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志勇,吴碧清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a.哲学教研部;b.研究生部, 重庆 40004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高度理论自信”[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新”在:从认识论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开创的新的道路,证明了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样能定义现代性,能书写现代化这样的宏大叙事,其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自信。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时间内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价值层面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实践,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的,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信和成熟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动态过程、一般原则和规律趋势,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鲜活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信的最大底气。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批判吸收人类现代化已有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于已有现代化道路,尤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扬弃,是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是人类在探索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1.主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动求变的新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用联系、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用“主动求变”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接力探索的产物。理论与思想的创造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实践中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步步落后,尽管仁人志士在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但始终难以在“被动应变”中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马克思就曾指出:“田园时代的农村公社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历史首创精神”[3]67,历史主动性的缺乏是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在近代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认识工具,中国人在精神上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从此,“历史主动精神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之中,串联起党领导人民斗争和发展的百年历程”[4]。用科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预见未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规律的认识,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加速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资本主义正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是借鉴社会主义进行社会改良,或是希冀借助国际分工体系转嫁矛盾,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拖延战术,都开始了“被动应变”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抓好“关键变量”,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看透历史迷雾的锐利目光,始终提醒中国共产党人要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开拓创新、以未雨绸缪的姿态防范与化解风险,也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为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
2.客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了事物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为我们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提供了哲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开辟的发展道路,吸取了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仅在提出时间上“新”,也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扬弃,是人类在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新形态。
唯物辩证法肯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事物的历史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形态,在历史上起着巨大的进步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发展,都不可避免要加深社会对比和社会对抗”[3]130,“财富的源泉也日益变成贫困的源泉”[3]79。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避免了内部的两极分化,避免了对外的侵略掠夺,避免了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道德危机和生态危机,也避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诸多弊端与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增添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容纳的新因素,在辩证否定中创造了现代化理论的新形态。
唯物辩证法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作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相比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天然优势,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尚在发展中的新事物,必须悉心关怀其成长,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也是如此。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也需要在党领导下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坚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作为新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必然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也不例外。作为一条从未有人涉足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必然要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也会有巨大的牺牲和付出。唯物辩证法对于事物发展“道路曲折”的论述,也帮助人们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挑战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资产阶级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5]256,但同时也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从科学社会主义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拥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唯一的”“普世的”现代化模式的神话,证明了现代性的多元性与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是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这一国情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决定了不能照搬照抄现有的现代化理论,盲目走依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老路,而是要独立自主地选择现代化方案,即必须要利用人类文明一切先进成果、吸收来自理论实践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坚定理论自信、勇于理论创新,在实践中走出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巨大的人口规模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优势与机遇,也提供了充足底气。人口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规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有条件建设超大规模的统一国内市场,加上完整的工业门类和国民经济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不仅赋予了中国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融入世界经济或是建设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选择,让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经济风险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得以行稳致远。
巨大的人口规模同样给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其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于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要求加速创新发展。其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于社会资源的更多要求,一方面是“经济建设成果的增长可能会被盲目增长的人口抵消掉”[6],必须要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更加纷繁复杂的矛盾,民族宗教问题、地域问题、城乡问题、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层层叠加,使现代化进程更加曲折复杂。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人口规模巨大国情的建设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伟力。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为无产阶级、为劳动人民、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求解放,这也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所主导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可以发展生产力,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避免,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人不断被异化无法避免。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以“服务资本”为初心,以“资本增值”为使命,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在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难以保证广大人民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益,造成了社会撕裂、治理失效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所决定的,又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广大人民利益的价值选择,深刻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理念。”[7]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解决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两极分化、社会撕裂的问题,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0年邓小平同志就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一文中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在《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在《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等文章中也都提到过扶贫问题,提出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深刻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党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效率与公平,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始终在实践中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仅需要进一步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也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用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和以“个人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同社会化大生产产生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扬弃了这一弊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解决了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滑坡、金钱至上的问题,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以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容纳发展了的生产力,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努力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另一方面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看作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软实力”,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强大的思想动力,让人们以更加高昂的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8]28。这不仅仅是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应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进一步将其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要内容。“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9]146,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理应在人类实践中得到尊重,但是早期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恶性生态环境事件层出不穷,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当代西方在现代化道路下炒作生态环境话题,试图借环境保护遏制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无论是吸取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还是应对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都需要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解决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相矛盾的问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渐深入。邓小平同志曾充分肯定植树造林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及“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做好生态保护”[10]234。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生态短板。无论是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还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追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10]238,选择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新路。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通过牺牲人类发展来保护环境,而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因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治理、修复成本,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现代化”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将生态文明上升到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11]。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好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也会不断增加世界和平的力量,这就是符合中国国情、回应世界人民关切的现代化新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伊始就伴随着扩张与霸权,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奴隶贸易、殖民掠夺,到资本积累阶段的商品倾销、帝国主义战争,再到当代贸易战、“脱钩论”,资本积累必然伴随着剥削,资本主义的剥削甚至会采取战争的方式强制推动。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让西方现代化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伤害,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拥有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霸权扩张的现代化,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定律,绕过了“修昔底德陷阱”。我国在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身的基础上,惠及周边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在西方各国热衷于输出社会制度、制造文明冲突的当下,中国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2],发起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在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维持世界和平等国际事务的合作中,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肯定和赞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13]28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经验中发端,久经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考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必然结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我们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信提供了充足底气。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曲折求索过程中对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方法的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开始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正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理论。
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必然举措,矛盾的特殊性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成功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对国内形势进行了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实事求是”,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重回正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历史主动的结果,是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的结果[14]。
在坚定对“实事求是”方法论思想理论自信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而非教条,在充分尊重矛盾特殊性的前提下不断廓清不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世界上想要谋求发展但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作出了贡献,但“中国经验”的推广同样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指导。
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求立足本国实际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来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新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扩展到全世界。国际分工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被动应变”的体现之一,“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对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分工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经济、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可能会加剧本国的政治、金融风险。面对这样一柄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化险为夷成为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独立自主”的方法论思想就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总体上是一个“中心—依附”体系,全世界的资源向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聚集,社会矛盾、生态危机则向处于依附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处在更加劣势的地位,一旦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方法论指导,就会成为提线木偶甚至是任人宰割。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的悲剧一再证明,所谓的“民主改造”贻害无穷。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秘书卡琳娜·巴特雅妮教授也指出,美国帮助加拉地区发展的行动令其现代化经历了边缘化的过程,与中国的反差日益明显[15]。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想是对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的高度精炼,“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走自己的路;现在通过改革的决定,也要……走自己的路”[8]95。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认识到中国“不可能回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要“将大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合理的经济结构之上”[10]102,坚持依靠并不断增强本国的力量,主动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苛刻无理的要求,要坚决顶回去”[10]326,独立自主地维护我国根本利益。
坚持“独立自主”,让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能较好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又能避免被外资掌握经济命脉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独立自主的发展经验也将惠及更多国家,让“共同繁荣”的世界秩序代替“中心—依附”结构的世界分工体系,向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红利。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方法论层面的具体体现,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党领导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坚强后盾。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这一初心使命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探索、一切牺牲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是要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依靠人民进行探索,让先进经验“从人民群众中来”,再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思想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民族独立的游击战术,到从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创办,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都是人民首创,而后被全国推广。总而言之,“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0]210,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让资源得以流通、智慧得以共享,各部门、各地方的经验和先进之处都可以服务于全局,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发扬群众路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想、一起干,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是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才能保证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转。统筹兼顾就是要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各要素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进步,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新道路,也是坚持对“统筹兼顾”方法论运用的结果,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
“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这是一个战略方针”[16]186-187,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对统筹兼顾的重要性有了认知,而后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论述、胡锦涛同志将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等,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统筹兼顾”方法论思想一以贯之的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样重视“统筹兼顾”方法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与安全等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及。
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要坚持对统筹兼顾方法论思想的理论自信。在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要突破“地方主义”“部门主义”的桎梏,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上,要谨防顾此失彼,协同推进“五位一体”整体性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五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会带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对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绝非空谈,而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经过实践检验、创造了辉煌成就的新的现代化理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为我们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任务,要求我们用高度的理论自信推进实践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自信、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想的理论自信的基础上,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理论成熟。“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17],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起,就担负起为人类谋解放的历史使命。但是如何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沿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一步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世界主要无产阶级政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做出正确的回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甚至“历史终结论”喧嚣尘上。
从国内来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迫切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契合了这一需求。在学习、认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历经长期艰苦的尝试与求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左倾”“右倾”错误,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都表明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存在不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国际来看,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并不成熟,斯大林模式将社会主义教条化,其后的改革将斯大林全盘否定,发展“人道的社会主义”,最终导致苏东剧变。
如何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正确回答了这一问题,我国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的理解,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实现了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迅速发展直至成熟,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体现了宣告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日益成熟自信。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两百余年的曲折发展,经受了苏东剧变的重大冲击,终于在社会主义中国开花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体现出理论自信。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现代化方式,以此为根基的一整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中国广受追捧,部分学者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18],试图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现实,不仅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反而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意识形态安全都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则宣告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打破了西方在现代化途径上的话语垄断,从而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话语权。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19],丰富和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但其规则、制度依旧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之下,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发达国家以较少的人口在分工体系中获得大部分利益,对于价值链的运转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中国家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综合国力上较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生态问题、治理危机沿着价值链向下转移,在世界上出现了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
此外,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拥有全方位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其不断利用经济地位、话语权之上的优势推广自身价值观、社会制度,甚至会采取经济封锁、军事侵略等强硬手段进行干涉,对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家、本民族利益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尝试造成潜在的影响和阻碍。在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更多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价值观念上兼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始终站在世界劳动人民的立场审视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强调中国要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大国霸权;在本身尚且不富裕的情况下,中国依旧坚持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国际交往与国际政治理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做法上,都始终牢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尊重世界人民的利益和选择。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对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理论上的一份厚礼,为世界上渴望发展又希望保存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在曲折前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可以实现现代化。尽管二者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但社会主义作为在历史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也必然能够容纳更高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主流,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在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全世界的人民携手共进。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新的矛盾和问题必然呼唤新的理论、新的方案、新的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深入发展,矛盾与弊端充分暴露;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教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优方法”,“走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20]。从理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协调联动,坚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实践来看,无论是国内的“五位一体”建设,还是在国际上致力于塑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都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现实感召力和巨大优越性,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僭越与独断,证明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开辟了人类现代化新道路,标志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我们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和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