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总书记关于文明互鉴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时间:2024-08-31

常 晶,孙录宝

(1.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科社与统战教研部, 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世界文明的基本走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928,“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931。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对于深化文明交流这个永恒话题,***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观,启迪着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

一、历史回顾:人类社会是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标志,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从未离开过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交流古已有之。“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正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之间的交互传播,才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扩张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而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流,则对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2]所以,交流是文明的起源,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一方面植根于文明自身的特点,即文明一旦产生就有向外扩散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来自于不同文明之间外在的差异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将整个世界分为21种文明[3],物之不齐是事之常理。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明注重综合,西方文明侧重分析。在道德原则上,东方社会多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文明多倾向于个人主义。恰恰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引发了文明的交往行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对法国重农学派的影响,老子思想对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影响,《易经》思想对莱布尼茨‘二进制’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对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4]西方的科学与文艺同样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如同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说:“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5]61虽然每一种文明都镌刻着不同民族对于生产生活的历史积淀与经验精华,但因为地域风情、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差异而风格各异。各个国家与民族因为文明的不同而相互区别,又因为文明的交流而令这个世界五彩斑斓、生机盎然。在历史辩证法的视域下,二者相得益彰、取长补短,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奔腾不息。对此马克思深刻地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6]338同样从我们身边的西方建筑、西方节日与某些生活方式中也可明显窥见西学东渐的强大魅力。东西方文化在互学互补中实现融合与创新,新的文化体系得以创建。

世界的发展得益于文明的交流。今天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新纪元插上了新时代的翅膀。文明的互学互鉴一方面来源于网络文明的共时性,另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发展课题的共融性。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因为空间距离造成的隔阂,为文明交流的可能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然而,工业文明在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物质形态极度发达阶段的同时,也把资源的过度开发,全球的持续升温、以及地区的政治冲突等世界难题摆在了全人类的面前。原本发轫于西方世界的资源匮乏、经济危机、政治冲突等诸多矛盾已经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越来越成为全球普遍遭遇的难题。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35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世界历史的开创,但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资本的扩张本性在使发达国家享受全球化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把经济安全、政治稳定、文化殖民、生态破坏等挑战一并带给了发展中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威胁。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充分证明了马克思关于世界交往理论的科学性。特别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现实无可辩驳地诠释了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总书记提出了具有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羁绊,显示了驾驭世界历史的高度自觉与强烈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大国关系为关键、以周边国家首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积极推动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指明了方向,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鲜明旗帜。

二、现实反思:“文明冲突论”本质上是政治冲突的代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如同孔子所言的大同世界一样,是一幅满载和平、团结、包容的美丽画卷,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挑战。因为每个国家与民族来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秉承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文化认同。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历史前提下,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话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宗教问题、种族问题,地区冲突、单边主义层出不穷,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意欲走向何方?如何看待文化的趋同性与求异性?对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给出了历史悲观论的视角。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并且在之后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8]1亨廷顿认为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利益是相悖的,且中国的儒家文明是导致全球文明冲突的潜在根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将文明引入国际政治研究的视野,无疑为我们认识国际冲突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他让我们认识到“决定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力,除了领土、财富等物质因素之外,还有精神因素”[9]。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他过于强调文化差异的问题,尤其是诸多的解读者对于文明冲突问题的认识如同“我注六经”一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正确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要回到历史的语境。20世纪末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除中国、古巴等少数国家外,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全员崩溃,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却激起了广大穆斯林强烈的反美情绪。美国在硬实力方面的极度强势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霸权,西方文明所推崇的普世主义未能如愿实现。这不禁让美国感到恐惧,并担心其他文明会反过来威胁西方文明的霸主地位,尤其是来自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威胁。

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如同***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的讲话中庄严宣告:“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10]但是,文明冲突论却把儒家文明列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对于这种与历史事实明显相悖的言论,我们更多地应该从言论者的价值选择、立场意图来理解。全面考量文明冲突论,我们无法游离其西方文明的母体。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顿曾说:“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8]161从这种蔑视非西方文明的论调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西方文明优越性的强盗逻辑。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走上了一条强调“中心与边缘”“先进与落后”的对外扩张之路。即使在对待人类文明的问题上,西方某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把霍布斯意义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运用于其中。西方文明被奉为 “上帝的选民”和“文明的灯塔”,而非西方文明则被视为“东亚病夫”“劣等文明”。只有在文明的不平等、文明的对抗与斗争语境中,“文明冲突论”才是成立的。今天从某些西方大国“贸易霸凌”“孤立主义”“逆全球化”“干涉别国内政”等唯我独尊的种种行径中,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明冲突论”的根本宗旨。所谓的文明冲突,说到底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挟持”着文明的旗号为自己狭隘的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行为所作的政治托词。对此,费孝通先生深刻地指出:“当前世界上某些人,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关系,直接与国家或民族利益挂钩,这是一种加大,甚至是激化不同文明之间误解和矛盾的做法。这些人在大谈‘国家利益’的时候,手里不断挥舞着文明、文化的大旗,把赤裸裸的为‘一国谋利益’的做法,装扮成捍卫‘某某文明’的‘义举’;把具体的国家利益之争,混淆成不同文明之间的争斗。”[11]41费孝通先生的分析充分揭示了文明冲突论的虚伪本质。文明冲突论试图以文明的幌子为西方霸权政治做遮羞布。这种扭曲文明本质的论调不仅在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在实践上更是后患无穷。

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全球化进程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全球性与民族性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哲学基础与不竭动力。多样性不是文明交往的障碍,而是促进互相借鉴的内在动力。各种文明虽然语言与制度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类对于生产生活基本经验的凝聚与积淀,具有理性认知的共通性。对此,熊十力先生指出:“人类思想大致不甚相远,所贵察其异而能会其通也。”[12]207从天理与道心的层次上来理解,宇宙万物都是相通的。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如何协调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全球化时代深入思考“文化认同”的一个重大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文明交流,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对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系列论述,为开辟新时代的文明新纪元指明了方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总书记指出:“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3]***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的精辟论断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凸显了东方文明大国对不同文明尊重与包容的宽广胸怀。

文明是多彩的。从人类产生以来,无论按照文明的历史演进还是不同区域与制度的差异,文明的形态都是多姿多彩。“文明的划分有多种形式,且随着历史演变而更加复杂。从横向看,全球文明按照不同分类方式,门类众多。以地域划分,有古代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非洲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等;以具体类别划分有中华(华夏)文明、基督教文明、玛雅文明、伊斯兰教文明、非洲部落文明、印第安文明等。”[14]和而不同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本法则。“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15]130不管以何种方式、何种标准划分文明,文明的存在与发展都镌刻着人类历史变迁的痕迹,其中都蕴含着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体。任何一种文明既是文明共同体中独特的一分子,又与其他文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文明是平等的。***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13]***总书记的讲话完全立足于一种世界文明观的视角,排斥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文明观。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决定了各个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经纬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公共财产。各种文明虽然在文明形态、文明特点上形态各异,但从地位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因为文明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从一般意义上阐释了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鼓吹文明优越论,歧视他国文明的论调仍然没有超越民族主义的羁绊。

文明是包容的。从世界文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文明包容就没有文明融合,没有文明融合就没有文明发展。***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15]198人类之所以能走出蒙昧的野蛮时代,靠的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而形成的积淀。这种积累不仅是对原有文明的丰富,而且是对整个民族文明品格、文明境界的极大提升与创新。

三、未来展望:文明交流僭越文明冲突是历史必然

***总书记的文明交流观站在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制高点,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深刻回答了当代文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顺应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构建新型世界文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文明对话与文明冲突是相伴而行的两种主要方式。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并非取决于文明本身的特质,而是取决于看待文明差异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的 “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与 “非敌即友”的冷战思维,中华民族始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坚定地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其中渗透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智慧。“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与灵魂。中华文明为何历经5 000多年仍然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其中的魅力之源就在于千百年来我们始终遵循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而迥异于西方文化的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以“和”的文化理念广泛地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2 500年前,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16]4毋庸置疑,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差异并非必然意味着冲突与斗争。来自不同文化理念、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文明在对话时难免存在分歧与偏见,但对话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各个文明对差异的容忍程度。从古老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两廊一圈,中华民族用独特的文明观与各种文明多元包容、融通互济。中华文明这种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正如***总书记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934

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善待邻邦的精神理念在新时代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与邻国“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提出,新型外交关系的全方位发展以及世界文明交流大会的举行等,充分说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正在以平等的态度、开放的原则、共生的方式建构新型的世界文明秩序。

(二)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既是新型的文明观,也是大国的外交观,它充分显示了在世界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7]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精准扶贫不仅让14亿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也为世界的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出了中国模式、文化自信,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抗疫斗争,中国无偿向世界人民分享抗疫经验,向一百多个国家捐赠新冠疫苗。

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始终立足全球化视野,致力于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建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美好家园。早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洋为中用”的重要原则,为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础。关于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和如何学习西方文化,毛泽东同志有着精辟的论述:“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8]18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学习西方文明要讲究原则,有的放矢。改革开放初期,迫切需要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9]44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对于极为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110为了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胡锦涛同志坚持世界各国平等对话,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呼吁“应该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1]445-446。

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上升,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这必然引起某些不知情国家的恐惧与担心。与此同时,个别西方国家利用新型冠状病毒问题、新疆问题、南海局势、香港问题不断抹黑与妖魔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何化解世界舆论对中国的误读,约瑟夫·奈开出了软实力的药方:“软实力不仅是劝服他人、以理服人的能力,从行为角度看,它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而从资源角度看,它是那些能产生吸引力的资产。”[22]9-10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相比于硬实力,软实力展现的是一个国家和平的思想吸引力与政治导引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始终秉承和平、友好、开放的历史基因,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要增强文化软实力,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真正魅力。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要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减少世界舆论对中国“威胁”论的误读,中国正在***文明交流观的引领下,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大力举办世界政党对话,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通过多措并举,增强我们的文明底气、文明实力、文明认同,营造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23]

(三)文明交流互鉴超越了“文明冲突论”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为文明的对话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人类共同的挑战与难题为文明对话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各种文明共同的价值准则、共同的信念使得文化的交流具有了相通的伦理原则。由此看来,文明交往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秉持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是任何类型的文化中心主义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抛弃。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在所难免,然而这并不能否认文化交流的历史合法性。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容许不同文化的多元化与异质化,这在根本上是符合矛盾论的对立统一规律。恰恰是因为我们正视了诸种文化的差异,才以积极交流的方式化解冲突,以包容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姿态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为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全球化奠定科学的方向。

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大局面前,所谓的“文明中心论”和“文化霸权主义”都必然黯然失色。200多年前,马克思曾对今天的世界作了前瞻性的预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让马克思看到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必然逻辑。“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24]538在资本的现代性与世界性的支配下,在“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25]。共产主义是必然会到来的,而文明交流与文明包容毋庸置疑为人类向共产主义前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明冲突论在世界历史滚滚向前的大势中只能算作一小撮逆历史而行的支流,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告诉我们,世界文明的新版图并非来自某些国家某些个人的意愿,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总体规定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历史是教科书,封闭与保守、自负与傲慢是文明停滞不前的严重桎梏。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使我们夜郎自大,错过了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7]632今天,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单边主义”无疑是在重蹈历史的覆辙。它们在本质上依然坚守落伍排外的思维理念,摒弃文明的共存共荣。这种做法无疑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逻辑的展现。在多边主义的世界格局下,某些西方势力只顾自己不顾别国,动辄强权霸凌、肆意抹黑、关税施压,劣迹斑斑的种种行径只能暴露其在新兴国家群体崛起的世界新格局面前的惊慌失措。世界潮流,逆之则亡。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错误行为注定要遭到历史的唾弃。

(四)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人文支撑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地缘冲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增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阴霾。为了破除不同文明之间的壁垒,***总书记给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从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致力于做世界历史和平发展的推动者。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总书记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1]931不同文明之间要和而不同,对话交流。在这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整套思想、理论、理念、倡议,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的新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底色就是以中国智慧推动世界文明吐故纳新、博采众长、文明交融、共达共赢,所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倡导某个国家必须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也不是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统一的行为体,更不是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26]273。只有以公平正义为引领,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建构新型文明为原则,汲取各种文明元素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汇入世界人民合作、发展、共赢的价值旨归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明多极化的当代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应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然。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文明交流,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回眸历史,展望未来,各国人民应该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中获得发展的醒悟与反思,把握世界大势,加强文明交流,让文明发展的魅力在世界的大变革中大放异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