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产品消费侧的引导与管理研究

时间:2024-08-31

张云华,张 诩,赵俊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经济研究部, 北京 100010)

我国人口众多,受耕地面积有限、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总体上农产品处于“紧平衡”的状态,粮食等农产品连续增产的压力巨大。我国农产品相关政策更多着力于保障供给,今后还应开始关注农产品消费侧存在的问题,重视农产品消费侧的引导与管理。从消费侧入手减少食物浪费和降低过量的营养摄入,给农产品供给端减压,以实现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良性平衡。本文的立意正在于此,从农产品消费侧的视角,研究农产品消费水平和现存问题,为农产品消费侧引导和管理提供较为充实的学术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消费水平提升并渐趋稳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主要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由不断升高转变至近年来逐渐稳定,整体消费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之上,部分农产品消费已和发达国家相近。

(一)我国居民主要农产品消费近年来逐渐趋于稳定

一般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粮食(口粮)消费会相对减少。我国居民的粮食消费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粮食人均年消费量(1)2013年起,人均消费量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人均粮食消费量2012年之前为加工粮,现为原粮。达120.2千克,较1985年下降了10.6%;农村居民的粮食人均年消费量达168.4千克,较1985年下降了34.5%(见表1)。2015年以来,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粮食人均年消费量基本分别维持在115.0千克和160.0千克上下,年均变动幅度在1%左右,逐步趋于稳定。

表1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 单位:千克

我国居民肉类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肉类人均年消费量为36.0千克,是1985年的1.6倍;农村居民的肉类人均年消费量为21.4千克,是1985年的1.8倍。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肉类人均年消费量也逐步趋于稳定,基本分别维持在35.0千克和23.0千克上下,年均变动幅度都在1.5%左右。

食用植物油和蔬菜消费也和肉类消费类似,整体呈上升趋势后趋于稳定,但是蛋奶、水产品消费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用植物油、鲜蛋和水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是9.5千克、13.5千克和16.6千克,是1985年的1.6倍、2.0倍和2.3倍,2020年城镇居民奶类人均年消费量是17.3千克,是2010年的1.2倍;农村居民的食用植物油、鲜蛋和水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是10.2千克、11.8千克和10.3千克,是1985年的2.6倍、5.6倍和6.4倍,2020年农村居民奶类人均年消费量是7.3千克,是2009年的2.6倍。2015年以来,城镇居民的蔬菜、食用植物油、奶类和水产品消费和农村居民的蔬菜、食用植物油消费的年均变动幅度都在3%以内,基本趋于稳定。只有城镇的蛋类消费以及农村居民的蛋类、奶类和水产品消费还分别保持着年均5.2%、7.3%、3.3%和7.4%的增长速度。

(二)我国居民粮食消费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肉类消费已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居民的粮食人均年消费量和发达国家处于同等水平。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是128.1千克,比发达国家的三大主粮人均年消费量略高出7.5千克,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三大主粮人均年消费量的144.3千克和141.1千克。

我国肉类人均年消费量接近全球平均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是34.4千克,略高于全球均量的33.8千克,高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4.2%(见表2)。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五成,更是只有美国的33.9%,是日本和韩国的83.7%和56.5%。水产品的人均消费情况更差一些,低于发展中国家均值。2020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仅13.9千克,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68.5%,更是只有日本和韩国等渔业强国的30.2%和24.1%。由于我国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数据来自住户调查,因此餐饮消费等方面未纳入其中。随着社会发展,户外消费不断增加,实际消费量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会缩小。此外,餐饮消费的浪费问题也值得注意,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 700余万吨[1]。

表2 2020年世界各国(地区)主要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 单位:千克

二、我国农产品消费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消费水平提升、日渐稳定,但同时还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例明显高于人口占比

2020年,我国人口占全球的18.1%。同年,我国共生产了全球17.6%的小麦、28.0%的稻谷、22.4%的玉米和23.1%的肉类(2)其中37.5%的猪肉、9.4%的牛肉、30.7%的羊肉和17.7%的禽肉。(见表3)。在农产品产量总体占比明显高于人口占比的情况下,我国还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和肉类等农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2020年,我国净进口谷物约4 000万吨,其中小麦838万吨、稻谷和大米64万吨、玉米1 130万吨,肉类的净进口也有960万吨。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的消费总量分别为14 727万吨、19 480万吨和29 404万吨,分别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8.8%、31.0%和25.8%(3)全球稻谷消费量按照大米消费量除以80%换算而来。,明显高于18.1%的人口占比。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显示,2020—2021年度,我国共消费了1.5亿吨小麦、1.5亿吨大米和2.9亿吨玉米,分别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9.2%、29.8%和24.6%。2020年我国还消费了约0.86亿吨的肉类,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3.6%,其中猪肉消费约为4 541.1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2.7%(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美国农业部(USDA)和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

表3 我国和全球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单位:百万吨

(二)我国居民人均主要农产品年消费量大多已超膳食营养推荐标准

摄入过量营养会导致更多的亚健康状况出现,2018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由1992年的16.4%提高至34.3%,肥胖率由1992年的3.6% 提高至16.4%[2]。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导致的超重或肥胖症也是营养不良的表现[3]。对照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所提的膳食营养推荐标准,我国居民人均主食(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年消费量大多超标(5)受数据限制,这里是没有考虑户外餐饮消费的结果,如果加以考虑,已经过量摄入的健康风险会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没有足量摄入的情况会更加乐观。。

我国整体上人均年消费主食量符合健康膳食推荐标准,但农村居民的粮食人均年消费量超标。从营养摄入角度,成年人每天需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即人均消费91.3~146.0千克/年,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在这一区间内,但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168.4千克,超出健康膳食推荐标准上限15.3%。

蛋白质来源方面,肉类消费量能够满足营养需要,但超出健康膳食推荐标准,蛋、奶和水产品消费不足。畜禽肉的健康膳食推荐量是每人40~75克/日,换算到年为14.6~27.4千克/年,我国居民人均畜禽肉消费量34.4千克,远超这一区间。水产品消费方面,我国农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尚不能满足健康膳食需要。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为10.3千克,低于水产品的健康膳食人均推荐量14.6~27.4千克/年的下限值29.5%。我国推荐的蛋类摄入量是每人40~50克/日,即人均14.6~18.3千克/年。2020年我国居民蛋类人均年消费量是13.0千克,低于最低标准11.0%,农村相较于城镇情况稍差,低于最低标准19.2%。奶类消费不足的情况更加严峻,我国推荐的健康膳食标准是每日摄入液态奶250毫升左右,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奶消费量都与之相差甚远。

此外,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在已经基本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以猪肉消费为主的肉类消费未来还会增长,将会带来粮食消费结构从“口粮”向“饲料粮”倾斜[4]。2020年,我国居民猪肉、牛肉、羊肉和禽肉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8.2千克、2.3千克、1.2千克和12.7千克,在肉类总消费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2.9%、6.7%、3.5%和36.9%。从和世界水平的对比来看,我国居民目前的蛋白质摄入还是主要依靠猪肉,禽肉和水产品的摄入量少,都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平均水平。相较于猪牛羊,禽类养殖具有出栏周期短、能量转化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同时,我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渔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在我国耕地面积难有增长空间的前提下,玉米等饲料粮的种植可能会面临减产压力,这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以猪肉为主的肉类消费需求将产生矛盾。

食用油消费已能基本满足油脂摄入需要。我国对油脂的推荐摄入量为每人每日不超过30克,换算到年约是11.0千克。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用油年消费量分别为9.9千克和11.0千克,符合健康膳食推荐摄入量。但如果将肥肉、花生、坚果等高油脂食物的摄入考虑进来,我国居民的平均油脂摄入已有健康风险。

蔬菜消费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健康膳食标准。标准推荐每人需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即109.5~182.5千克/年,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为100.2千克,比推荐标准下限值低8.5%,农村地区情况更为严重,比推荐标准下限值低了14.6%。

(三)我国膳食营养推荐标准与国际相比科学性有待深化

新发展阶段,保障居民营养健康也在粮食安全的范畴中[5]。我国的膳食推荐将日常食物摄入分为谷薯类主食(含全谷物)、蔬菜、水果、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大豆及坚果、奶及制品这8类,并推荐了每人单日摄入量,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见表4)。一是我国膳食营养推荐标准缺少更为精准、科学、便于操作的详细指南。例如日本明确提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元素的摄入量。澳大利亚将食物摄入量做具体示例,便于民众理解,比如2~3杯的意大利面可以满足一日的碳水摄入。二是以天为单位推荐摄入量的灵活性不足,增加了执行难度。如果每日对全部种类的食物都分别足量摄入,繁琐的实际操作不利于健康膳食的推广和接受。美国、英国和瑞士按周推荐水产品摄入量的做法,兼顾科学性和灵活性。三是没有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膳食推荐,缺少针对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对食物及营养元素的需求是不同的,统一的膳食标准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瑞典、土耳其等国家对不同性别人群推荐不同的食物摄入量。

表4 代表性国家不同食物/食物组推荐量

三、启示及建议

(一)进行农产品消费侧引导与管理,将其纳入农产品调控范畴

农产品供求平衡既需要供给侧管理,也需要消费侧管理,国家粮食安全既要重视供给侧保障,也要重视消费侧引导。我国农产品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紧平衡,在此背景下,不仅要在供给侧大力保障农产品生产与供给,还需要重视农产品需求侧的引导和管理。应把农产品节约消费、家庭适当储备以及个人健康膳食等作为农产品消费侧引导与管理的内容,纳入农产品调控范畴,开展粮食安全教育,倡导节约消费、健康膳食,引导居民家庭适当储备农产品,加强农产品消费侧引导与管理,在消费侧着手给农产品供给减压、促进供求宽松平衡。

(二)鼓励居民家庭适当储备农产品,提倡藏粮于民、储农产品于户

近些年来,大多数家庭缺乏农产品储备意识,不做日常粮油肉储备,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家庭微观基础不稳定,对国家整体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形成很大压力。居民家庭储备农产品有助于减轻国家储备压力和供应负担,增强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还能在应对疫情、灾害等重大突发情况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农产品消费侧应提倡藏粮于民、储农产品于户,提倡以家庭为单位适量储备农产品,特别是米面油、冷冻肉菜等耐储存食物。

(三)普及健康饮食的常识教育,进一步深化、细化、科学化适合我国国民的膳食营养推荐标准

如今人们的体力劳动总体上大幅减少,过量的营养摄入容易带来一些健康隐患。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表现出经济水平、营养摄入水平越高,肥胖和“三高”人群比例越高的情况,我国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因此,有必要开展低碳饮食、科学膳食和健康饮食的常识教育,引导居民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食物摄入比例。遵循先吃饱、再吃好、吃健康的基本规律,还应根据不同群体、性别、年龄的营养摄入需求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农产品供求特征和饮食习惯,进一步深化、细化、科学化适合我国国民的膳食营养推荐标准,提出精准化措施,倡导适量消费农产品、健康摄入营养物,不断提高膳食营养推荐标准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