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期刊(1996—2021年)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4-08-31

费艳颖,周文康

(大连理工大学 a.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b.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言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11月30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知识产权治理包含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依据、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效能等多方面内容,知识产权治理已经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推动构建多元参与主体、多重治理依据以及多样治理方式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21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强固了知识产权治理的大底盘[1]。本研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借助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通过文献计量与文本挖掘可视化分析绘制我国知识产权治理图谱,分析知识产权治理主题内容、关键节点和研究趋势,并针对研究热点展开例析与述评,以期在学术价值方面创新知识产权治理的理论视角,丰富知识产权治理的理论体系,为推进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在应用价值方面,深刻聚焦未来研究的“破”和“立”,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五个关系”顶层设计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工作要求,为建构完善新时代知识产权治理的中国模式提供实践范式。可以预见,以马克思产权治理思想和***法治思想为引领,提炼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原则性内容,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绘制知识产权治理横向和纵向比较图谱,探索兼顾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将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二、对现有研究的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针对CNKI收录的相关中文文献,所用检索式主题为知识产权治理,共检索到227条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2021年8月21日)。经过文献检查,去除重复文献、评论、报告、会议通知、征稿启示以及与主题明显不符的无效文献58篇,共得到有效文献169篇,时间跨度25年(1996年至2021年8月)。检索后导出题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力求基于文献计量来绘制知识产权治理图谱,全方位揭示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CiteSpace软件是运用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用于对特定领域的科学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通过可视化途径加以呈现。

(二)时间分布与期刊分布分析

由图1可见,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研究方面的期刊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一篇关于知识产权治理研究的文献发表在1996年,2003年之前发文量较少且比较稳定,随着知识强国战略不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领域新业态研究不断升温,2011年前后发文量显著增长,但之后发文量短暂下滑,历经平稳过渡之后,2016年后发文量迅猛增长,并于2021年达到发文量巅峰。其中,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提上了历史新高度,知识产权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联动研究同频共振,不断深化。

图1 时间分布图

现有有效文献分别来自40余种期刊,说明知识产权治理涉及面较广,这也反映出了知识产权治理在所涉学科类别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为聚焦研究效果,本研究选取发表论文数量大于2的期刊(表1)。从刊载数量来看,刊文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知识产权》(6篇)、《科技进步与对策》(5篇)以及《河南科技》(4篇),这也充分说明知识产权学科自身的法学属性与科技色彩相当浓厚。从刊物级别来看,大多数期刊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其中综合影响因子较高的为《法学评论》(综合影响因子为4.226)、《科学学研究》(综合影响因子为2.618)、《中国行政管理》(综合影响因子为2.353)等期刊。但是,这其中也不乏普通期刊甚至某些期刊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询不到其影响因子,而且缺乏在法学、公共管理等相关领域内顶级刊物发表的情形,这说明目前所刊论文的影响力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此外,表1中仅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属于高校学报,未来高校阵地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亟需提升对知识产权治理的重视度,加快知识产权领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表1 期刊分布图(频次大于等于2)

(三)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从1996年出现第一篇关于知识产权治理研究的文献,相关研究不断从宏观到中观以及微观深化。从表2和图2来看,相对高产作者的发文时间多集中在时区分布的中间地带,说明前期研究基础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导致在某个时区“薄发”,再加上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行以及《2009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的实施直接促成了知识产权相关研究热潮的产生。同时,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整体来看中间所涉时区的节点连线较多,说明传承关系较强,所涉时间段的作者研究有一定承启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知识产权界吴汉东、易继明、马一德等领军学者结合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经验逐渐开始在各自优势领域形成一定的研究合力,为推进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表2 高频作者表(频次大于等于3)

图2 所有作者时区图

由图3可知,截至目前,从研究机构发文数量来看,以高校为主,发文数量前三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6篇),中国矿业大学(5篇),华中科技大学(5篇),西南政法大学(5篇)以及北京大学(5篇)。总体来看,发文量较高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政法类院校、法学学科评估B+以上的综合性高校以及理工类院校,这与知识产权自身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相关,知识产权本身属于部门法学,同时高度关联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理工科等多学科知识,加上知识产权需要实务操作,其治理研究更是亟需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时发力。图4是主要侧重从时间维度上观察机构演进的视图。结合图4可知,从研究机构时区分布来看,2006年以前机构发表成果较少,处于明显的低谷时期,2006年以后机构时区分布较为均匀,其在每一时区的分布基本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或者衰落,其中2013年到2016年时区的节点,2016年到2021年时区的节点连线较多,说明这几个时间段之间机构的传承关系较强。

图3 高频机构图(频次大于等于4)

图4 所有机构时区图

(四)作者合作及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研究涉及知识产权治理的不乏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例如吴汉东、易继明、马一德、冯晓青、刘雪凤、何华、万勇、宋雪飞以及曹新明等,但是多数学者研究的合作性有待提升,仅有郭永辉和冯媛,张同健、邓健以及熊艳,冯晓青和杨利华等知名学者进行了合作研究,其中郭永辉和冯媛就国防知识产权的治理模式为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的塑造提供了创新视角,辐射范围较广,当属合作典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之间合作的紧密性有待提升,亟需就相关类型化议题进行有效整合。

由图6可以看出,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学术资源系统整合以实现学术效果最大化的最佳方式。整体来看,研究机构之间的直观连线较少,合作的层次性与规模性都欠缺,进而导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不过也不乏机构合作亮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在实务议题中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理论探讨中与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形成了有一定深度的合作关系。未来要依托高校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借助典型城市的地缘优势,整合区域间学术资源优势,培育研究中心点并辐射周边的研究机构[2]。

图5 作者合作关系图

图6 机构合作关系图

三、基于可视化分析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炼化总结,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通过绘制关键词图谱精准把握相关文献的主题内容,可以揭示知识产权治理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与相互联系,并预测学术规律与趋势[4],为未来研究的破与立奠定基础。

(一)关键词共现图分析

由关键词共现图(图7)所示,围绕知识产权治理这一最大节点形成了节点众多且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节点的大小既体现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表明了该关键词主题内容的热度。“知识产权”“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移动通信”“全球治理”是共现频次最高的5个关键词。此外,共现频次较高的还有“著作权治理”“侵犯知识产权”“大数据”“社会治理”“假冒伪劣商品”。高频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反映出1996—2021年近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研究领域的主体内容,这与中国知识产权治理的探索实践历程密切相关。

图7 关键词共现图

(二)关键词聚类图与时序图分析

运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图8)可以更好地考察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从关键词聚类可视图来看,现有研究已经形成了知识产权、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全球治理、著作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高价值专利、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7个聚类群(有的因为期刊文献过于分散而形成不了聚类),说明这些话题受到较多的关注。结合图7,从整体来看,关键词聚类效果较为明显,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远离核心聚类的延伸性枝节,这说明前期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围绕知识产权宏观话语体系,中期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知识产权治理作为“全球公共事务”之一,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研究主题,后期随着新业态、新领域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立法调适和机构改革的步伐加快,国内研究更积极地从微观和中观视角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具体问题(例如聚焦著作权与专利领域)。但与知识产权治理相关的科技创新方式与结构变革研究还需深入,仍需继续探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以提升知识产权治理绩效。

图8 关键词聚类可视图

从关键词时序图(图9)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与侵犯知识产权的相关议题聚类出现较早,不过在2010年左右遇冷,关注度变低。其中知识产权议题基本跨越所有年份,而高价值专利议题昙花一现,时间跨度仅为2018—2020年。整体来看,2010年以后尤其2016年前后,聚类成果开始陡增,诸如国防知识产权、电商平台责任以及治理创新等最新议题开始成为研究重点。从2019年开始,由于《民法典》《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等法律陆续制定或修改,诸如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与伦理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配套完善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图9 关键词时序图

(三)关键词突现图与时区图分析

突现关键词知识图谱是对相关文献被引用频次突增或突减的直观呈现(图10)。近5年,宏观层面立足国家治理语境转变,微观层面探讨知识产权治理转型的相关文章不断涌现,“治理策略”“治理模式”“创新驱动”“大数据”“协同治理”“多元治理”“专利行政执法”“创新治理”等成为热门关键词,其中集中在2017—2018年的大数据规制研究尤为显眼,突发性强(突现值为2.254 6)。值得注意的是,“协同治理”“多元治理”“创新治理”的热度一直维持至今,而基于专利法修改的法治背景,“专利行政执法”研究热度也保持不减。整体来看,“移动通信”“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是突发性最强的3个关键词,其中“移动通信”的突现值高达6.204 7。对比图7和图10后发现,这几个关键词既具高频次共现性又有高突发性,但其时间节点差值较大,时间跨度长达14年,说明这些关键领域研究持续性强的同时,时效性也较强。

图10 关键词突现图

对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进一步分析,借助软件绘制关键词时区图(图11),横轴为时间,纵轴代表关键词共现情况及其相互的连带关系[5]。随着时间演进,共现关键词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内容体系逐渐丰富。从图11可以看出,2004年之前研究节点较为零散,之后节点开始越来越密集,2010年达到第一个研究高峰,2013年之后基本每3年都会达到新的峰点,尤其是2016年以后节点的密集程度有明显提升,这与这几年***总书记反复提出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包括重组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专门政策与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开透明与高效平等的市场环境等讲话高度相关,相关文献紧紧围绕***重要论述展开中观与微观研究以支撑知识产权治理的宏观架构。值得注意的是,图11中2015—2021 年的坐标系出现了大量以治理为轴心的关键词,例如“治理体系”“治理模式”“治理机构”“治理规则”等,学界对于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具有问题意识,研究内容也愈发聚焦。

图11 关键词时区图

四、研究热点例析与述评

综观学界已有研究不难发现:(1)学界关于知识产权治理的价值定位不再存疑,对于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上位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创见的成果;(2)围绕知识产权治理的基本范畴已经展开初步的有益探索,学界研究关注点不同但重点问题集中,治理结构多围绕立法模式、管理体制和司法体系3个维度展开。其中,关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日益成为焦点议题;(3)近年来国内学界立足新时代探究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成果已相继出现,尽管为数不多却不难看出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已受到学界关注,关注点除基于传统宏观架构的转型研究外,还多集中于微观视角的创新研究,例如互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

(一)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

“治理”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而国家治理则是中国命题,是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概念。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首次提出“治理”的概念,而后格里·斯托克等学者将其定义为“公共或私人领域内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6],在概念界定上为“治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相对统一的范式。基于治理话语的国内外发展脉络演变规律,陈一新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界逐渐构建起治理现代化的科学体系,丰富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究的内容[7]。近年来,俞可平、陆玉林、徐奉臻、叶青等学者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目标、对象、依据、方法、工具以及效能进行研究,形成了多学科领域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为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学理参考。

(二)知识产权治理基本范畴的相关研究

关于知识产权治理基本范畴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作用、经验、现状、国际比较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从概念特征出发,知识产权治理来自国家管理的公共治理模式,罗豪才认为这种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8]。从构成体系出发,吴汉东认为知识产权治理包含立法模式、管理体制和司法体系等[9]。从经验价值出发,刘春田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治理从无到有的奇迹变化创造了符合国情、融通世界的宝贵经验[10]。从基本现状出发,孔祥俊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治理要强化法律之治、规则之治和制度之治,不能停留于口号治理上[11]。从全球治理出发,何华认为知识产权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主题,应以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体系和面临的功能危机为考察对象[12]。万勇认为,中国应在充分考虑外部世界舒适度的前提下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13]。

(三)新时代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学界立足新时代探究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成果陆续产出。例如基于宏观架构的转型研究,有学者对知识产权治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共治,统筹知识产权国内与国际治理,加快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建设[14]。再如基于微观视角的创新研究,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平台领域,有学者建议通过法律解释释放平台治理能力,建立阶梯化治理体系[15]。还有学者认为从治理手段和治理主体方面双向并举,协同发挥法律技术与多元共治的综合优势,并尽快形成事先预治理与事后快救济结合的完整体系[16]。总体来说,一方面,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构建、知识产权治理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发挥等问题已为学界高度关注;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治理的内容体系构建、中国经验提炼及推广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尚显不足。为此,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治思想为指导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从知识产权治理组织、资源配置、治理格局等方面提炼我国知识产权治理从“自强”到“创新”的转型经验并聚焦目前的治理成效与不足等都将是未来研究的侧重点。

五、未来研究的破与立

(一)薄弱环节

整体来看,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已有研究的基础性不足,理论资源还有待挖掘,例如马克思产权治理思想的理论借鉴、***法治思想的价值引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都有待深化;再如知识产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机理,由于“治理”语境的不断调整变化和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加之学界对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共识,而且现有研究大多从外部探究其逻辑关系,忽略了内部机理以及要素双向互动的过程研究。其次,已有研究碎片化现象较为突出,研究节点较为零散,且问题意识不足,存在追热点的学术跟风现象(例如关于平台治理的部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研究同质化,进而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再次,推进新时代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亟待整合,鉴于目前对知识产权治理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历史比较与反思的文献相对不足,有学者基于制度优势与制度张力进行了一定的路径探讨,但多属于微观综述,即便涉及宏观建构部分也往往过于抽象,系统性、前瞻性、原则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都有所欠缺,有“点到为止”之嫌。最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有待创新,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量成果基于知识产权立法、执法与司法的三维研究视角,少数成果集中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中国范式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探究知识产权治理的成果较为罕见。同时,研究视角大多并未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宏观视域,没有从本质上跳脱以往知识产权治理研究的固有范式,还是基于各自的学科共识并运用学科思维进行相关观点的证成,实现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学科间广泛共识尚未达成,知识产权治理观念未充分彰显;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知识产权治理领域定性研究远远超过定量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缺少专家访谈、小型座谈、SPSS 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利用 Python从Excel中提取高频词生成词云等定量研究方法,数据支撑力度相对不足。进一步说,研究方法远远不足以因应知识产权自身交叉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学科特点,目前多学科多角度融合研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未来展望

从1996年关于知识产权治理的文献首次发表至今,尤其是近10年间研究热度迅速上升,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研究不断深化,刊文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平稳提升的状态。之所以如此,离不开学界较好地把握了知识产权治理的现实依据,首先是时代要求,新时代必须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知识产权治理问题,着眼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推进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其次是外部考量,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知识产权竞争,应从治理的理念、主体、依据、方式、效能等核心要素入手,探索知识产权治理的中国模式,适应乃至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针对性解决研究现状之不足,未来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细化和实化。

首先,学界应当深刻挖掘知识产权治理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从经济、法律、社会等维度对产权治理作出了深刻阐释,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产权治理思想,对此深化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对于***法治思想的价值引领而言,相关研究亟需以***法治思想为指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探讨知识产权治理,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治理的顶层设计。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导向而言,交叉研究亟需在治理语境下审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治理包含治理理念、主体、依据、方式、效能等多方面要素,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效能需要治理要素协同发力。对于互动机理而言,就外在互动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提供目标诉求;就内在互动而言,知识产权治理包含多重要素且关联紧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向度探究知识产权治理诸要素同频共振的互动机理,建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内容体系。

其次,突出问题导向,形成不同作者或机构之间的研究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应当总结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的创造性成就,聚焦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主要学术资源从不同维度切入进行深化研究,既避免对研究热点的重复或无效论证,又鼓励对新问题进行多线条、多层次、多维度的聚合式研究。

再次,着眼国家战略整体布局,从学理路径、健全组织形态、强化制度保障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究推进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具体而言,可以从理论建构、观念培育、自觉养成入手,探究以***法治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学理路径;从主体挖掘、角色划分、力量培育入手,健全“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良性互动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组织形态;从制度建立、技术更新、机制建构入手,强化参与主体多元、治理依据多重、“硬法—软法”互补以及“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协同发力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制度保障;从体系构建、目标管理、效果评价入手,完善以经济、社会双重效能提升为宗旨的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机制。

最后,从研究视角来看,应当立足国家治理最新视域,探索推进新时代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拓展知识产权治理学术研究的视野;从研究方法来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知识,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系统整合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普赖斯的科学前沿理论、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和信息觅食理论等科学理论,利用可视化工具绘制我国知识产权治理图谱,从价值引导、组织形态、制度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知识产权治理的制度优势和制度张力。未来相关研究应以***法治思想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学科和方法以开拓理论视野,促进学科交互与方法融合并形成研究合力。在研究内容上可以尝试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突破以往知识产权治理研究的固有范式,从治理的理念、主体、依据、方式、效能等要素方面搭建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框架,遵循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基本逻辑,并最终优化推进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