植、创新技术扩散、人力资源培育和供给、新型消费项目引入、消费投资输出,更包括消费产业链延伸、中小型区域消费项目建设带动等。如同连片贫困区扶贫难度大,一个广阔的区域消费不振也与整体消费不振和缺乏消费发展中心能级有关,要把分散的消费资源集中起来,先突破中心区域消费发展,培养区域消费竞争力,然后在减少本地区消费资源外流,更多吸引其他地区消费资源基础上,推动本地区消费经济整体发展。这一建设思路的根本、首要立足点是培养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区域消费经济的中心能级水平,这既是打造本地消费高地的需要,也是建设消费“堡垒”、吸引消费回流[12-13]、提升区域消费经济竞争能力的需要。

(八)以内部治理提高消费中心消费协作水平

城市作为人类更先进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其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先进、经济发达上,更体现在社会组织能力强、治理有效上。无论是在消费设施建设和消费服务提供中,还是在消费群体形成和消费者消费中,城市都涉及各类利益相关主体,需要进行利益协调。消费作为社会化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在人们联系中形成,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责权利冲突。尤其当国土空间有限,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规模越来越大,消费人口越来越密集,消费活动的强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消费中心越来越呈现出发展的两面性,消费聚集和中心化既是现代城市消费的优势,也是现代城市消费治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消费中心通过建设有组织和经费保障的协调机构,构建高效的治理机制,建立各种消费标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环境,让人们在和谐、稳定、积极的社会消费氛围中更愿意消费,更安全消费,更乐于消费,并且消费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让消费实体有稳定的熟客群体,从而降低经营不确定性;让外地消费者来了还想再来、再消费,回头消费率高。消费中心内部消费治理的本质是通过有效的治理,让各类消费主体能够在消费的边界内协调,提高各主体的消费协作水平,强化自组织能力,能够防范各类冲突;即使有冲突,也能够让各主体在遇到矛盾时通过自组织机制,比如行业规则、道德约束、诚信和商誉等,在不诉诸法外途径或者非正常途径,如暴力(包括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的情况下[14-15],获得纠纷解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